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兜故事》是“麦兜”系列的第一部大电影,于2001年12月15日首次上映。后续在十多年时间里,又陆续有其他6部麦兜电影产生。小猪“麦兜”的形象,是谢立文、麦家碧夫妇原创的,两人从1988年开始为香港《小明周》儿童期刊供稿,最初创作出了麦兜。后面又有导演袁建滔为了电视台陆续制作了13集的麦兜动画。之后他们三人将这些电视版的故事浓缩改编为第一部《麦兜故事》的大电影。
《麦兜故事》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感动的动画片,虽然在画面、剧情和人物塑造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但如果我们忽略这些缺点,用心去感受其中的细节,那么整部动画的亮点依然瑕不掩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影片中的许多场景都充满了美好的意境。例如“蓝天白云,椰林树影,水清沙幼”的马尔代夫,作为旅行圣地的象征,就是从“麦兜”这里传播出去的。这些明显是广告词的宣传文案,却被小朋友麦兜记住,当成了现实仙境,也是他对妈妈一直在叨叨的一种希望。囊中羞涩的成年人,自然不会把马尔代夫当成必须要去的地方,但谁又忍心破坏小朋友的梦想呢?2015年的一次病毒营销,可能也受到过麦兜的影响。《麦兜故事》才是真正诠释了“只要心中有爱,哪里都可以是马尔代夫”。
其次,影片中的情感表现也非常真挚。在幼儿园小朋友们纷纷谈起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时,当其他人说起自己最喜欢的是日本、加拿大、泰国的旅行时,麦兜却说自己最喜欢的是家门口“那家有很大碟海南鸡饭”的银城中心。而一旦说起“我最想去的地方,那可就厉害了......”虽然在小朋友们的纯真世界里,这些陈述并没有丝毫炫耀或者自卑的情绪,但从成年人看来,却能明白贫富差距和阶层差异,让不少小朋友天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马尔代夫”的意义,也早已超越了“蓝天白云”,变成了为孩子开拓眼界,实现幼年梦想的一份宏愿。
此外,影片中还包含了许多温馨的细节。例如妈妈麦太特意为麦兜准备了一条小鱼,让他插着玩。这是从家里冰箱一路拿过来的。世上除了妈妈,不会有其他人这么做了。还有和“马尔代夫”一样似乎没有意义的梦想,是另一段关于“抢包山”的情节。当舢板运动员李珊珊获得了中国香港地区第一枚奥运金牌后,她成了香港人的骄傲,麦兜也燃起梦想,希望拜师学艺成为未来的冠军。当他终于用热情感动了李珊珊的师父,成为了关门弟子之后,师父却啼笑皆非地开始教他另一项绝技——“抢包山”。
最后,影片中还包含了一段关于亲情的故事。为此影片做了一段解释:“抢包山”就是堆满包子的高高竹架,是香港长州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然而因为有一定风险,已被政府禁止了。这种渐渐被时代遗忘的民俗,是老一辈人的遗憾,对于年轻人来说却是学而无用的“屠龙之技”。但是麦太为了使孩子的努力有用,还用“电子辞典”翻译了一封英文信,发给奥委会主席,希望让“抢包山”列为奥运项目。这种难以想象的亲情,也感动了麦兜,激发了他更努力学习“抢包山”的斗志。
《麦兜故事》的故事背景是香港,讲述了住在九龙大角咀猪样小朋友麦兜的成长故事。从麦兜的出生开始,到他上幼儿园、上中学,再到他长大成为上班族的一员,直到最后也变成时下常见的负资产者。影片中有很多笑点和感人的情节,其中有一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荣誉或理想,却似乎都是现代人生存的本质——我们似蝼蚁忙忙碌碌,大部分人却是终生贫穷潦倒和默默无闻,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在极度内卷和充满竞争压力的社会中,“普通”似乎就意味着一个人丧失了生存的“尊严”,失去了“人的存在价值”,只配“活着而已”。
这段麦兜的发言,是非常现实而心酸的。好在很短很短。
人生的意义不应该在于消失的结果,而只能存在于过程之中。麦兜曾拥有过的幼稚梦想,他和麦太度过的有喜有悲的母子时光,以及在所有这些时间中微小的奋斗和感动,都是活着的意义本身。《麦兜故事》就是在展示平凡,以及这些平凡之中值得被所有人珍惜的意义和尊严。
吃火鸡的意义不在于之前或之后,而在于那一刻本身。也许创作者谢立文和麦家碧在创作“麦兜”时,没有太多预设其中的主题意义。也许他们只是在寻找让自己感动的故事,有趣的方式,来表现“麦兜”所代表的香港人的市井生活。就像他们可能也不会太多意识到,“麦兜”之中有不少笑点,竟然和周星驰的影片有相似之处,是颇为“无厘头”的喜剧。
《麦兜故事》是一部于2001年上映的香港动画电影,是“麦兜”系列的首部电影。影片讲述的是住在香港九龙大角咀猪样小朋友麦兜的成长故事:从麦兜的出生开始,到他上幼儿园、上中学,再到他长大成为上班族的一员,直到最后也变成时下流行的“宅男”。这部电影被评价为最纯正的香港动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