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文学作品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旨在激发读者的文章创作灵感。本文将围绕儿童文学作品再读这一选修课程的开发进行研究,探讨其课程价值、课程目标以及内容与活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课程价值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阅读兴趣,本选修课程定名为“怀赤诚之心 忆纯真童年 品幼时读物 悟人生智慧――儿童文学作品再读”。

童年是人生中最珍贵的时光,而童年读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感知文字的神奇力量,感受世界的五彩斑斓,感悟故事背后的深意。这些文字带来的感动珍藏在记忆深处,平日没有显露,但它们会在某一瞬间涌现在心头。童年时期的阅读经历如同潜意识的暗流涌动在心灵深处。儿童教育研究者萧愚提出一种看法,即一生的基础在于小学时的阅读。可见,童年时期的阅读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当下的高中生行走在青春道路之上,热情洋溢、活力四射的同时也有伤感忧愁、迷惘孤独。曾经的赤诚之心暂时被遗忘在某一个角落,发现儿时的纯真不再,于是,怀念童年便成了高中生心灵感冒时的良药。儿童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快乐原则、幻想品格、诗意境界和游戏精神依旧能与高中生的精神和心灵相契合。另外,童年时的阅读属于内隐学习,长期积累之后便能达到一种“厚积薄发”的状态。而高中时期极有可能成为其“薄发”之时。

二、课程目标

本选修课程的目标是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目标如下:

1.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儿童文学作品;

3.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内容与活动

1. 内容:本选修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课程将以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为切入点,涵盖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形式。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要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活动:本选修课程将采取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个人陈述、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教师还将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结:

儿童文学作品再读这一选修课程旨在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选修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儿童文学作品,感受童年的纯真美好,激发内心的激情与梦想。

文学作品常读常新,高中生再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会有不同的感悟体会。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对象不仅包括儿童,还包括成人。高中生虽然人生阅历尚浅,但他们处于半成人状态,对世界的认知已经接近成人。因此,对儿童文学的再读能提高高中生的鉴赏品析和探究思考能力。

首先,培养能力。与所有文学类文本一样,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肩负着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任。

其次,训练思维。与幼时读儿童文学作品不同,高中生阅读这类作品的过程中必然会运用到较高级的思维去探讨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的内容,需要以探究和质疑的思维去研读文本。具体地说,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尤为重要,也就是对思维的发散性和聚合性有所要求。所以,在该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需侧重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即提高思维的发散能力。另外,也需要训练他们的概括综合思维,锻炼思维的聚合能力。

再次,熏陶情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带给学生的情感熏陶有其独特之处。高中生的心理世界是敏感的,特别容易成为忧郁的俘虏。当他们重拾儿童文学作品时,这种欢快明朗的情绪能给他们的心灵注入一缕缕阳光。这对于高中生的成长而言,无疑是一剂神奇的心灵鸡汤。另外,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和事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为高中生陶冶情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其题材涉及生命、幸福、人性、亲情等方面,这些内容有利于丰富学生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

最后,帮助写作。文本类作品的语言规范有表现力、情感意蕴丰富、形象生动具体、构思独具匠心、行文流畅清晰等特点。学生本已具备遣词造句的能力和较为强烈的表达意识,再加上一定程度的模仿与运用,因此可尝试让他们创造儿童文学作品,特别是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创作。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你需要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策略的参考文献。我找到了一些相关的文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本文从儿童文学的内涵、体裁形式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策略。

2. 《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儿童文学作品特点和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教学,寻求最优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策略》: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根据儿童文学作品特点和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教学。

3. 《小学语文课堂中儿童文学作品多维应用策略探析》:本文从审美情趣与美学特质等方面出发,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多维应用策略。

儿童文学在中国教育史上经历了从巅峰到低谷再到回归的过程。从1923年第一次提出“儿童文学”的概念,到后来以儿童文学为“中心”或“主体”,儿童文学在中国教育史上达到了巅峰状态。然而,随后走下坡路,在1963年到达了坡底,曾经风靡一时的儿童文学在接下来的47年中都没有任何的踪迹。直到2000年,“低年级课文要注意儿童化”“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等语句的出现,儿童文学再次回归。

