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却也是诞生了不少牛人,比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等。但也因为社会的特殊性,所以晚清时期的名人,大多数得到的都是毁誉参半的评价。袁世凯出身河南项城的一个大家族,他的叔祖官至漕运总督,故而家财万贯,这点从袁世凯的父亲捐了个正五品的同知就可以看得出来。袁世凯自小喜爱兵法,立志学“万人敌”。尝自谓“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常常不惜重金搜罗购买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被人讥笑为“袁书呆”。

当时科举考试仍是当官的主要途径,但袁世凯显然没有什么读书的天赋,考了数次,连个秀才的名头都没混到。他曾给其三哥袁世廉写信说:“弟不能博一秀才,死不瞑目”。当然,只是说科举考试是当官的主要途径,并没有说是唯一途径,左宗棠也没考上进士,结果还不是成了手握重权的封疆大吏?

当时局势混乱,故而军队的地位得到极大提高。当时淮军将领吴长庆与袁世凯的养父袁保庆“订兄弟之好”,于是袁世凯就去投奔了吴长庆。写文章不咋地的袁世凯,对军事方面却是极有天赋。被吴长庆认为是“有造之士”,并被破格任命为帮办营务处。但袁世凯显然对科举没有死心。公元1882年时,袁世凯做足了功课,准备再去应考。

但就在此时,清王朝的属国朝鲜出现了问题。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国王李熙之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利用军队哗变成功夺权。朝鲜王妃闵妃一党与大院君有隙,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乃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袁世凯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战斗中,袁世凯带头冲在最前面,杀死了几十名兵变参与者。他的坚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变很快得以平定。

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将他赞扬了一番。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报以首功。随后清军将大院君掳至保定问罪。当年23岁的袁世凯则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训练新军。开启了袁世凯练兵的先河。袁世凯留镇朝鲜期间得到了朝鲜上下的一致好评。朝鲜人士称赞他:“明达夙成,留京师(汉城)期年大得都民之心”。

袁世凯平定朝鲜甲申政变有重大意义,打退了日本的渗透势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战争之际谋取朝鲜的企图,推迟了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袁世凯因这一事件受到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重视,同时也使日本人对袁世凯“憾之刺骨,百计排陷之”,但他的同僚吴兆有等人却对袁世凯颇为嫉妒,攻击袁世凯“妄开边衅”、“擅挪军款”。

当时的袁世凯虽然年轻,但也不是愣头青了,为了躲避同僚的陷害,不得已之下,只得辞官归乡;但是李鸿章决定重用袁世凯,命他于1885年10月护送大院君回朝鲜,同年11月又委派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位同三品道员,左右朝鲜政局,俨然朝鲜的太上皇。

袁世凯在朝鲜期间的任务是在“各国通商”、“友邦环伺”的情况下,使朝鲜“明尊亲之义,定摇惑之志,内修政治,外联邦交”,换言之即强化清朝和朝鲜的宗藩关系,防止朝鲜独立自主的倾向和日俄等国的窥伺。由此袁世凯不可避免地在干涉朝鲜内政,甚至不止一次策划废黜朝鲜国王李熙。

袁世凯干涉朝鲜内政的做法引起了朝鲜国王和一些大臣的不满,清王朝内部中也不断有人弹劾他,比如张謇、张佩纶等人攻击袁世凯“侈然自大,虚骄尚气,久留朝鲜,于大局无益”。幸好有李鸿章极力保他,所以才让袁世凯坚持了下去;袁世凯在朝鲜的十二年虽然由于其年轻气盛而采取一些过激、粗暴的手段,但有效地遏制了日本和沙俄对朝鲜的渗透。

其实不得不说,袁世凯在朝鲜的那十二年的确是很不错。不仅挫败了日本方面的入侵,还以强硬手段抵御了沙俄的势力渗透。当真算得上是一个人才。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才却屡屡遭到同僚的陷害。如果不是李鸿章极力保他可能袁世凯早就完了。可能也正是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后来的袁世凯才那样渴望权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