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曾是松江二中校门口的差生,如今却成名多年,正在经历风波。他似乎又回到了当年,需要更努力、更艰难地证明自己。

韩寒从未承认,在随性和天才的姿态背后,以差生形象出场的他承受过巨大落寞与压力。十余年来,韩寒努力证明自己:2000年出版《三重门》,2008年介入公共意见空间。但挖掘两个成名点前的经历可以发现:说服更多的人,同时引发更多质疑批评——这似是“差生”韩寒难以改变的人生戏码。

《三重门》的结尾像是韩寒对自己的预言:“故事的主角林雨翔走出校门,‘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退学走出校园的那一刻,作为一个以仅有的方式一直努力证明自己的差生韩寒,“不会承认,但他一定是那样的心情”。

出道逾十年,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但如果回到十多年前的起点,韩寒的出场更像是一个笑话。1998年9月份,秋季开学的那天,如果你在上海松江二中的校园里头,刚好路过高一(7)班,就有机会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又黑又瘦、头发蓬乱的高一新生站起来,轮到他向全班作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韩寒。韩是韩寒的韩,寒是韩寒的寒。”底下笑成一团。接着,他又郑重其事地说:“从今往后,松江二中写文章的,我称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

教室里一片欢腾,笑声中有嘲弄的味道。他的确不像个“写文章的”。来自金山区的少年韩寒,晒得黝黑,像刚从难民营走出来,他入学是以体育特招生的身份,这意味着在这所知名重点中学,韩寒的“地位”相当地不高;这也意味着一整个夏天,他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跟着田径队在炎炎烈日下一圈一圈地跑。

听到韩寒自我介绍的时候,新同桌陆乐、隔两排远的沈宏伟也都笑起来,他们不清楚这小子凭什么这么狂;那时候是三好学生的陆乐回忆:“一般来说体育特招生成绩都不会好,谁相信他会写‘作文’?”但接下来沈宏伟和陆乐很快就相信了,在短暂的同校时间里韩寒迅速证明了自己。但如今,沈宏伟、陆乐以及当年那些同样被信服的同学们发现,韩寒再一次需要向更多的人证明自己——十多年时间中,韩寒一直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但至今似乎仍未完成。一夜之间,韩寒就像又回到了那个笑话一般的起点。

在1998-1999年秋季学期开学之际,陆乐发现这个体育生的懒散和不听话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上课时几乎不听讲,除了上语文课,其他课程都充耳不闻。他在书桌上堆了一大堆书,砌成一道墙来遮挡老师的视线,然后自己在底下看一些稀奇古怪的书,一本接一本地读。课余时间,他总是不停地写东西,晚自习也不例外,作业也从不认真完成。这样的行为让他看起来就像校园里经常出现的不听话的学生。

然而,晚上回到宿舍后,他常常和同学谈论某某作家的某某作品,这是他情绪最为高涨的时候。他对睡在对面铺位的沈宏伟说:“在全球用汉语写作的人中,钱钟书排名第一,我是第三。”当时的沈宏伟听得一脸茫然:“钱钟书是谁?”

开学不久后,几次测验和考试的成绩很快公布了,韩寒的成绩毫无悬念地一塌糊涂。然而,他似乎并不在意这些,只是继续沉浸在那堆民国作品和历史古籍中。“他的性格总是慢悠悠的,不着急,无所谓。后来因为在宿舍不讲卫生导致大家被扣分,有同学建议要把他赶出去,但他并不生气,还是乐呵呵的。”沈宏伟回忆道。在韩寒的推荐下,他也开始阅读《围城》。

韩寒的优点在于认真时写出的字非常漂亮,语文老师戴金娜曾让他负责班级黑板报的撰写工作。同班同学潘超安也是寄宿生,有时韩寒在课后或周末写黑板报时,他也会留在教室里。他发现别人是抄袭黑板报的内容,而韩寒却是真正地“写”黑板报——手上什么东西都没有,想到什么就随手写上去,居然也能写出一篇很棒的文章——如果不去理会那些错别字的话。

陆乐也发现,韩寒会写文章并非吹牛,有时候韩寒会把刚刚写好的文章直接拿给他看,文字妙趣横生,看得他乐不可支。这种急智和文才其实很早以前就显露出来了,只是刚到松江二中的时候无人知晓。初中时候韩寒刚进罗星中学时,写的第一篇文章《我》就被当作范文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