在这一过程中,课程地位发生了改变,《语文课程标准》指明了语文教学的大方向。一直以来教师教学都是根据标准进行修改,《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明确的说出“儿童文学”四个字,“童话、寓言、诗歌、故事”等词语指明了语文教学的走向。同时,学校和教师的硬件设备更为完善。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学校的硬件设施也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更是成为家常便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的教学安排,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老师更方便地去挖掘优秀的儿童资源。

然而,现有的儿童文学教育仍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进行改善。首先,提升老师的文化素养至关重要。只有老师能够发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作用,所以要让儿童能够自主地学习儿童文学必须提升老师的文化素养。那么,又该如何提高老师的文化素养呢?具体措施包括:

1. 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老师是儿童的引导员,必须树立与正确的儿童观相一致的儿童文学观,阅读课程资源一向是多元发展的,儿童文学也是其中之一,并不能因为它属于“儿童”的文学就不多加重视,它对于儿童精神和审美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2. 丰富儿童文学的知识储备:儿童文学也是文章,只有依靠不断地积累才能提高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老师也在不断地吸收作者对儿童的理解,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揣摩儿童的心理,对教学大有裨益。

3. 抓住儿童文学特征进行教学:

a. 抓住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和相比,儿童文学往往会显得比较童真童趣。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书中的“学用字词句”,通过展示乌龟、山羊、刺猬、乌贼的图片,让孩子们了解这些动物遇到危险时如何保护自己。这样的可爱图片加上容易被孩子理解的内容,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也教育了他们不要太靠近危险的动物,更好地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有很多种,如儿歌、儿童诗、童话、儿童寓言等。相比之下,儿童文学的诗歌更讲究音乐美,并且更注重抒情;儿童寓言则更讲究有趣性。此外,明确课程目标和内容也是很重要的。老师可以完善自己的教学计划,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找到的方法都记录下来,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最后找到一种紧跟国家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金禾.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 [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5.

在1939年,怀特搬到了缅因州北布鲁克林的一个农场,开始为孩子们创作一系列鲜活的儿童文学形象。这些作品最初的灵感来源于满足他的几个侄子侄女对故事的渴望。尽管怀特创作的这些作品初衷是为了孩子,但实际上,它们不仅受到了孩子的欢迎,还受到了世界各地成人的喜爱。这表明儿童文学不仅面向儿童读者,也可能面向成人读者,更侧重于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作品中的真实虽然与生活真实有所不同,但依然是许多艺术家努力体现并为之奋斗的。因此,“以真实为美”成为了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儿童文学在这一层面上规避了成人世界中的黑暗、消沉、暴力和性方面。儿童作为人类未来的希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充满了善良,这种善良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生存具有无可比拟的意义。因此,儿童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通过艺术创作来陶冶儿童的精神世界,建立起人生最初步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所以,“以善为美”才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在怀特的三部儿童文学作品中,正是传递了这样的“善”,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会到成长、友谊和爱。

谈到儿童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会想到奇妙的世界、梦幻般的情景或在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想象。怀特的童话世界插上了幻想的翅膀,他的世界里动物们才是主角,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能够彼此进行自由的交流。然而,这个世界也与人类世界有所交集:斯图尔特出生在人类家庭中,他只是一只长得像老鼠的孩子,他既可以和人类交流,也可以和动物交流;威尔伯受到了小女孩弗恩无微不至的照顾;夏洛织网的目的是从人类的手中救下威尔伯的生命;哑天鹅无助时求助于男孩山姆,甚至在人类的世界中工作赚钱。

在怀特所营造的世界中,总是有善良的人类形象出现。相信孩子们在读到这样的作品时,心里是多么希望自己也能走进这些动物的世界,像弗恩和山姆一样去小心翼翼地爱护这些动物,听得懂他们的语言,并用尽全力去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在幻想的世界中,孩子们获得的是身心的愉悦,是对自然世界的向往,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待现实世界的态度。

