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 掌握生字词;

2. 理清文脉。

能力目标:

1. 掌握综合概括的能力;

2. 提高分析欣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

1. 领悟生与死的真谛;

2. 体会无私隽永的母爱。

二、教学重点:

1. 领悟生与死的真谛;

2. 体会无私隽永的母爱。

三、教学难点:

1. 掌握综合概括的能力;

2. 提高分析欣赏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

那是毫无预兆的一天,就像平常一样踩着单车享受着明媚的阳光,在那个熟悉的转弯处,忽然有一个绚烂的红点似乎正在闪烁,而我却没有在意。就在单车使过去的刹那,生命中的痛苦就无限地绵延开了。后来我才知道那个红点就是特地等在那里的,似乎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不偏不倚地等在那里。这是老师对史铁生的那场车祸的描述。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出生),北京人,是我国当代有名的散文家、思想家。他的生命充满了坎坷,在他21岁的时候,也就是当他活得最绚烂满怀理想抱负的时候,他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双腿,从此只能坐在轮椅上度过他的余生。对于这样一个充满抱负的年轻人来说,这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啊!但是命运并没有因为对这个年轻人的不公而停止它的残忍,在史铁生活到壮年的时候,患上了肾病,从此他开始化疗。这篇《我与地坛》就是在他患上肾病以后写的,他说:“写作就是为了不自杀。”是的,人活在世上不能没有一个精神支柱,也许对他来说写作对他的作用仅仅是为了不自杀,但是对于我们活在当今的年轻人的意义不仅仅如此,可以说史铁生用写作拯救他的生命,而他的作品却在拯救我们的灵魂。所以无怪乎,当代文学界将史铁生看作是当代中国一个精神标志,还说自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那么从这个结论我们足可以看出史铁生的了不起,也可以约略窥见史铁生写作的内容了。

总括: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个部分是《我与地坛》这篇中篇小说的前面两个部分,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意义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同学们预习过了,它写了哪两个关系?第一部分我和地坛的关系,第二部分写了我与母亲的关系。从这两个关系中作者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

分析:

地坛的破败沉静(第1、2、3自然段,重点的是第三自然段)

我们先看一下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我与地坛的关系。同学们先来齐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我在好几篇”一二读。(同学们读得非常好)但是请注意一下,“沧桑”的读音。第一段中所提到的地坛,就是明清时期在北京用于祭祀的祭坛。我们可以从这两段中体会出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宿命,他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是前世都已经安排好的,人是无力反抗的只能接受。

第3自然段,老师来读一下第三自然段,同学们找出问题的答案。

3个问题:

1、“它”指的是什么?宿命。

2、如果把“四百多年里......玉砌雕栏”中的动词后面的宾语前置可不可以?不可以,因为由原来的受动变为主动,没有了宿命的意味,变得直接平白,没有文采,收不到强调命运作用的效果。

3、如何理解“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在永恒的时间里,人却在不断老去,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渺小和短暂的感叹。这段中可以总结出地坛什么样的特点?破败沉静。是不是地坛真的破败到没有一点生命的迹象?

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第4、5自然段):

同学们默读第四、五自然段,找出地坛中体现生命律动的景物描写,并大声朗读。这段关于生命律动的描写非常精彩,它用的是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呢?拟人。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自由发言)

老师最喜欢的是“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因为露水尚且能够在生命的尽头迸发绚烂的光彩,更何况人呢,难道人连一颗露珠都不如?作者从地坛的景物当中体会到了院子虽然荒落但是并不衰败。

由地坛得到启示(第6、7自然段):

他悟出了什么样的生命的真谛呢?同学们迅速从第六自然段中找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在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他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已经看破了死亡,那么摆在他眼前的是一个比死更加难以想明白的事,那就是怎么活下去的问题。最后同学们齐声朗读一下最后一个自然段。

最后我们从时间是永恒不变的,你即使在最苦难的时候也要活出精彩。作者在最后一段中所说到的味道是?母亲的味道。

第二课时:

提问:

1、同学们用五分钟时间来概括一下史铁生的母亲的特点并找出支撑特点的依据。

我与地坛——死(必然降临、不必急于求成)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通过自己与母亲的关系,表达了对生命、亲情的感慨。文章分为两部分,一是“我与地坛”,二是“我与母亲”。在这两部分中,史铁生分别以地坛和母亲为载体,阐述了自己对生死、成长的看法。

在“我与地坛”的部分,史铁生通过描述自己与地坛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死亡的认识。他认为死亡是必然降临的,不必急于求成。这一观点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最终使他能够坦然面对生命的终结。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史铁生的成长过程,以及他对生死的理解。

在“我与母亲”的部分,史铁生通过回忆与母亲共度的日子,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和敬仰。他认为母爱是无私的,为了母亲,他要坚强地活下去。这一观点在他猝然失去母亲后愈发强烈。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之情。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种启示: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加倍的;千万不要和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加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我的车辙,有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些话语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课外拓展:

这让老师想起了一个故事,春秋时期的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床,现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大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 因为这缘故,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升华:

史铁生虽然已经感受到这两句话的意味,但是永远都没有办法去弥补孝敬母亲的遗憾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失去它,也不知道你的亲人能陪伴你多久,所以在我们还能珍惜他们的时候,何不用我们的行动去报答身边关心我们的人呢。如果把地坛、母亲、我的关系用一个比喻句来阐明我想我会说母亲是我心中永恒的地坛。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后同学们预习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这篇课文比较难,所以同学们要注意预习。好的,下课!

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死(必然降临、不必急于求成)

——生(为了母亲、活出精彩)

——母亲是我永恒的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