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国》是中国当代作家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92年。小说讲述了省人民检察院特级侦察员丁钩儿到酒国市调查地方官员烹食男婴一案,但到酒国市的人没有谁能经得起诱惑。在权力、美酒和女人之间周旋的过程中,丁钩儿能否抵住诱惑查出真相还是堕落深渊?

《酒国》是一部将现实批判的小说,在叙事实验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在小说中,特级侦察员丁钩儿奉命到酒国市去调查所谓“红烧婴儿”案件的过程;酒国市酿造大学的写作爱好者李一斗与作家莫言的一组信件;李一斗寄给莫言的一系列小说。三重文本相互穿插,相互渗透,虚实交加,真假互映,构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文学世界。

莫言是当代著名作家之一,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多项重要奖项。

“陌生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在他的重要著作《作为手法的艺术》中,他写道:“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方珊对这个概念有进一步的解读:“这里的‘反常化’是相对于‘自动化’而言的,它经英文转译后,通常译为‘陌生化’。其实是什氏一时疏忽,误写而成,什氏的原意是新奇,出人意料,异乎寻常,不平常,结果因少写一个字母H,而另创一个新词。”

什克洛夫斯基把“陌生化”手法视为艺术的根本手法,并将其理解和运用局限在形式创造的范畴内。然而,当我们仔细阅读文本后,会发现这一手法实际上体现在艺术的各个方面。

《酒国》是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92年。小说中,叙事视角的变换表现在叙述视角的变换上。所谓叙述视角,即“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它体现为“一个故事叙事行为发生时谁在讲故事、以谁的眼光讲故事、讲谁的故事和向谁讲故事四方面的要素。然而叙述视角的变换则可以造成“陌生化”效果,正像什克洛夫斯基所推崇的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借助一个乡下小姑娘的眼光来描写参加军事会议者的谈吐举止所获得的陌生化效果。

在《酒国》中也存在这种变换叙事视角的情况,而不是单一的传统全知叙事视角。例如小说中写到省人民检察院派去调查的特级侦查员丁钩儿在酒席上被矿长、党委书记和金刚钻等人灌醉了,然后被服务小姐架着到房间,“她们架着我进了一间孤零零的小屋,小屋里有两位白衣小姐膝盖顶着膝盖坐在一张刻着字迹的写字台前。她们见到我们进入后膝盖分开了一些。有一位按了墙上的电钮,一扇门慢慢地缩出来,似乎是电梯。她们把我架进去。门关闭了。果然是电梯。它飞快地下降着。我佩服地想......”这里很显然是在以醉得意识都离开肉体了的丁钩儿的这一视角来看的。

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故事。

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他的主要作品有《檀香刑》、《丰乳肥臀》、《透明的红萝卜》、《藏宝图》、《四十一炮》、《拇指铐》、《白狗秋千架》、《酒国》、《食草家族》、《红树林》、《战友重逢》等。

2011年8月,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获诺贝尔奖文学奖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