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变革的浪潮中,货币作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媒介,其演变无疑牵动着每一个国家和个体的命运。因此,准确把握货币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显得尤为重要。近日,原副行长、《货币大裂变·颠覆认知的信用货币》一书的作者王永利先生接受了金融投资报的专访,就货币演变的逻辑和未来趋势等话题展开了深度讨论。

本次专访将分为上下两期刊登。本期聚焦货币的本质、信用货币的投放机制以及黄金在现代货币体系中的角色等问题。在第一部分中,王永利先生首先梳理了货币发展的历史和趋势,并指出现今诸多学说对“什么是货币”这一概念已显得颇为模糊,导致货币的定义五花八门。他认为,货币的概念需要进行清晰地梳理和准确地把握。因此,在这本书中,他梳理了货币的发展脉络,将货币的发展分为四大阶段:从“自然实物货币”发展到“规制化金属铸币”,进一步发展到“金属本位制纸币”,再发展到不需要与任何具体实物挂钩或者锚定的“纯粹信用货币”。王永利先生指出,任何实物货币都只是货币的载体和表现形态,并不是货币本身。货币会出现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载体或表现形态,但货币本身是不会改变的。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探讨信用货币的投放机制以及黄金在现代货币体系中的角色等问题。

货币并非只是到了信用货币阶段才需要信用保护,实际上,从货币一出生,就需要最强的信用保护。因为从一开始,用什么东西来充当货币,大家其实有很多的选择,但最后哪种东西能够真正沉淀下来成为唯一的货币,它必须具有最高最强的信用保护才行。哪怕是最开始的贝壳币,其实也并非随便捞起来一颗普通的贝壳,就能成为货币,必须有神权、王权的加持,才能成为货币。在国家主权独立,世界尚未实现一体化治理的情况下,目前最高信用就是国家信用;所以,信用货币也就表现为国家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

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货币其实不需要锚定任何具体实物。所以,随着技术的进步,货币从自然实物,到规制化铸币,再到纸币,其形态不断演变,它的发展方向是朝着脱实向虚,即脱离具体实物,向无形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即使到了信用货币阶段,它的载体和表现形态还在不断优化。你会看到从一开始有形的现金货币(包括纸币和硬币),发展到存款货币,再发展到电子货币,未来还会发展到数字货币,进一步往数字化、无形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货币本身可能就没有具体的样子了,现金最终也必然会像贝壳、铸币一样,彻底退出货币舞台。我们也无需对货币本身进行加密,而是对货币钱包、货币账户或者是地址进行高强度加密,并且用信息化的方式来进行指令传输、支付清算等。货币发展的目标就是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完善风险防控。

金融投资报记者:您认为,对“货币史”的这种回溯,对认识当下货币的发展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王永利: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没有弄清楚这些根本问题,特别是将货币的载体和表现形态等同于货币本身时,很多关键问题就会变得模糊不清。只有深入理解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明白究竟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构成真正的货币,并理解为什么说金本位制永远无法再回归、黄金无法再充当货币、为什么比特币一类的东西只能作为数字资产而难以成为真正的流通货币、为什么数字货币只能是主权货币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以及与多种主权货币结构性挂钩的超主权货币很难落地实施。值得一提的是欧元并非超主权货币。其原因在于欧元推出以后其成员国法定货币随即全部退出流通。欧元并不是与其成员国主权货币挂钩的货币因为挂钩意味着它要与挂钩货币同时并存由不同主体管理相互竞争这是很难协调的

总而言之,对货币演变与进化过程的梳理至关重要。通过认真梳理,人们才能对货币的本质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才能真正理解货币及其发展方向和逻辑究竟是什么。

在今天,信用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就是货币投放机构的信贷投放,这包括直接发放贷款、提供账户透支、进行票据贴现,以及购买社会主体发行的债券等。总之,就是按照约定的条件,将约定数量的货币借给需要的人,但借款人必须按照条件到期还本付息。这一机制背后的原理,就是引入全社会的主体,共同对其已经拥有或在约定时间内将会拥有的财富的可变现价值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货币投放。

例如,当一个企业或家庭需要货币时,他们可以将自己的财富(资产或物品)作为抵押向货币投放机构申请贷款。然而,资产的价值并不是由借款人说了算,还需要经过货币投放机构的评审。投放机构会根据资产当前的价格、未来期限的长短以及折价风险的大小,再去做风险溢价的折扣,最终决定贷款的金额。这样就把你拥有的真实财富作为支撑,但又缺少的货币投放出来了,从而使得全社会货币总量与可交易财富的价值总额保持相互对应,并随着可交易财富价值的变化而变化。这也使得我们今天的信用货币真正突破了实物货币跟不上价值增长的“短缺魔咒”,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调控性,能够在保证货币充分供应的同时,保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进而充分发挥货币的职能作用,更好地促进交换交易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信贷投放是货币能够真正成为信用货币,在确保货币充分供应的同时,又能控制货币总量不超发的最根本条件。值得注意的是,信贷投放的顺利实现不仅取决于货币投放机构的意愿,更取决于信贷需求方的意愿。因此,在经济下行时期,如果企业或居民不愿意借钱,即使央行有意通过扩大信贷投放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其实际效果也会非常有限。

