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的开头,我想向战斗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及各后勤保障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希望所有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无法绕开的话题,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在上学时候的历史课本上都重点学过这一段。在我的记忆中,我上学时的历史课本对“太平天国”运动评价非常正面,将其描绘成一场既壮烈又令人惋惜的革命运动,也是因此,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清朝政府及所有官员,在课本上则是一副现在人民对立面的丑恶嘴脸;而在我长大之后,特别是临十年来接触的所有文化传媒中,“太平天国”却变成了另一幅面孔,愚昧、残暴、灭绝人性成了这场农民起义运动的代名词,而那些镇压太平天国的清朝官员,特别是太平天国的头号宿敌——曾国藩,却逐渐成为世人歌颂的对象。那么,对于那个时代和那些人,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呢?

在这个不平凡的假期中,宅在家中的我除了玩游戏,就是翻看一些自己保存已久但无暇观看的电影、纪录片。而在这其中,恰好有几部讲述当时那段历史的纪录片。《太平天国》这部纪录片是凤凰卫视的《凤凰大视野》在2009年推出的。这部纪录片一共分十集,分别是《凡人洪秀全》、《烧炭工杨秀清》《饮食男女》、《极乐诱惑》、《兄弟争锋》、《忠王李秀成》、《战上海》、《乾王洪仁玕》、《悲情石达开》和《天王之死》。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较为详实地为我们介绍了“太平天国”这场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运动的整个发展脉络。没有意识形态的光环加持,也没有一味地贬低抹黑。这部纪录片展示的是一个更加真实、更加人性化的“太平天国”,既指出了这场农民运动的历史局限性和野蛮性,也对这些走投无路奋起反抗压迫的社会底层人民流露出敬佩与赞扬。

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在于,第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第二,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此外,从思想文化上,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义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具有欺骗性。从阶级局限性上,领导者和革命主力都是农民阶级,小农思想容易使革命者甚至领导人在胜利面前冲昏头脑,影响革命。从革命形式上,太平天国虽然是反封建反侵略,但是领导层在进程中却大肆封王,这是具有封建性质的。在施政纲领上,有过于理想化的一面。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层对前途与命运的思考,而湘军的发展壮大则是晚清时期知识分子阶层对于前途和命运的思考。虽然湘军的灵魂人物是曾国藩,但又不仅仅是曾国藩一人之力能够带动的,在湘军的队伍中,同样集结着那个时代的杰出英才,比如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李续宾、鲍超、曾国荃等文武奇才。

正如太平天国运动有着两面性一样,湘军也同样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是刽子手,每个人的双手都站满了农民的鲜血,太平军攻破城池时还只是有限屠杀,湘军则往往在苦战攻破城池之后无差别抢劫和屠杀,甚至是对于放下武器投降的农民军,也毫不留情的一律屠杀,做出种种惨绝人寰之事;而另一方面,湘军的军事行动也使得当时的中国在国家层面上恢复了统一的局面,湘军的核心权力层也成为了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那一批人。

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太平军与湘军双方都装备了数量不少的西式武器,这些武器以及“洋枪队”在战场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得湘军的领导人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这些“蛮夷之族”的武器竟能产生如此强大的威力?“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不是不能光喊口号,得踏踏实实做点什么了?在太平天国日薄西山之时,湘军的领导层们已经有所警醒。曾国藩在1861年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成为了“洋务运动”中最早的新式兵工厂。虽然后来湘军被裁撤,但这把“开眼看世界”的火却随着他们的努力而在全中国烧了起来 。

李鸿章是曾国藩培养出的唯一真传弟子,最终青出于蓝,成为了被中外所熟知的风云人物 。

“圣库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公有制制度,规定人无私财,一切归公,生活必需品全由圣库开支。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十一年,又尽掠江南富庶之地,因此所谓的“圣库”也成为各方势力所垂涎的一块大肥肉。在攻破南京城之后,曾国藩给清廷的汇报是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圣库,南京城里值钱的东西几乎没有,坐拥着当时全国最大的私人军队,又说这个人人皆知的“圣库”根本不存在。

可以说,“刺马案”的背后其实是清廷和湘军势力的一次隐秘政治博弈,各方势力卷入其中互相算计,最终,随着封疆大吏马新贻的死,彻底宣告了清廷的失败。由协助围剿太平天国成长起来的湘军虽然在组织形式上被瓦解,但却渗入了清帝国的每一个毛孔。从此以后,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再也无法对这些地方势力进行强有力的控制,最终成为中国近现代军阀割据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