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长时间,我是不听、或者说极少听蔡琴的唱片的。虽然这并不防碍我隔三差五还是会收一些蔡琴的唱片。不要问我此举的意义何在,对于一个重度的实体收藏癖来讲,收藏是一生的追求、收藏是一生的爱好、收藏是一生的职业。爱老师的目标一直是——不问品种、但求收藏!

当然,蔡琴的大部分歌曲尤其是中后期的很多歌曲确实不太适合年轻人听。毕竟年轻的灵魂总是躁动不安、天马行空、欲求不满、欲火难灭。而蔡琴的歌声怎么说呢,我只能说——年少不能听蔡琴,听了容易性冷淡。

但其实蔡琴可不是一直都是这样的,至少她在出道时有一个很重要的身份就是民歌手。回顾蔡琴在“海山唱片”时期留下的唱片,虽然在演唱风格上确实依稀已经有了后来的“留声机”范儿,但本质上还是很清新、质朴的。而清新、质朴正是民歌的特色啊。

蔡琴是从什么开始变成声线百毒不侵、坐怀不乱的呢?我个人觉得就是从1985年的《老歌》开始的。虽然在“海山唱片”时期的《不了情》开始蔡琴已经开始涉猎到翻唱领域,但直到1985年加盟“飞碟唱片”的第二张专辑《老歌》开始才是蔡琴真正翻唱体系的开始。

毕竟当时的“飞碟唱片”虽然有着像吴楚楚这样民歌手出身老板但在厂牌发展理念上吴楚楚反而一直强调去民歌化。即使是在1984年签约蔡琴“飞碟唱片”显然也想把蔡琴往歌伶定位上策划比起“海山时代”的民歌路要更偏大气路子。正是这样的理念主导以及《老歌》更有底蕴选曲再加上编曲稳重也让音乐影响到蔡琴演唱和发音并从中逐渐树立起那种低回沉稳人声体系。

《老歌》这张专辑还是蔡琴音乐生涯里版本最多堪称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一张专辑当然这张专辑到底发过多少版本究竟是不是蔡琴专辑里版本最多的一张专辑这个还真没考证过而且考证起来性价比也不高但至少说之一肯定是没问题的。而这个之一竞品也不会太多能在蔡琴世界里和《老歌》拼版本数量的可能也就只有《民歌蔡琴》和《遇见》(蔡琴&鲍比达)这两个有力竞争者了。

在后期新世纪再版某个SHM版本侧标上把《老歌》这张专辑定义为“首张华语发烧天碟”这个似乎也不太好确认毕竟第一这种事情因为年代久远总会增加考证难度再加上“发烧”本身模糊定义就更不好确定了。

蔡琴的《老歌》是一张极具有“神话”色彩的唱片,自1985年发行以来被很多发烧友尊为试音天碟,它忠实代表了中国音响迷近十年来的音乐趣味所在,至今仍时时能在音响店听到。专辑中蔡琴极富磁性的嗓音仍然能捉住聆听者的心。其中都是翻唱的老歌,但在蔡琴唱来情深意切而没有一丝的风尘气息 。

吴楚楚是专辑制作人、同时也是“飞碟唱片”创始人兼老板。在专辑内页的“制作人的话”里,已经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制作这张专辑的时候,我们的基本理念就是:把一些古老而优美的歌曲,藉着现代的音乐手法加以重新诠释。我们不愿意‘复制’老歌,我们也不愿意只是‘再现’同样的旋律,我们希望能将这些三、四十年前的美好的旋律,注入属于80年代的新生命。”最后,吴楚楚还说:“这是‘飞碟’第一张老歌专辑,我们希望它是至今最好的一张,我们会继续努力,呈现您更好的!”

