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记忆》总宣传片: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光辉

他们是普通的“儿子”、“母亲”、“妹妹”、“恋人”,本该过上平淡而安宁的一生;他们又是不平凡的中国共产党人,一件件文物,悄然揭开封尘的历史。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的20集系列纪录片《闪亮的记忆》,于7月3日-7月18日每晚在CCTV-9纪录频道播出,并在央视频同步上线。

《闪亮的记忆》选取了“革命文物”这一载体,每集用5分钟讲述一个小故事,运用虚实结合的视听方案,进行情理交融的主题表达,突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牺牲、追求理想的光辉形象,堪称“以小见大”的创作范本。

理念:见微知著的策划思路

从一物读取一人,从个体审视群体,从片段一窥时代,于细微处见真章。微而精,是这部纪录片的创作特点。

“微”是《闪亮的记忆》的形态特征——每集5分钟,以一个文物作为切入口,讲述关于它的一个小故事;

“精”是《闪亮的记忆》的精神气质——尽管形态轻盈,但它从一个侧面生动地描摹了共产党人的人物形象,阐释了“理想”与“信念”的深刻主题。

冷少农、郭纲琳、张静泉、陈觉、赵云霄、冷相佑......本片选取了这些普通又不平凡的共产党人人生中的某个时刻,用精心构造的视听方案,巧妙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他们在人伦情感与革命理想之间抉择的故事,点亮一段历史记忆。

此种创作思路为时下盛行的“微纪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样本——以“小”为切口,选准着力点,用“微而精”的表达传递“大”主题。小体量有大作为。

影像:虚实结合的视听方案

《闪亮的记忆》视听方案别具特色,实写与虚写的融合可圈可点,造境与写境皆有体现。一改历史纪录片“写实”的创作思路,《闪亮的记忆》运用了以“虚”写“实”的视听方案。

本片围绕革命文物展开的故事均有出处。在解说词的处理上,本片将文献记载资料和亲历者回忆录,转化为第三人称讲述和模拟当事人口述相结合的方式,有娓娓道来、情真意切之感。

影像处理上,除了文物部分采用实拍,二维手绘动画、情景再现、空镜等视觉元素,皆以写意的风格拓展了影像的想象空间。历史感的色调中,一只木箱、一封家书、一双草鞋、半条被子、一个枕套、一个煎饼鏊子、一张聘书、一把藤椅、一只木盆映入眼帘。特写镜头描摹了它们的细节,也展示着岁月的痕迹。故事在影像中流淌,旁白娓娓道来。

《闪亮的记忆》:一部微纪录形态的佳作

这部纪录片通过历史照片、影像以及二维手绘动画等多种表现手法,将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它以合理的艺术创作手法,加强了纪录片的感性气质,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虚实结合的视听处理,既符合纪录片客观真实的基本原则,又凸显了纪录片的艺术价值功能。

叙事:情理交融的主题表达

《闪亮的记忆》以“情”和“理”为叙事特征,讲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文物不仅是感情的寄托,也是理想的表征。物品的主人们寄情于“物”,只因拥有更深沉的理想和信念——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事业,为全国人民的幸福而斗争。影片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以“情”写“理”。

行动:无声的誓言

《闪亮的记忆》通过描写主人公在人世间最简单也最真挚的人伦情感与理想信念之间的抉择,来凸显理想之坚定,信念之伟大。纪录片没有系统讲述主人公们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前因后果,也没有对革命理想完整的表达,只是通过对情感、家庭、自由、生命的放弃而选择了投身革命的高燃片段,让观众感受到这份信仰的涵义。

细节:历史的细语

一笔一画、一针一线、一物一具都是历史的细语。无数的嘱托与叮咛,保证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无数个体的坚持与责任,铸就了共产党钢铁般的信念;一个时代的共产党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才能够掀起滔天巨浪,终至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

评价:《闪亮的记忆》既符合当下影视节目日趋短小精悍的趋势,又着力精准,传递了动人的情感和平凡英雄们对信仰的执着与坚定。是一部微纪录形态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