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调查,中国儿童早期阅读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不足。中国儿童的起始阅读和独立自主阅读年龄普遍较大,通常要到2-3岁才开始阅读活动,而在8岁时才具备独立阅读能力;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儿童在6-9个月就开始阅读,4岁后便进入独立的、自主的大量阅读阶段。

本文为新华社高管信息供新华网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青少年健康成长离不开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在青少年学习语言、掌握知识、道德养成和思考能力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儿童文学能够有效地释放儿童的天性,肯定童心的自由和创造力。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有效提高孩子运用语言的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一项抽样调查显示,认为阅读能提高作文水平的家长和学生占76.0%,认为能增长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的占73.6%。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和主题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帮助青少年更自主地建构自身的品德系统。兰州市东郊小学读五年级的李俊热爱阅读,他表示:“我最喜欢看《伊索寓言》,让我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做人要诚实,讲信用,不然就得不到别人的欢迎。”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犯罪低龄化、儿童自杀等社会现象的出现受到高度关注。专家们认为,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心灵鸡汤”,大力推广优秀的儿童文学无疑可以缓解青少年的“心灵危机”。此外,随着电视、电影、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电视迷”、“游戏迷”。专家表示,新媒体注重视听冲击,娱乐性强,但孩子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过程,无法独立思考;而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也是孩子主动参与的过程,能增强他们思考的独立性,有利于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然而,儿童文学市场的繁荣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儿童文学作品数量众多,但质量参差不齐。记者在南京、兰州等地的书店看到,儿童文学作品种类多达几百种。一位正在为孩子挑选图书的家长却告诉记者,现在的儿童作品比以前多,但选择难度却大了,那些通俗易懂、富有哲理、孩子们爱看的好作品似乎越来越少。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表示,虽然现在每年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很多,但能够真正深入孩子心灵、感动他们的精品还很缺乏。他认为,像《爱的教育》《安徒生童话》那样能够被广大儿童和家长接受的优秀作品,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儿童读物变质现象的核心问题是“成人化”严重。最近,有关部门对北京、上海、广州、郑州、成都等五城市的儿童阅读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在2000多条来自中小学生的对儿童读物的评价中,“内容重复、乏味”、“内容过于幼稚”、“不贴近我们的生活”成为排在前三位的批评意见。

专家认为,儿童读物“成人化”不仅是作品内容表现成人的东西,更重要的特征是它总是从成人需求出发而不是从儿童需求出发写作或制作读物。而“成人化”创作导致孩子对部分儿童文学作品产生了抵触心理。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希望儿童文学作品“别按照大人对我们的理解认识来写关于我们的书”、“不要老是以大人的口气来写书教育我们”的呼声最高。

儿童文学创作的不平衡性是另一个严重的问题。一是体裁不平衡,小说、童话占作品中的绝大部分,诗歌散文作品较少,导致儿童对文学接受不全面;二是题材不平衡,绝大多数作品服务的对象都是城里的孩子,直接面对农村孩子的作品很少。农村孩子面临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

制约儿童文学发展的三大主因是新媒体的冲击、创作中出现“浮躁”倾向、创作队伍萎缩这三个方面。一、新媒体层出不穷,冲击传统儿童文学市场。各种新媒体和新的娱乐方式受到了当代青少年的追逐。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即使在课余时间里,孩子们花在阅读儿童书籍上的时间仍然很少。看电视、上网成为新时期孩子们的主要娱乐方式。目前通过网络等新媒体传播的主要以动漫作品为主。金波表示,阅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就是思维,一个人的思维的发展、心智的成熟和情感的成长,都离不开以阅读为核心手段的语言活动。这是电视和网络等其他媒介永远无法取代的。

一、新媒体影响下的儿童文学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品进入了数字领域。然而,新媒体的进入门槛较低,导致了大量低劣的作品充斥市场。青少年模仿力很强,一些充满暴力、内容低级的动画片、网络文学及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近日,某电视台热播的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因被认为内容低级、充满暴力而被停播。