慎芝是当时台湾地区的著名主持人和词人。像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张学友国语版的《月半弯》等等经典作品,就都是慎芝的填词作品。在这张《老歌》专辑中也有一首非常经典的歌曲《最后一夜》,作为当时电影《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的主题曲,还获得了1984年第2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最佳原创歌曲”奖。这首歌的作曲者是陈志远,而填词人则是慎芝 。

更为要命的是,《老歌》这张专辑在CD化后,还犯下一个“滔天大罪”!而且这个错误,竟然就连收购“飞碟唱片”已经好多年的“华纳唱片”,在这么多年不停再版《老歌》的过程中,竟然还一直不断地错下去。一直没改正、一直没人管!这个错误就出在歌曲简介的文案上。

这张专辑原本的企划,就是要让现代人重新认识经典,所以也为每首歌曲,都做了一个详细的歌曲说明介绍。但因为源头的日本三洋首版,当年在设计内页时,漏排了《痴痴的等》这首歌曲的介绍,以至于之后从三洋B版、C版到“飞碟唱片”烫金版,以及现在“华纳唱片”再版等等版本,就都一路没有了下去。这其中,也包括了大陆地区的“美卡音像”引进版(引进版要是有,那可就奇了大怪了)。

而原本,在一个红色小圆点加一条灰色细长横条的下方,就应该是歌曲介绍,但在《老歌》的诸多CD版本内页里,《痴痴的等》这个区域,却一直是一片空白。后来“永声唱片”发行的很多版本,包括Mini LP的版本,以及大量再版的黑胶之类的,到底有没有安排上这首歌曲介绍的,因为精力有限,实在没办法一一确认。但凡是从“飞碟唱片”版权系一路再版的碟,从此后就都延续了这个失误,不再有《痴痴的等》这首歌曲的介绍。

也不知道现在“华纳唱片”的相关人员,对这种细节,还会不会引起重视,手握版权,就应该有正规军的样子啊!在这里,爱老师本着认真负责、查缺补漏的严谨精神,还是将CD版本里缺失的《痴痴的等》的简介,录下来供各位歌迷摘抄。

“这一首《痴痴地等》是林黛主演的电影《蓝与黑》的插曲。一遍就长达五十四小节慢节奏的抒情歌,哀哀怨怨、动人之极。《痴痴地等》与《不了情》属于相同的两位作者,陶秦与王福龄。所以,从两首歌之中,我们可以隐约感觉到,它们有着相似的风貌与气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这段文字,我摘抄于台版卡带的内页。但无论是封面的小字,封底的曲目列表,写的都是《痴痴的等》,但不知道为什么在内页的曲目及简介里,却都被印成了《痴痴地等》。所以我在摘抄简介里,也保持了《痴痴地等》里地字的原貌。

当然,这些细枝末节并不重要,看过了就完,不知道也没事。人需要较真,但别老是纠结在这种细节上,甚至当成了人生的主题,不大气!接下来,即将进入正题,而写这张蔡琴的《老歌》专辑,我重点要写的,不是蔡琴,却是另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姚敏。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你想知道姚敏在《诉衷情》专辑中的创作情况。这张专辑的黑胶和磁带介质中,有七首歌是由姚敏作曲的,而整张专辑的音乐风格也是以时代曲为主。

姚敏是国语时代曲时期的重要创作者之一,他的作品包括《我要飞上青天》、《情人的眼泪》、《春风吻上我的脸》等。

陈歌辛是一位有家室的人,但是他写下了《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歌词,并交给了李香兰演唱。这首歌曲表达了难以向世人解释的未了情。为了避免外界误会这样的情愫,陈歌辛选择了回避私交公开化的方式。除了《恨不相逢未嫁时》,蔡琴这张《老歌》专辑中还选了另一首姚敏作曲、李香兰演唱的作品《三年》。这首歌是电影《一夜风流》的插曲,由李香兰演绎,听起来让人肝肠寸断。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恨不相逢未嫁时》还是《三年》,李香兰的版本于现在听来可能会让很多人不适应。因为受到西洋正规声乐教育的她在演唱上经常会融入一些美声的唱法。而蔡琴版的《三年》则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磁性醇厚的女中音,精准、干净、通透,人声既有包裹感,而且有很强的渗透性。

虽然这些词听起来是对蔡琴翻唱教科书般的形容,但我个人认为,比起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之后那个歌艺越来越成熟、完美、几乎刀枪不入、完美无瑕的蔡琴,《老歌》时期的蔡琴还是保留了很多烟火味。至少从《三年》这首歌曲里可以听到哀、怨以及那种“左三年、右三年”的缠绵和留恋。毕竟当时的她离民歌时代还不那么远,也还没到无欲无求的时候。