怀特的想象是天马行空的,他有时甚至无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就为孩子们呈现出一个令人惊喜的世界。在《精灵鼠小弟》的开篇,怀特这样描述:“美国纽约有一位弗雷德里克利特尔先生,他的第二个儿子一生下来,人人马上看到,这位小少爷比一只老鼠大不了多少。事实上,这个小宝宝不管从哪一个方面看都活像一只老鼠。他只有两英寸高,长着老鼠的尖鼻子、老鼠的长尾巴、老鼠的八字须,而且有老鼠那种灵活、害羞的样子。没过多少天,他就不仅是样子像老鼠,连一举一动也像老鼠了――他头戴一顶灰帽子,手握一根小文明棍。”

在交代了斯图尔特的出现之后,怀特并没有接着交代他的出生背景,一个老鼠一样的孩子就这样出现在了一个正常的人类家庭。除了身材矮小斯图尔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有任何的异议,周围人也并没有因为他长得像老鼠就将他视为异类。据说这样的开篇吓坏了《纽约客》的主编哈罗德・罗斯,他对怀特说:“你至少得交代一下,老鼠宝宝是那家人收养的吧。”不过,怀特依然没有做任何交代,在书籍出版之后他收到很多读者来信询问,并且还非常生气别人把斯图尔特当成老鼠。怀特自己曾经说过:“它们都是我想象的故事,人物与事迹是幻想的,在真实的生活中,没有人家会有一个像老鼠一样的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蜘蛛织网不会造字;在真实的生活中,天鹅不会吹喇叭。”

幻想不需要理由,孩子们能够在幻想的世界里自由地释放自己,体会幻想带给他们的愉悦和满足,这就够了。然而,怀特的幻想也不是信马由缰的存在,事实上,怀特在这三部儿童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动物形象也都没有脱离现实的基础:长得像小老鼠的斯图尔特因为身材矮小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当然,也将身材变作优势帮助了家人和朋友;抗争命运的威尔伯跟其他的猪一样也要面临圣诞节被宰杀的危机,夏洛为了救威尔伯结网织字也没有脱离蜘蛛的自然属性。怀特在他的幻想和真实之间构筑了一架桥梁,很好地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在主题的表现上,很显然,怀特也没有脱离儿童文学的基本框架,既表达了主人公的成长,也充分表达了最美的情感――友谊和爱的存在。

成长是儿童文学永恒的主题,细读怀特的三部作品,我们能隐约看到一条成长之路。斯图尔特正如人初涉旅途之时,怀揣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踏上寻找美的路途。正如怀特自己说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许多人都在过着追求一种美好事物的生活――这种事物我们常常说不清楚,对斯图尔特来说,他追求小鸟玛加洛,那是他对美好事物的理想。”

成人往往会对将要踏上的旅途再三思量,揣度可能到来的艰难险阻,并预估旅途最终通往的地点,细细地评估之后的结果很有可能在还没踏上旅途之时便戛然而止,然而斯图尔特却“出去把门砰的一声关上,只要向前走快活的一步”。旅程开始,斯图尔特就不再回头,这是一种坚实的自我肯定,是探索未知之路初始必须具备的勇气,只有勇敢地踏出第一步才能领略沿途最美的风景。威尔伯刚出生就已踏上生命的旅途,只是旅途艰险,小小的威尔伯面对的是生死难题,不过好在有了蜘蛛夏洛的舍身相救,夏洛用生命换来了威尔伯的第一个冬天,也让他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生活的旅途中,我们失去,我们收获,并逐渐成长,让善良成为我们生命的主宰,懂得友谊和爱的珍贵,并将其不断传递下去,这才是旅途中遇到的最美的风景。同样,对于路易斯而言,主导他生命的是责任和爱,他是生命旅途中最为坚定的执行者,心中始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做。他从一开始就已经接受了自己无法发出声音的缺陷,并为解决这个问题积极努力,他从不自怨自艾,一直在旅途上坚定地走着,让自己在现实的锻炼中不断地成熟起来。从踏上旅途――旅途之初――一直在路上,这是一条人人必经的途径,是一条成长之路,无人可以回避,必须风雨兼程,而收获的定是绚丽的彩虹。

您好,老子的著作中很推崇儿童,他认为婴儿是最纯真的存在,因为他们没有受到世俗的影响,所以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最自然的。在《老子》第十章中,他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在这句话中,他把婴儿比作一种能够保持纯净和柔软的存在。在《老子》第五十五章中,他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句话也是在强调婴儿天真无邪、纯洁美好的品质。