需要明确的是,在信用货币体系下,现金投放不再是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货币投放可以直接计入收款人的存款账户,直接表现为存款货币。只有当存款人需要现金时,才需要跟存款机构兑换现金。所以,现金和现金支付在货币总量及支付总额中的占比越来越低。

王永利认为,在全球范围内,黄金是流通范围最广、存续时间最久的金属货币或者货币本位(金本位),一旦金融市场有风吹草动,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增持黄金。人们对黄金作为货币有着根深蒂固的情结,以至于比特币试图创造新的“货币”的时候,它依然在货币层面上比照黄金的原理去做,总量严格限定不能突破。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基本事实。

然而,黄金的储量是有限的,作为货币的可供应量更是有限的,尤其在黄金越升值,市场越紧张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将黄金储存起来以保值而非用于流通,这导致黄金作为货币的供应量远远跟不上财富价值增长对货币的需求,最后可能引发严重的通货紧缩,严重阻碍了交换交易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对金币成色或质量造假,或者超出黄金储备严重超发纸币,又可能严重损害货币信誉,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造成货币体系、社会局势的剧烈动荡与政府更替。因此,黄金不得不退出货币舞台,回归其作为可交易财富的本原。

虽然黄金不再直接作为货币价值的支撑,但其作为避险资产、投资工具和国际储备的地位仍然牢固。

需要强调的是,世界各国的信用货币,需要保持货币总量与可交易财富价值之间的动态平衡。全球可交易财富的价值理论上可以无限增长,这也就意味着,黄金的供应量永远无法跟上货币总量的增长。因此,长期来看,相对于美元等主要国家货币而言,黄金价格总体上存在上涨空间或趋势。对于拥有一定资产并希望进行理财的实体而言,持有一定比例的黄金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是一种合理的投资策略。

但作为一种金融属性很强的交易产品,黄金的市场波动是很大的。从纯市场投资的角度来看,需要投资者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准确把握投资时机。如果未能准确判断市场走势,可能会在高位买入而在低位卖出,从而遭受重大损失。因此,参与黄金投资不仅需要充足的时间,还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较强的市场分析能力。

关于黄金能否成为央行的战略储备以及与外汇储备相比有何特点和黄金储备是否越多越好等问题,王永利表示:一种物资要作为国家特别是央行的战略储备,它必须具备流动性和安全性很强的特征。如果可能的话,它还应该有一定收益。现在各国央行战略性储备主要就是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储备再加上国际硬通货即外汇储备;贵金属储备尤其是黄金储备与外汇储备相比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不会生息而且无论是存放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都需要承担相应成本;如果将存放在国际市场上贵金属储备运回国内还需支付高昂运输费及保险费并且一旦运回来之后难以直接用于国际支付仅能作为国内货币储备物;如果黄金储备量过大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可能很难在短期内找到合适买家并以合适价格卖出反而会造成重大损失;相比之下美元、欧元等外汇储备如果存放在金融机构或购买国债等多少可以获得一定利息收入从流动性来看也更有优势可以比较便利地用于国际投资贸易支付清算;目前以国际市场为例每年黄金交易量能够超过1000吨的情况都很少见按照当前约2400美元每盎司的价格计算1000吨黄金总价值大约有7500亿美元规模相较于全球海量货币交易量来说显得非常少总体而言黄金流动性和盈利性并不强这也是各国央行拿黄金做储备需要谨慎判断的原因 .

您好!黄金储备和外汇储备都是各国央行的重要资产,但是它们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综合考量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等方面后,黄金并不具备比美元等主要货币外汇储备更明显的优势,因此黄金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

相比之下,美元等外汇储备具有更强流动性,可以比较便利地用于国际投资贸易和支付清算,其存放在金融机构或购买国债等,还可获得利息等收入。从安全性看,在跨境收支主要以通过支付清算机构的“转账支付/记账清算”替代了交易双方直接的货币现金收付后,外汇储备就主要存放于货币发行国,只能用出去(通过进口、投资等)而不能拿回来(很难拿回现金),一旦与货币发行国产生严重冲突,容易被其冻结或没收,其安全性的确是值得高度警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