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明朝永乐帝迁都北京和崇祯帝吊死煤山的历史事件的形容。其中,“天子守国门”是指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的迁都北京,意思是天子亲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则是指崇祯帝自缢以身殉国,意思是社稷亡,而君王不苟活的殉国 。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曾经说过:“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这句话其实是相当于为明朝定下了国策,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阎崇年是著名的清史专家,他在说到咸丰皇帝有多混账时,将明成祖朱棣拿来作对比:“面对英法联军6000余人犯八里桥,咸丰没有动员兵民“勤王”,全力守卫京师,而是准备逃跑。当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原因之一是“天子守国门”,抵御入侵......咸丰皇帝在大敌侵入之时,不尽职守,不守国门,却带领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美其名曰“巡狩”。咸丰皇帝铸成了历史之大错、特错!”

《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意思是国君与国家共存亡,官员与百姓共存亡,士族与国君的号令共存亡。虽然这句话不是见诸史书,但有明一代276年,明朝确实是做到了。

“君王死社稷”这一说法,源自于明朝末期的历史事件。明帝国在其初期(明初)时,国内外局势相对稳定。然而在崇祯皇帝时期,明帝国内出现了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领袖,外部则受到了后金皇太极的威胁。在这一时期,明朝的命运岌岌可危。

当李自成攻占明朝帝都北京时,崇祯皇帝坚决抵抗到底,最终在煤山自尽。这一事件被称为“君王死社稷”,意味着崇祯皇帝为了国家的未来,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与此同时,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在昆明被吴三桂绞杀,这使得南明政权也随之灭亡。从这个意义上说,“君王死社稷”概括了明朝从兴起到消亡的过程。

这两句话很好地总结了明朝的历史:从明初的繁荣昌盛,到明末的衰败和灭亡。这一历史变迁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为国家而战、为民族而死的悲壮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