关于您提到的《皇帝的新装》,它是一篇丹麦童话故事。虽然它与中国传统故事没有直接关系,但它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于真相和真实的追求。在这个故事中,人们都看到了皇帝穿着一件无形的新衣服,但是只有那个小孩子敢于说出真相。这个小孩子就像一个拥有“赤子之心”的人一样,他不会被外界所迷惑或者欺骗,而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老子崇尚赤子的状态,从“婴儿之未孩”的角度去描述人的本真之性。这是因为在老子看来,婴儿最早的活动表现了心与物、人与自然的合一。在赤子的身上喷薄欲出、压倒一切的是他们的无忧无虑、率真坦白、毫无心机、口无遮拦,以及他们的快乐、好奇、勇敢、胆小、天真、豪迈......老子崇尚的是儿童身上的这种自然天性。

英国的刘易斯・卡洛尔是一个十分厌恶成人社会的怪人,他对儿童世界却有一种近乎天然的亲近。他严重口吃,不能与人正常交流,平时拒绝各种社交和宴请,终生未婚,不与“十七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女人”交往。但一到儿童中间,这些怪癖就全然消失,他变得无拘无束,语言也活泼流畅起来。

在卡洛儿的眼中,儿童是他真正的朋友,他们的地位远胜于成人。儿童们的单纯、善良、稚拙,不会使他感受到任何压力,这也正是卡洛儿一直能保有真正的“儿童自己的眼光”的原因。他与儿童相处的每时每刻都如此美好:

那是个金黄的午后,我们悠闲泛舟水上......

唉,怎奈三个调皮顽童!想听故事实在难缠......

大女儿先声夺人,要故事马上开始......

二女儿声音温和:“故事情节要离奇荒诞!”

三女儿频繁插嘴说话, 每隔一分钟故事就被打断。

正是崇尚并保护这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卡洛儿厌弃成人对儿童的久已习惯的教训和说教口吻,从他真正熟知的儿童的心理和眼光出发,创作了这部真正属于儿童的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一朵童话奇葩绚丽绽放,盛开在每个“赤子”的心头。

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非常喜欢儿童,对儿童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是第一位把“为儿童讲故事”作为终身事业的儿童文学大师。“童话就是祖母或者母亲对这天真好奇的儿童娓娓讲述的一个又一个古老而又新奇的故事。童话应该以流淌着母爱般的温情为创作前提。”温良的安徒生对笔下的儿童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道主义的温暖和人文关怀,这是因为在安徒生的眼中,儿童是天真、善良和伟大的代名词。

周作人曾经指出: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人应当注重理解“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此外便没有什么标准”。总之,儿童文学必须以儿童为本位,以儿童为中心。安徒生和卡洛儿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大师也是因为他们即使成年以后,仍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始终崇尚儿童。这也与老子的儿童崇尚观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由于儿童是儿童文学的对象,因此,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必然会对儿童文学的创作产生相应的影响。儿童文学的发展过程是与儿童观的演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二、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老子》第五十五章中写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老子在这里将蕴含深厚玄德的人比作新生的婴儿。新生的婴儿,毒虫不刺伤他,猛兽不伤害他,凶鸟不搏击他。为什么儿童可以拥有如此大的威力?因为在老子看来,赤子之心犹如一面一尘不染的明镜一样“纯净无疵”。所以人在生命的早期可以说是德行最深厚的时候,无知无欲,无利害之心,无人“我”之心,对于自己之外的事情一视同仁。然而,长大之后,嗜欲日深,诈伪日增,便渐渐失道失德了。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爱丽丝,像一头温柔的小鹿,她具有一种天然的平等思想: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下层社会,伟人还是普通人,她都同样对待,因为在她心中一个国王和一只乌龟一样都要以礼相待,一个公爵夫人和一个保姆都同样荒谬可笑。作品中的爱丽丝是现实中怀有同情之心与赤子之心的千万个儿童中的一个。等级的观念和势利的思想都如同“皇帝的新装”一样,那是只有成人才看得见,只有成人才去信仰、去追逐的东西。

“皇帝的头顶上撑着华盖,走在游行队伍当中。站在街道上和窗户后的人都在激动地高呼:‘真的,皇帝的新衣服实在是无与伦比!他衣服的后裾真长啊!多么合身啊!’”

