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L-E》是一部由美国导演安德鲁·斯坦顿执导的动画电影,于2008年上映。该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2700年的故事,由于人类无度的破坏环境,地球已经成为漂浮在太空中的一个大垃圾球。为了重新回到地球上,人类移居到太空船上,并聘请Buynlarge公司清除地球上的垃圾。于是Buynlarge公司向地球运送了大量机器人来捡垃圾,但是这种机器人并不适合地球的环境,渐渐地都坏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机器人还在日复一日地按照预定程序捡垃圾。这部电影获得了IMDb评分8.7/10分,IMDb链接为http://www.imdb.com/title/tt0910970。影片故事发生在2700年,由于人类无度的破坏环境,地球此时已经成为漂浮在太空中的一个大垃圾球,人类不得已移居到太空船上,并且聘请Buynlarge公司清除地球上的垃圾,等待着有一天垃圾清理完重新回到地球上。于是Buynlarge公司向地球运送了大量机器人来捡垃圾,但是这种机器人并不适合地球的环境,渐渐地都坏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机器人还在日复一日地按照预定程序捡垃圾。显然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这么过了几百年,机器人收集了不少人造的物品,其中最让它喜欢的是一盒录像带——芭芭拉·史翠珊主演的歌舞片《你好,多莉!》(Hello, Dolly!)!

该片由本·贝尔特、西格妮·韦弗等人配音出演。文件格式为X264 + AC3,视频尺寸为1280 x 720,文件大小为1CD 2.05G。片长为98分钟。

《机器人总动员》是一部由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的科幻冒险动画电影,于2008年上映。 影片设定在未来,描绘了一个荒凉的地球被人类遗弃,只有一个小机器人独自清理垃圾。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孤独的机器人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它渴望有人来陪陪它。有一天一艘飞船差点落在它头顶,一个漂亮的女机器人Eve来到地球负责搜索一些东西,捡垃圾的机器人“爱”上了Eve,但是它面临着抉择,是随着Eve和飞船离开地球,还是继续按照预设的指令把垃圾捡下去。当然它最后选择和Eve一起离开,飞向太空,不过好戏才刚刚开始......

早在制作《海底总动员》的时候,导演安德鲁·斯坦顿就在脑海里初步构思出了《机器人总动员》的故事雏形。然而,在具体搭建结构的过程中,斯坦顿花了相当长的时间。他认为,在打电话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制片人之前,应该再丰富一下影片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具有说服力。毕竟,他想讲述的这个故事对于任何一家电影公司来说都是百分之百的风险投资。

在影片中,主角WALL·E就像《星球大战》系列中的R2-D2一样,拥有着自己的电子语言。但是,问题是咱们听不懂这种电子语言。斯坦顿说:“对于一部传统的电影作品来说,这个想法足够惊世骇俗了,早就已经超出了制片人所能承受的范围。”作为地球上最后一个机器人,WALL·E在一种孤独的环境中独自清理着垃圾,这种寂寞让他开始质疑自己的存在是否合理。这对于一部将受众群体主要对焦在儿童身上的动画片来说,无疑是一个太过沉重的话题。但皮克斯却坚持认为,他们制作的任何一部动画片都没有什么特定的观众类型。斯坦顿说:“我们从来不假设走进电影院的到底是什么年龄段的人,我们只确保拍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确实,看看皮克斯公司之前的作品,你就会发现他们所追求的艺术风格的自由化完美地促进了动画工业的发展。几乎每一部影片都会拿回来一堆电影奖项或提名,这无疑给他们在自信的天平上增加了更多的砝码,在特别而又意义非凡的CG动画领域里独领风骚。至少从表面上看,《机器人总动员》似乎正在以一种独有的离奇方式,再一次帮助皮克斯获得更大范围的成功。

安德鲁·斯坦顿说:“这里的每一个人,包括我在内,都为拍摄这部影片承担了一定的风险和压力,因为我们将故事中的主角WALL·E首先定位成一台机器,其次才是一个角色。”他期待着观众能够在观景的过程中为WALL·E设计出性格和人物特征,就像对待自己的宠物一样。即使没有任何面部表情和语言做帮衬,我们仍然可以从预告片中窥探一二,切身感受到WALL·E比皮克斯所创造的任何一个动画角色都更加可爱、更招人喜爱。

皮克斯每年都会推出一部动画长片,这些作品几乎都会成为当年的经典之作,引领着好莱坞动画的发展。因此,当《机器人总动员》在制作之初就备受期待时,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随着成功变得司空见惯,压力也在不断累积。尤其是在拍摄这样一个风险较高的故事时,安德鲁·斯坦顿表示:“说没有压力那是骗人的,只能自己去调整心态......通常情况下,我就把它当成是一年一次的足球联赛,而我能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认真踢球。”

