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史铁生的文字给人一种安静、沉寂和萧瑟的感觉,却同时又坦然面对。在他的笔下,春天的花开秋天的落,四季轮回,时光荏苒,人间的爱恨情仇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印记。在古老而宁静的地坛,他的感官被放大,一切悲喜都被他咀嚼得淋漓尽致。在这种状态下,他可以摆脱世俗的眼光,摆脱尘世的束缚,独自思考“生还是死”。

关于人生,史铁生认为:“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完美可能在巅峰时刻带来幸福感,但缺陷却能在低谷时让人坦然面对。地坛也曾有过繁华辉煌的时刻,那些朱红的门壁、琉璃的古殿和世人向往的目光都是它傲视群雄的资本。然而,当繁华褪去,时代更迭,那些曾经的羡慕目光都散去之后,地坛庆幸自己用年华沉淀下来的古朴与率直。正如大地般,源源不断地向它输送着一份踏实。人亦如此,只有在真正失去后才会思考拥有的意义,只有在不幸过后才能正视挫折。

史铁生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庇护所,审视自己的生活,直面人生的苦难,寻找活着的意义。让他有机会看到时光,看清自己的身影。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地方供他栖息徜徉,实属幸运。

关于母爱,史铁生写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母爱坚韧而无声。母爱韧如丝,她需要加倍承受儿子的不幸,还要承受因“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所带来的恐惧;母爱润如水,于无声中恰如其分地滋润着儿子心田每一隙干涸、脆弱而敏感的角落。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照顾着儿子的起居,揣测着儿子的想法,理解着儿子的倔强与敏感。母亲从未给儿子带来多少麻烦或不快,因为母亲的默默承受所带来的舒适感,甚至让儿子忽略了母亲的心情,仿佛不存在般。直到多年以后,母亲已然离去,这个迟迟没有参透人生的“少年”,终于听见了母亲的埋藏多年的呼唤,同时,也看到了天边那一道暖意的曙光。有过车辙的地方,也有母亲“茫然又急迫”的脚印。爱如空气,而母亲永远只是远远地看着,看着......

关于角色,史铁生曾说过:“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句话表达了在上帝的角度下,每个人的价值是一样的。绿叶举出红花,丑女造就美人,众生度化佛祖。找到合适自己的角色,站对了人生舞台,为梦想奋斗过,哪怕是永远的平平碌碌,永远的默默无闻,依旧是高尚而值得敬佩的。红花固然绚烂,但是一片绿叶又何不是为世界增添了一份阴凉呢?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2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文章中流露出一种他活到最狂妄时失去双腿的悲愤与痛苦。但是随着地坛的那一幕幕悄然发生又悄然逝去的故事消逝了,流露出更多的则是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母爱亲情伟大的赞美。

作者围绕着那座“心灵园林”,用一种缓慢平和而又坦然的叙述语气来诉说着地坛的人和事。那些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那一段段坍记了的高墙与散落了的玉砌雕栏都是史铁生十五年的朋友也是他心灵上的慰藉。对于那个漂亮而令人怜惜的弱智姑娘以及她的哥哥、那对由年轻人变成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作者如同一个路人般静静地在旁凝望着这些好像冻结了的事。好像史铁生就是地坛的另一个化身,见证着园子里的历史。

如果你读过史铁生的其他文章,不难发现他的笔触细腻、生动,文字充满思想。他用轻柔而像讲故事的口气娓娓道来,平淡如水却甘甜如蜜,让人回味悠长。

双腿残废的痛苦让他抓狂、绝望、煎熬,但最终他平静接受了。或许是因为他深信:“上帝给你关上了门,那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这句话激励着他振作起来。尽管他曾被痛苦绝望的沼泽攫住,越挣扎陷得越深,但因为那个爱他的母亲,他坚持了下来。在黑暗中看到一丝光,坦然地面对一切。他的文笔中洋溢着希望和睿智,告诉我们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必会经历坎坷,而他已经经历了那么多挫折,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他。

我很好奇,地坛对于史铁生来说是个怎样的存在呢?是他的另一个家吗?是他的庇护所吗?文章开头似乎就有了答案...古园仿佛就是与史铁生的前世立下了契约,要在四百年后再度相遇。也许正因为那个若有若无的神秘契约,地坛才会在那等待而又守候了四百多年,只为四百年后的相遇。