“没有人愿意让其他人知道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那样一来,人们就会知道他是不称职或是愚蠢的。”

“‘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啊!’最后,一个儿童说。”

这个儿童的声音如同晴天霹雳在成人的天空上方炸开!难道成人的视力远不如儿童吗?难道他们真的看见皇帝的新装了吗?他们当然看不见,因为根本没有什么衣服。这便是老子所要表达的:成人心灵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污染,使原本淳朴的心灵变得僵硬污秽,如同镜子上面积满灰尘,因此也就无法再用这面镜子洞察人生了。

你好,成人和儿童的区别有很多。儿童是指从生命诞生之始到成年期之前的人类,不同国家儿童时期的年龄段各有不同,而较多国家的定义与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相同,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而成人则是指已经完全发育成熟的人,与儿童相对。

在生理上,成人和儿童有很多差异。例如,成年人比儿童更高、更强壮、更有耐力。此外,成年人的身体也更加灵活和敏捷。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人的身体也会发生变化。例如,骨质会变薄、肌肉会减少等等。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然而,儿童的天真不正是让人感到愉快吗?他们自己难道不应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展现真实的自我吗?在每一个时代,儿童的天性不就是那个时代的固有性格在纯真地复活吗?这不正是老子所说的“复归于婴儿”吗?而“努力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展现真实的自我”,不正是安徒生和卡洛儿所崇尚的在儿童身上体现的人类本真、自然的一面吗?

五、教育应顺其自然

儿童作为人类生命周期的一部分,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基本观念,实际上是在哲学层面上对人类本真的一种理解。因此,儿童教育也是受到这一观念的影响。如果没有自觉地将儿童观融入教育观念,那么教育就会自然而然地遵循这一观念。儿童教育总是以一定的儿童观为前提的。

《老子》第二章写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弗始。”在崇尚赤子之心的儿童崇拜观念下,老子所说的“不言”“无为”,并非是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希言”和“不言”达到“有言”和“善言”,借助“无为”实现“无不为”,即顺应自然。老子还认为“道法自然”,也就是要顺应自然。因此,教育也应该顺应自然。

翻阅安徒生和卡洛儿的作品,我们找不到任何说教的语言,这是因为他们持有与老子相似的儿童观,他们认为儿童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不是成人的附属物,也不是成人的私有财产。他们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有一位习惯在一切事物中寻找意义的公爵夫人,她总是不停地对爱丽丝说教:“这件事情的意义是......”她认为自己对爱丽丝说的每句话都是珍贵的礼物,但爱丽丝却表达了全世界儿童的心声:“我有权思考!”是的,所有的儿童都有自然成长的权利!

这种无声的教育方式,如同春夜的细雨,缓缓浸入每个儿童的心灵深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无为不言的教育理念实质上是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重视其自然成长,充分发挥其自身潜能的爱。

《老子》第五十一章写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句话的意思是指:道生成了万物,但是不把万物据为已有;抚育了万物,但是不自恃有功;引导了万物,但是不强加干涉,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大道深厚无私,是人类行事的楷模。

这句话对于儿童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启示。儿童文学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和品德,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知识的传授。同时,儿童文学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您说得很对。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还要能够引导儿童思考,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育方面,教育者应该与儿童一起欣赏儿童文学,通过讲解、解读等方式,让儿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内容和意义。同时,教育者还可以通过创作新的儿童文学作品来满足儿童的需求,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

今天的孩子非常幸福,因为他们有大量的国内外读物可供选择。然而,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儿童往往需要成人,尤其是教育者的引导。有时,阅读也需要成人的指导。所谓“有准备”的成人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儿童阅读。这就意味着要尽可能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

所谓的“先读”和“蹲读”,是指导儿童有效阅读的基本前提。在开始指导儿童阅读之前,成人应当先阅读作品,了解其内容和表现特征。有时甚至需要多次阅读才能决定是否给予儿童指导,以及如何进行指导。同时,我们也要避免将儿童文学作品仅仅当作课文来解读。