二、儿童文学创作上的“浮躁”现象

由于一味追求销量,目前在儿童文学创作上出现了“浮躁”的倾向。较多考虑消闲娱乐的需要,采用了“热闹”的情节,对孩子的心灵上的需求关照不够;题材跟风,如《哈利波特》一流行,马上出来一大批神鬼魔法类的作品。

三、创作队伍萎缩

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儿童文学家樊发稼表示,和动辄数十万卖价的流行歌曲、小说、影视剧本相比,儿童文学的经济回报低得可怜,发表一首儿童诗歌的稿酬通常只有100元左右。很多一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纷纷转型,进入成人文学领域,有的干脆为影视服务。金波表示,全国的作协会员大概有六七千人,其中,儿童作家有六七百人。

创作队伍萎缩无疑使儿童文学发展过程中脍炙人口的作品减少。几十年前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大多已无法适应现在青少年生活和心理的新变化,但这种空缺并未得到及时填补,这就造成不少青少年反映儿童文学作品“内容重复、乏味”,从而导致对阅读的排斥心理。

四、振兴儿童文学的三管齐下

如果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那儿童文学就是浇灌花朵的肥料。肥料施得好不好、够不够、恰不恰当直接关系到花朵能不能健康成长。多位儿童作家、教育工作者、家长表示,振兴儿童文学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创作要深入青少年的生活

江苏省作家协会顾问、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海笑认为,儿童文学创作要提倡深入孩子的生活,不能闭门造车,想当然地写作。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对象是孩子,要克服“成人化”现象,只有摒弃快餐化、程式化的写作模式,深入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和心理,才能创作出受孩子们喜爱的作品。例如,《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作者郑春华,为创作“长大了的大头儿子”马鸣加形象,在上海愚园路一小分校一年级的一个班级,从早上做早操开始,和小学生们一道上课,一起交流,参与他们的一切活动,“蹲点”两周时间,随后创作出了一套《非常小子马鸣加》。

儿童文学推广活动和创作队伍的扩充对于儿童文学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国家相关部门和儿童刊物可以多举办征文、大赛等活动,鼓励熟悉孩子的群体如教师投稿,以扩充优秀作品创作队伍。例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儿童文学作家中,许多本身就是教师,因为长期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创作出的作品自然亲切感人,富有表现力。如儿歌《一分钱》《小鸭子》的作者潘振声等。

为了从创作和推广两方面加大对儿童文学的支持力度,一方面,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儿童关注的热点和儿童教育的难点进行立项支持,并策划、组织一些鼓励创作的活动;另一方面,可定期评选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加以宣传和推广。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儿童文学专项资金的投入,并对优秀创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荣誉。此外,针对目前儿童文学中直接面对农村孩子的作品较少的现状,相关部门应通过设立专项计划,引导儿童文学创作更多地关注农村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创作贴近农村青少年生活实际的作品。专家建议社会各界在农村偏远地区教育的支持上,不仅要在教室、桌椅等物质条件上下功夫,还要在儿童书籍等精神领域加大投入。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阅读到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们需要加强指导工作。调查显示,妨碍孩子阅读的因素中,学习紧张、没有时间阅读排在第一位,占比达到55.2%。因此,专家呼吁转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让孩子有时间去阅读。在指导孩子读好书方面,学校和家长应共同努力。老师和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读书的指导,转变“惟分数论”的教育思想,不能过分注重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把教科书外的儿童文学作品当作“闲书”而禁止。要激发孩子对儿童文学的兴趣,让孩子从心里热爱儿童文学。同时,学校和家长还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并有针对性地列出推荐书目,告诉孩子应该看什么样的书。

教育部门可以选择更多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进入教科书,通过老师的讲解,加深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此外,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出版市场的检查力度,谨防内容不健康的儿童读物流入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