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脑科学专家冯建峰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表了一番引起家长们热议的言论:“小孩子睡懒觉没坏处,八小时以上睡眠更有利于大脑发育。”这让许多家长陷入了困惑:过去我们一直认为“睡眠八小时”是睡觉的金标准,从未觉得有什么不对。还有的家长忧心忡忡,因为古籍中曾训导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他们家一直教育小孩早睡早起,不能贪睡。那么,大家一直以来奉为圭臬的金科玉律,竟然也有错的时候?
关于睡眠质量的问题,相信大家从各种渠道看到过的分析已经比较丰富了。然而,睡眠作为人体最重要的生理活动之一,直接关系身心健康,事关重大。下面我们再多唠叨几句。
爱睡懒觉是现代人的通病。相信经历过高中三年的同学们都对那段苦难行军心有余悸:从早上五六点就得起床,七点刚过就开始了早自习,八点准时开课,一整天泡在文山书海中,整个人对休息充满了渴求。即使是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好不容易有个双休,哪个早晨不想睡到九点半以后呢?趴伏、蜷缩、侧躺、四仰八叉......掀开职场人的被窝,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睡姿,隐隐约约就能看到社会分工给大伙儿留下的印记。可见,爱睡懒觉并不是大家不爱奋斗,而是奋斗时间太久,是时候做一些补偿了。
话说回来,小孩应该睡多久?这个恐怕大部分人都没有完善的概念。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专门制作了一份“睡眠时间参考表”,其中青年人(18-25岁)、成年人(26-64岁)所需要的睡眠参考值基本是7-9个小时,老年人(65岁以上)需要的相对少一丁点,大概有七八个小时就比较够了——看来“老年人觉轻”并不是瞎说的。
当然,这份表也专门指出了对于婴幼儿乃至青少年阶段的睡眠参考值:3个月前的初生婴儿每日需要多达17小时的睡眠,一般不低于14小时;不足一岁的婴幼儿则需要12-15个钟头的优质睡眠;一两岁的婴幼儿正值学步时段,运动量相对大一些,睡眠时长至少要保证11-14小时;三五岁的学龄前儿童则一般控制在10-13小时;小学阶段作息时间相当规律,起居饮食大都跟着学校的章程走,全国通行。不过父母也不能掉以轻心,应该确保孩子有9-11小时的睡眠。进入初中、高中时期,正值青少年朝气蓬勃,睡眠才真正进入“黄金八小时”的阶段。
如今,学业压力巨大,许多学生在与同龄人的竞争中和完成课后作业的压力下,很难保证每天有8小时的睡眠。然而,这份表格的设计非常科学,尽管我们暂时不讨论成年人的世界,但学生时代的睡眠需求——尤其是儿童时期所需的睡眠时间——实际上远不止8小时。
然而,孩子们的睡眠时间真的能得到保障吗?根据人民日报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超过60%的青少年儿童无法保证每周至少8小时的睡眠。其中,8.6%的孩子每周有四天需要进行高强度智力活动以应对家庭作业,直至深夜11点。因此,孩子爱睡懒觉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周六和周日的半天假期来说,睡懒觉是可以接受的,但在工作日上学时,想赖床就没有这样的条件了。
孩子睡眠不足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科学界普遍认为: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孩子的中枢神经系统健康发展。如果睡眠不足,中枢神经系统将持续运转,就像高压锅不断加压,即使内胆再结实,也有撑破的一天。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中科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在北京和杭州的两所幼儿园分别抽取了约100名学龄前儿童。他们使用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来测试孩子们的听觉词汇能力,通过“呈现图片、报送词汇、选择与词汇意思相同的图片”的操作流程,评估孩子们的语言能力。
随后,科学家们还对这些孩子进行了图片划消测试(PDTP)和空间工作记忆任务,测试内容包括注意力持续性、注意力稳定性、记忆广度等。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记录下这些孩子白天和夜间的睡眠次数以及总睡眠时长。
过去的研究证实,白天的午睡对认知功能提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这并不意味着午睡没有作用,相反,午睡不仅可以大大缓解人体脊柱的竖向压力,还可以为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提供完美的衔接,承前启后,功劳不小。