“蹲读”指的是成人用童心去阅读绘本,并避免带着诸如“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新词汇”等思路去指导。只有在放下心态的情况下,才能真正体会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趣味、幽默和想象。因此,所谓的“蹲”,就是用儿童的眼光去欣赏儿童文学。这一点对于幼儿教师和家长都非常重要。

在儿童阅读指导中,我们需要关注研究幼小的孩子从儿童文学中得到了什么,或者儿童文学引发了孩子的什么。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能够吸引孩子?我们需要关注孩子听故事时的专注程度、表情、举动和提出的问题;还要细致分析孩子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的表现,包括对孩子注意时间的观察、对不同页面的关注程度的了解,以及对不同形象和情节的反应等。此外,还需要观察了解什么样的作品让孩子念念不忘,什么样的作品经常出现在孩子的自发表演游戏、结构游戏及其他游戏中。

文学作品与儿童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教化和引导关系。孩子不仅是文学作品的鉴赏者和解释者,也是践行者。孩子经常批评和改造儿童文学作品,只是教育者没有注意到;而孩子也经常创造儿童文学作品,只是教育者经常忽略。与孩子共同阅读是教育者的基本要求之一。

教育者不仅要仔细关注孩子的阅读行为,还应该了解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在学习儿童文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因为他们的心境才是最值得关注的,也是最需要研究和解读的。儿童文学不仅仅用来读。在幼儿园中,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用来听、用来读、用来做、用来演。通过多感官地投入到文学作品中,孩子可以扩展经验和发展能力。

教育者应特别关注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与儿童文学之间的关系。这些游戏能让儿童文学作品情境化、立体化、多感官化,能调动孩子的文学再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制作能力、想象力、合作协调能力、交往能力等。因此,将儿童文学作品归于表演是将文学欣赏综合化的一种体现,体现了幼儿园教育中的儿童“在行动中学习、通过经验学习、在情境中学习”等特点。因此,深度欣赏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增值作品的价值。当然,一切应从孩子的需要和反应出发进行。那些由成人主导的表演可能会让孩子失去自由和自主。

为了深化和拓展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让孩子喜欢的方式来完成这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差异。有些孩子擅长综合的深化和拓展文学作品,例如改编作品、制作背景、道具并表演;有些孩子擅长绘画,可以将故事的主要情节画成连环画;还有些孩子乐于构

三、儿童文学素养: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素

一、小学语文与儿童文学的密切关系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儿童文学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丰富文化知识,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1.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资源

儿童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作品充满儿童情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儿童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儿童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儿童喜爱的读物,首先是因为它是专为儿童创作的作品,适合儿童的审美特点、接受能力和心理特征。一些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等,都是当前小学生非常喜欢阅读的儿童文学书籍。这些备受小学生青睐的优秀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从儿童的心理视角描写发生在儿童身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使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品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2.小学语文与儿童文学的教育具有一致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生能初步对文学作品有所理解、鉴赏,在儿童文学作品的熏陶下,能感受高尚的情操,发展自己的个性,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儿童文学引导小学生以善为美,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引导小学生更多地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因此,小学语文与儿童文学在教育小学生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儿童作品的教学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知识的学习

许多教师在儿童文学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儿童文学的了解并不深入,无法充分认识到儿童文学的本质和价值意义。在教授小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师们也应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儿童文学课堂缺乏灵活性。在日常教学中,课堂教学气氛紧张,教学死板,无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课时没有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二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课时抓不住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由于一些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比较低,缺乏儿童文学知识,对儿童文学不能很好地区分、辨认,对不同文体的儿童文学作品,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不能突出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儿童文学知识的教育;二是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针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知识现状,教育部门应该重视这一问题,积极组织教师通过专业的在职培训,来增加教师的儿童文学知识。

首先,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知识培训,应该以知识的应用培训为主,不能以儿童文学知识的研究为主。培养的重点应该是儿童文学的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融入到课堂的讲课当中来,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质量。

其次,要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儿童文学作品时,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美感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儿童文学知识。

最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应该提供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的阅读活动中来。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类儿童文学活动,如朗诵比赛、写作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儿童文学。

总之,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上儿童文学的教学效果,需要从教师素质、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等方面入手,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儿童文学学习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