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您没有提供任何内容供我重构和保持段落结构。请提供相关文本或信息,以便我能够帮助您。
《十月围城》是今年华语影坛制作最精良的商业电影之一。作为“人人电影”的开山大戏,它集中了两岸三地的精英,面向全球观众,可以说是香港电影理念与大陆人文背景的一次完美契合。从剧情上说,“二十四小时八义士对抗五百杀手”是个商业电影常见的“局”。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背景下完成一个任务,故事的起承转合都在此大框架内运转,突破此设定的设想则不在考虑之列。影片的主角其实是一班热血忠勇的义士,因为各各不同的原因踏入了这个“局”中,在革命志士的带领下与清廷刺客展开了殊死血战。
全片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刻画了这班义士的群像。在历史上,并不是每个为革命牺牲的人都是革命党。民初背景的香港电影中,常有为革命党抛头颅洒热血的普通人,而大陆近来的影视作品中,也逐渐接受了这种设定。《十月围城》中的几位义士,有的好赌,只要有钱什么都肯做;有的耽于儿女私情,沦为鸦片烟鬼;其余几位虽无恶癖,然而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升斗小民,并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
影片前七十分钟都是文戏,其中大部分时间,又用在刻画他们参与保卫孙中山的动机上。从他们身上,年轻人可以看到慕色少艾的朦胧,成年人可以看到家庭和亲情带来的责任,伤心人可以看到以身殉情的决绝,可以说是面对所有观众的感情戏都具备了。李宇春扮演的孤女为了复仇,虽殉身不恤,尤其令人动容。根据观影反应来看,扮演穿针引线角色的王学圻的表演最为人称道。他不但完成了剧情规定的功能,还演出了富商转变为革命党的心理斗争,以及身为人父的舐犊情深,可以说是一众人物中的定海神针。
男士看电影喜欢激动,女士看电影喜欢被感动,在十月围城中,让人激动和感动的元素都不少。一开始张学友扮演的兴中会香港分会会长宣讲民主中国的理念那场戏,就引得我一阵激动,后面的温情戏和义士一位位相继抛头颅洒热血的场面,都不乏动人之处。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抒情段落过多,打断了影片整体的叙事节奏。尤其在后半部分的打戏中,一方面是义士与刺客的对抗,一方面是孙中山开会、富商寻子,本来线索已经够繁多,还要给每个人加上一段内心感情戏,虽然可能对观众有更强的心理杀伤力,但无形中也冲淡了戏剧张力,使得全片“打足六十分钟”的口号有些名不符实。
《十月围城》的武戏是一大看点。片中的奇人异士个个身怀绝技,每一场打斗都设计得各有特色。孙文初登岸一场最有奇趣,影片安排以一人坠楼为先声,清廷刺客动用弓弩、洋枪和炸药狙击孙文,而义士们则将人力车改装成“装甲车”,以米包掩护,以西瓜、花盆等武器还击,巴特尔用大掼篮的手法拔掉沿街二楼的一个个岗哨。可谓设计新颖,别出心裁。甄子丹与越南拳王康李的一场对决是全片武戏的戏肉,高度写实的技击动作在有真功夫的演员手中,别有一番以硬碰硬的畅快淋漓。最后甄子丹用花盆割破对手喉咙,让人想起了《男儿当自强》中纳兰将军的下场,不过以今日的地位,甄子丹自然不用再扮演败军之将了。谢霆锋也是个好打之人,可惜在片中还是跟《男儿本色》里一样,挨打多过打人。黎明扮演的乞丐公子集痴情与落魄于一身,又是祖传的铁扇子功夫,按说该是最出彩的一个。影片着力渲染了他一夫当关的气概,可惜黎天王的演绎太过木讷,铁扇子这种奇门兵器也不是外行打得出效果来的,所以他的那场打戏以写意为主,缺少冲击力。
出乎我意料的是,李宇春的打戏居然也有模有样,链子镖是很难操纵的武器,但是她的表演中基本上看不出什么穿帮来,当然,也没什么过于复杂的动作,毕竟是新人。武打设计总体来说非常精彩,最让人遗憾的是最后缺少一个正邪对决的高潮。甄子丹牺牲之后,终极矛盾是用手枪来解决的,这多少让观众有些期待有些失落。影片的美工和服装、道具等部门都有上佳表现。占地五个足球场之大的旧香港街区全是实景搭成,据说耗费了4300万元。导演陈德森从各地搜罗了1000多张旧照片,才复原了上个世纪初的香港市容,其中的一桌一椅,摊贩店铺都真实可信,加上电脑特技做出的全景,为全片营造出了一个几可乱真的历史氛围。说实话,看片过程中最感动我的并不是故事,而是这份华语电影种少见的诚意。而这种诚意,我相信是建立在对一个城市的深厚感情上的。只有电影人有了这种感情,才会如此执著地去重现一个城市在特定年代的勃勃生气。
影片的配乐值得一提,金培达的音乐东西结合,大气磅礴。除了民乐之外他还动用了风笛,既符合香港的殖民氛围,又渲染出一派肃杀之气。最让我惊讶的是其中还出现了蒙古喉声唱法,用来衬托清廷杀手的残忍和诡异,可谓点睛之笔。这部佳作能在内地市场上走出多远,我们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