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善后六策》是张謇在朝鲜“壬午兵变”后所写,旨在为朝鲜提供一些实际可行的建议。朝鲜“壬午兵变”是指1882年,日本派遣军队入侵朝鲜半岛,导致了朝鲜王朝的灭亡和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

在此之前,朝鲜王朝曾与中国明朝保持着十分亲密的藩属关系。但是在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后,朝鲜与日本断交,直到1609年才恢复外交关系。

张謇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在朝鲜战争中担任吴长庆幕僚,参与了壬午兵变的谋划和处理。据笔者研究,吴长庆的“正名、讨乱”是执行清廷的意旨。清廷在外交上历来倚重李鸿章,李鸿章对外一贯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因此指令张树声、吴长庆去除乱根李罡应,为朝鲜高宗正国王之名,即恢复国王的执政权,以杜绝日本人“籍复仇为要挟之计,呶呶不休”的纠缠。 张謇作为幕僚只能根据朝命,制订军事行动方案。但是他看到了日本侵略是朝鲜动乱的幕后推手,他认为要抵制日本的侵略、干涉,朝鲜必须走富国强兵之路。 回国后,张謇仍牵挂朝鲜局势,连夜带病写出《朝鲜善后六策》,其中心思想是建议朝鲜改革政治,走富国强兵之路,军事上练兵筹饷,布防设关,以积极防御应对日本的侵略扩张,御日寇于国门之外。

《朝鲜善后六策》是张謇代其统帅吴长庆拟定的,上呈李鸿章。这份建议书中,最为震撼的主张,是废除朝鲜王国,设置郡县,纳入中国版图。然而,由于当时中国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认识不足,李鸿章对外畏战求和的软弱主张在朝廷占上风。结果吴长庆被李鸿章召回国,袁世凯带兵继续留在朝鲜,日本以清朝驻兵朝鲜为由,也强行取得驻兵朝鲜的权利,在对朝鲜宗主国权益上与中国平分秋色,朝鲜半岛的危机进一步加深。由此张謇对李鸿章的软弱误国开始有了深切的感受。

1884年,朝鲜开化党首领金玉均发动甲申政变,拟将闵妃党一网打尽。袁世凯率军平乱,闵妃重新掌权。日本在这次动乱中取得在朝鲜首都汉城增加驻军和修筑营房的特权,为甲午战争埋下伏笔。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提出:辅国安民、斥倭灭洋、尽灭权贵。朝鲜国王向清廷告急。清派出3000军赴朝,与起义军达成停火。日本却派出8000人,占领王宫,并进攻中国海陆军。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其时李罡应早已回到朝鲜,日本人把他挟持到王宫成立亲日政府大院君派得势。因清朝战败闵妃失势后推行亲俄路线试图借俄重建势力日本人残忍地杀害了闵妃迫高宗下断发令强迫朝鲜人民改变习俗导致民怨沸腾1896年国王逃至俄国驻朝公使馆躲了一年日本就成了朝鲜保护国伊藤博文任朝鲜统监1897年在朝鲜独立的呼声中宣布成立大韩帝国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签订朝鲜遂为日本所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