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与火的邂逅

大约25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简陋的打制石器。又过了大约100万年后,距今150万年,人类发现并学会利用火。这一发现使人类饮食方式从生食转变为熟食,推动了人类体质的进化,同时也为陶器的产生提供了基本条件。然而,考古学家发现,直到距今100万年前的洞穴遗址中才发现完整的燃烧痕迹。这表明,人类从发现火到能够控制火,经历了漫长的五十万年。火成为人类发展进化的“加速器”,而陶器则成为人类利用火创造的第一种改变化学性质的人工造物。它进一步改善了人类饮食方式,丰富了人类的“菜谱”,推动了人类文明演进和体质进化。

二、陶器的出现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过去的传统观点甚至是一些中学教科书中,将陶器的出现、植物的栽培和动物的驯养等文化特征视作新石器时代来临的标志。认为陶器应该是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全新世大暖期来临后,随着人类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为满足定居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然而,最新的考古发现已经推翻了这一观点。事实上,早在距今2万年——全新世大暖期来临之前的寒冷时期,就已经发现了陶器。当时的环境并不适合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且也无法确证当时的人类在掌握了制陶技术的同时,也开始了对植物的栽培和动物的驯养。

陶器是一种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中国最早的陶器资料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在东方文化中,中国的陶瓷工艺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本文将追溯中国古代陶器的发展历程,从早期陶器的出现到明清时期的陶器发展,展示了中国陶器工艺的卓越成就。

西方文化中也有自己独特的陶瓷文化。例如捷克下维斯特尼采遗址出土的格拉维特文化小雕像时代为公元前2.9万~2.5万年,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女神像,高111毫米,最宽处43毫米。

距今4千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以龙山文化为代表的黑陶,其身不见彩绘,而是运用轮修、表面抛光和镂空技术,从造型艺术、制陶工艺两方面推进了制陶艺术进步,是中国陶瓷史的又一次技术飞跃。此后,中国陶器发展之路本着实用性为主的目的,呈现出制作工艺的不断提高、造型艺术的百变多样、装饰艺术的相互借鉴的态势。

在制作工艺方面,商周时期的陶器普遍采用轮制技术,陶器的规整程度和生产速度极大提高,在陶土材料方面也出现了根据用途不同而有不同选择,在塑形之前也实现了洗、筛、沉淀等初步处理。西周时期更是提高了窑炉温度以增加硬度,为原始瓷器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造型方面,陶器已经不局限于容器,而是普遍运用到生活各方面,例如建筑用的陶砖瓦、随葬入墓的模型明器,甚至是缄封简牍的封泥。其中艺术性最为突出的当属秦始皇陵兵马俑,工匠们采用堆塑陶坯、雕塑细节、彩绘服饰的方式制作出两米左右的大型陶俑,展现了中国制陶技术在制作工艺、烧造工艺、审美艺术方面的全面提升。

丰都汇南墓群出土陶辟邪摇钱树座(东汉)

中国制陶技术最大的发展变化还是在装饰艺术上。早在距今7千年的磁山文化就发现了一件使用长石、石英作为釉料的陶器,西周又出现了绿色釉料,汉代的釉陶更为普及,在釉料中加入铅作为助溶剂以降低熔点、增加亮度,通过窑炉结构改变使铁、铜着色剂分别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如果说最初的釉陶只是为了降低陶器吸水率,新莽时期的复色釉陶器和东汉时期的釉陶模型明器则更为注重陶器的艺术装饰功能。

在北朝釉陶俑的基础上,中国陶器技术发展到了巅峰——唐三彩。唐三彩用白色粘土作坯胎,先入窑经1100°C素烧,取出后再上釉二次彩烧而成。三彩的釉用含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色彩更为丰富,有绿、黄、蓝、白、赭、褐等色,所谓三彩,实为多彩。唐三彩造型除日用器皿外,还有各种人物形象、动物形象、家庭用具模型等。此后的辽三彩、宋三彩、元代法华釉陶都可以看作是唐三彩的艺术延伸。

奉节李家坝出土北宋三彩俑

明代开始瓷器为尊,但是明清时期的紫砂壶等陶器乃至近代江苏宜兴、广东石湾等地的陶器工艺仍然有非常高的水准。

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的时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烧成温度须在1200°C以上;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然而,通过考古我们发现中国古代陶瓷之别并不存在这样一条严格界限,这三个标准在宋元以前的瓷器中并未得到完全体现。

瓷器的装饰从无到有,总体来说主要表现在表面色彩、堆塑造型、刻划图案三方面的变化。在色彩方面,到三国两晋时期的青瓷上才出现了在釉下点彩的装饰,发展到唐代长沙窑的简单彩绘,再发展到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彩瓷,图案更为丰富多彩,不仅是从简单图案到复杂画面的发展,甚至出现了商业化色彩浓郁的用户定制外销瓷。在堆塑造型方面,大致有局部堆塑、整体造型两个大类别,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更多的变化来自当时的艺术审美需求。三国两晋时期的青瓷随着釉层变薄变透,一些碗钵外壁上出现莲花纹刻划纹饰,刻划图案在唐宋北方耀州窑系达到高峰,耀州窑的刻花浮雕装饰在当时独具一格,素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誉,从划花到剔花,再由剔花到刻花,最后发展到印花,其中反映出的是装饰审美风格从线性手法的平面性装饰为主向以三维的立体装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