在专辑的七首姚敏作曲作品中,《红泪》和《一年又一年》都是陈蝶衣填写的词。而另一首署名陈式填词的《诉衷情》,这个陈式也是陈蝶衣的另外一个笔名。除此之外,陈蝶衣还有过狄薏、陈涤夷、玉鸳生、方忭等等笔名,也为后来考证作品作者提供了不少难度。

陈蝶衣同样横跨了国语时代曲的上海时代和香港时代。1952年他和姚敏、姚莉兄妹一起南下香港,并且和同样从上海搬到香港的“百代唱片”二度签约成为香港“百代唱片”成立后最早的一批签约音乐人,并随后开创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铁三角时代。专辑中还有一首陈蝶衣填写的作品就是《寒雨曲》。这首歌曲旋律中有着很浓的东瀛味道,萧东山长笛加黄瑞丰鼓点同样有意识地向演歌风格靠近。而这首歌曲作曲署名为夏端龄,其实是一个音译名字源自用粤语发音的日语服部二字。因为这首歌曲作者就是服部良一。

服部良一是日本音乐人,他在当时也是从日本到上海发展的音乐人。因为看中姚敏身上的音乐潜能,所以就收了姚敏作为自己的入室弟子。而姚敏在服部良一这里,也学到了许多东西融合的一些技巧,对于他后来的创作,可以说是获益良多。

《寒雨曲》这首歌曲在由陈蝶衣填写中文词后,由潘秀琼首唱。之后的不同时代,凤飞飞、陈淑桦、李茂山、韩宝仪等歌手都翻唱过这首作品。而蔡琴这个版本,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版本之一,不仅唱出了“濛濛的寒雨”感,也唱出了歌曲里的“朝朝暮暮”感。

怨而不伤、只留怅惘。

《老歌》这张专辑,作为早期“飞碟唱片”的出品,制作人由老板吴楚楚亲自挂帅,这也是他继《此情可待》之后,再度出任蔡琴专辑的制作人。从判断来讲,当时吴楚楚的制作范围,还包括了选歌、定位等等后期被归为策划的环节,反倒是音乐具体的细节,则完全交给了编曲人去处理。

而这张专辑的编曲理所当然地是由陈志远完成。不过,这一次的乐队有些变化。除了“四巨头”(陈志远、郭宗韶和黄瑞丰)之外还有张日盛加入。对于张日盛这个名字,倒是有点陌生。只知道他录过一套多张的《百万吉他演奏曲》。而本着科学的求真精神,我还特意找了《老歌》前后几张专辑来比较发现像之前的《此情可待》和之后的《伤心小站》、《人生就是戏》,吉他手都是游正彦(《此情可待》和《伤心小站》还有吴楚楚参与)。所以在《老歌》这张专辑录制时突然找到张日盛这个吉他手并临时组成三加一阵容可能是为了在音乐中去除游正彦的民谣味和摇滚味吧?

专辑中的和声阵容也很强大。除了马丽华之外还有“飞碟唱片”老板吴楚楚以及三年前刚为黄莺莺创作出《只有分离》的曹俊鸿。而曹俊鸿在一年前的《此情可待》里也曾给蔡琴写过《塔里的女人》这首歌但因为这次是一张老歌翻唱专辑不需要再作曲写歌所以可能怕他太无聊就把和声这个工作给安排上了。

实际上,在翻阅《CD圣经》中推荐的许多经典发烧唱片时,你会发现大多数受到发烧友推崇的发烧唱片都是音乐上优秀的专辑,这些作品仅凭音乐本身就能在音乐史上游刃有余、进退自如地占据重要地位。

《老歌》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无论你用哪个版本去欣赏这张专辑,最本质的地方在于它对国语时代曲这个美好时代的传承。在这张专辑中,我们可以听到有格调、有审美的选曲,恰到好处的音乐意境编曲,以及蔡琴精准而深情的演绎。

令人惊讶的是,一张录音年代久远、编曲演奏简单的专辑竟然能长期占据发烧榜的高位。要理解这个问题,对于许多音乐工作者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