然而,晚上的睡眠时长尤为重要:它与工作记忆广度、图片划消测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家长必须确保孩子获得足够的睡眠时间。千万不能依据自己现在的年龄段经验来推广到下一代身上,因为孩子本身就需要比成年人更长的睡眠时间。
那么,为什么孩子需要更长的睡眠时间呢?多睡一两个小时有什么切实的好处呢?事实上,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确保孩子在认知能力上保持良好状态。用健康的大脑处理大量知识摄入的过程,实际上就像是磨刀的过程。
实际上,科学家们早就在幼鼠身上进行了反向测试。他们从行为学的角度观察了三周龄的幼鼠,对其实施了“睡眠剥夺”,并采用经典的水迷宫测试来评估睡眠剥夺后幼鼠的空间参考记忆功能是否保持不变。这一实验不仅表明睡眠剥夺会导致幼鼠的空间参考记忆严重受损,而且即使在后期恢复良好睡眠后,幼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仍无法恢复。这意味着睡眠剥夺对学习记忆功能的损伤是不可逆的。
将这一现象应用于人类身上也是如此:在孩子的年龄段,应该让孩子睡觉,只有睡够了,才能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过了这个年龄阶段,就无法弥补睡眠不足带来的影响了。
当然,睡眠的好处远不止这些。有两个好处是很多人意料不到的。其中一个就是避免孩子长成“小胖子”。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他们的身体脂肪水平会呈现“上升-稳定-下降至谷底-二次增长”的波动过程。在孩子3-8岁期间,脂肪水平的第二次升高被称为“脂肪重聚(AR)”现象。
根据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水平调查可知,骨骼肌、蛋白质、体脂肪、肌肉含量等各项身体成分与睡眠质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睡眠时间如果不够,更容易导致肥胖;睡眠时间越短,脂肪含量异常累积的可能性越大。从本质上讲,睡眠时长也是昼夜节律的一个维度。生物钟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时时刻刻调控着你我的脂质合成运输、分解代谢,进而控制我们的睡眠和饮食。
目前一般认为,昼夜节律发号施令的指挥部位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睡眠不足会扰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通路,使得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异常升高、皮质醇水平紊乱,进而导致肥胖、血脂、血压等问题,人体的健康防线就此崩溃。
另一方面,睡眠时长还直接影响到小孩的心理健康。儿童睡眠与心理行为问题有相当重大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品行表现、情绪调节、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研究人员初步判明,睡眠时间太短,前额叶皮质与杏仁核的联系会减弱,负面情绪更容易积累,且刺激性效果更为显著。尤其是托付给幼儿园的学龄前孩童,午睡是由学校统一安排的,一般时长都能保证至少一小时。但是,孩子回到家之后,由于父母辛勤工作,到晚间对孩子的关心可能不够。如果只是单纯机械式地勒令孩子几点上床,很可能难以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加重孩子对家长教导的逆反心理。
更多的休息时间意味着更充裕的“充电”时间,更多的势能积蓄过程,让孩子多睡一会绝非溺爱和放纵。只有尊重科学规律,才能让睡眠时间不算虚度。
以下是我为您重构的内容:
1. 黄逸的研究分析了3-6岁幼儿身体成分发育特征及其与身体活动和睡眠的关联性。[D]. 北京体育大学,2019。
2. 寇妍的研究评估了儿童睡眠时间与体格发育关系的系统性。[D]. 重庆医科大学,2011。
3. 徐小雨、曾霞、李秀红等人的研究发现,广州市小学生睡眠时长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19。
4. 沈晓明、江帆、李生慧等人的研究探讨了睡眠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及其应用。[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希望这能帮到您!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