如果说WALL·E与《星球大战》系列中的机器人R2-D2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么他的恋人伊芙在设计上则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苹果”系列的产品。安德鲁·斯坦顿表示:“我们一直用类似的比喻去形容《机器人总动员》的两个机器人角色——WALL·E是一台脏兮兮的拖拉机,而伊芙则是奔驰中的梅赛德斯......所以,伊芙在形象上代表的是电子产品最先进的科技,我们在她身上使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平滑、无缝、能够隐藏所有运动部件的衔接技术。而‘苹果’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尖端的科技品牌之一,出现一些与伊芙相似的形态,属于没办法避免的‘共享’,并非有意抄袭。”

制作《机器人总动员》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自然是如何在没有对白的情况下清晰地表述整个故事的发展。安德鲁·斯坦顿认为:“首先,我觉得‘无对白’这种说法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因为这里始终都有对白贯穿着影片的始终,只是他们使用的是一种你所不知道的语言而已......我希望这里讲述的故事具备相应的逻辑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人们确信,这个机器人真的在地球上独自生活了几百年的时间了,他拥有独立的思考体系以及交流方式,虽然我们听不懂他在说些什么,但并不代表他就不能表达自己。”

安德鲁·斯坦顿的上一部作品《海底总动员》是从他和儿子的相处模式中获得的创作灵感,没想到随后他就拿出了这个与人类生活没有一点相干的科幻故事......

其实斯坦顿一直秉承着一个信念,那就是电影不仅仅来源于生活,还与浩渺的宇宙有关,他说:“不同的作品,拥有不同的支撑,《机器人总动员》中所讲述的关于一个机器人孤独地生活在地球上的故事,则有点像‘鲁宾逊漂流记’中所突出的环境氛围。我还记得和我制片人彼特·道格特曾就这个想法争论了好长一段时间,即使到了饭桌上也没有停歇过,最终,我们一致认为,影片中应该出现的是一个真正的机器人,而不是那种过于拟人化的实体——说实话,这个决定让我们兴奋了好长一段时间。”

另外,《机器人总动员》还首开皮克斯作品的先河,在内容里加进了一段由真人出演的电影胶片,安德鲁·斯坦顿解释道:“这种做法完全出于非常符合逻辑、经过了精细地计算的结果,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我要为影片加入一段与音乐有关的片断,内容则是从一部真人电影中节选出来的。好在这部影片所展现的人类的未来,本来就是一种有点奢华的进化,所以我们并不担心,在影片中穿插真人画面,会不会有突兀的感觉......而这部分内容的出处,就是1969年的歌舞影片《你好,多莉!》。”

至于为什么在众多歌舞片中独独选中了《你好,多莉!》,原因远没有外界猜测得那般复杂,安德鲁·斯坦顿表示:“估计这样的回答要令好奇心重的人大失所望了,这样的选择确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只因为《你好,多莉!》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所以当《机器人总动员》需要被安插进一段真实的电影片断时,我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它......我相信这可能是我一生中产生的最古怪的想法了,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实影片中的WALL·E在音乐品味方面简直可以用糟糕透顶来形容,虽然他的内心是非常浪漫的,可是他没有足够的信息去辨别旋律的好坏。《海底总动员》正式公映那会儿,《机器人总动员》早就已经进入制作流程了,尤其是开头部分,几乎接近于完工的状态了。我还记得我特别为影片安排了差不多30秒钟的摆舞音乐场景,然而与《海底总动员》在同一年上映的一部法国动画片《疯狂约会美丽都》却打乱了我的计划。当然,我很喜欢这部作品,可不幸的是,它也使用了摇摆舞场景,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或抄袭之嫌,我只好忍痛去掉了那30秒已经做好的音乐片断。”

《机器人总动员》是由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的一部科幻动画电影,于2008年上映。这部电影不仅在故事情节、特效场景和音乐剪辑方面获得了广泛赞誉,还因其精湛的动画技术和拍摄手法而备受瞩目。据悉,该片制作过程中,安德鲁·斯坦顿以及和他一起制作影片的工作人员都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他们采用了一种‘蠢人有笨招’的土方法,有的时候同一样东西不得不尝试几千遍甚至几万遍,然后再找出其中最完美的方式。他们的进步,来源于不停地学习和努力。比如说,在制作《海底总动员》的时候,导演对于摄影还不甚了解,所以他们特别请来了著名摄影师罗杰·迪根斯,就摄影技术给他们办了一个速成班......知识,就是在不断地学习当中积累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