或许有人会问:地坛是不是如同仙境一样梦幻?我的回答是:不!童话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现实中没有魔法与精灵,没有独角兽和飞马。童话里的城堡会坍塌,惟有那饱含真挚情感的“地坛”才会永存。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史铁生先生的人生历程和心路历程。他在二十一岁就瘫痪在轮椅上,这样的遭遇不幸但幸好,他还有地坛。这一生便有了寄托之所。那是第一次,一个孤独的灵魂与一个孤独的荒园碰撞。史铁生先生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霜,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被剥蚀,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已经褪淡,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两者的相遇似乎有些宿命的味道:地坛似乎是专为史铁生而设,为他历经了这四百年的孤独,为这样一个失魂落魄的人准备好了这一切。让史铁生能在其中或呆坐,或呆想,可以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一个长满荒草的废殿颓檐,仿佛一只温柔的大手,从先生的痛楚之处轻轻绕过,细细触摸,滋润平每一条皱褶,而后带来了澄明的希望。在这个地坛里,有相依相偎的夫妻二人,热爱唱歌的小伙子,漂亮却弱智的女孩和守护着她的哥哥。当一份孤独与另一份孤独相逢,两份孤独的相依相偎,让结果却变得温暖起来。究竟是什么让地坛有了如此力量,将一个二十一岁高位截瘫的小伙子哺育成了一代大家?

先生写道:“我想那就不必去地坛中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先生所说的“我与地坛”绝非那样一个荒芜破落的古建筑群,或者说绝不仅仅是那样。地坛,该是先生心中的地坛。史铁生参悟了地坛上的每一寸景物,以轮椅上的坐姿,谛听亘古不变的古柏诉说生命之渺小,苦痛之微不足道;仰望盘醒的燕蝶,诉说生命的奇妙。凝视残垣断瓦,看它们展示历史的风尘与博大。从它们这幼小却伟大而神性的景物中,先生有所明悟,构造出自己心中的地坛,豁然开朗。当人的心胸如地坛般宽阔,所有的痛苦一定无处遁形。

万幸,他还有母亲,有着世上最博大的关怀和爱。一个长到二十一岁忽然瘫痪的儿子——她惟一的儿子,这样的母亲注定是最艰难的母亲,可这样的绝境恰恰练就了最刚强的母亲。为了治好儿子残疾的腿,她四处奔波,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弄来些稀奇古怪的药。吃洗喝敷熏灸,她虔诚地抱着希望“再试一次”“又是再试一次”。为了给儿子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她跑遍各处机关,陪进笑颜,卑躬屈膝,还有顾及和忍受儿子不定时的歇斯底里。她最担心的该是儿子的心理状态,当儿子不在家时,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安,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当儿子逾期未归时,她又怎样焦躁地找寻着,正应了那一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母亲的脚印”。她若知儿子为了她那句“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有多勇敢,多顽强,也一定会万分欣慰吧。

至少,先生还有梦想,有矢志不移的信仰。他写道:“凭心神去追回被冷淡的梦想,风吹雨洒,会看见天堂尚远,而梦想未变”。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是他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这部作品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你读完这篇散文有什么感受呢?

二十岁,被誉为人生中最美好的年纪。在这个阶段,生命如同盛开的花朵,充满了活力与朝气。然而,对于史铁生来说,这个年纪却伴随着双腿瘫痪的命运。他的工作和生活陷入了困境,人生仿佛失去了方向。他曾经愤怒、迷茫,甚至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在地坛度过的日子里,他逐渐看到了世界的美好,最终走出了阴影,开始了写作生涯,勇敢地、坚强地活下去......

读完这段文字,我深感感慨。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困苦和迷茫的时刻,但正是在这些艰难时刻,我们更需要勇敢地面对。就像我在三年级时,面临一个巨大的转变:从老家转学到北京。入学考试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我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而在这里,同学们已经能够自如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我只能勉强认识一些单词。入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让我陷入了悲伤和焦虑。上英语课时,我感觉如同听天书,完成作业也变得异常困难。我不禁问自己:“李子萌,这还是以前的你吗?你的英语成绩要一直这样差下去吗?”“不,绝对不行!”我决心改变现状,一边学习课本内容,一边借来以前的课本认真阅读、记忆。爸爸也在下班后给我耐心辅导,给我很大的帮助。渐渐地,我在英语课上变得越来越积极,第一次英语考试竟然取得了满分。这对于一个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的孩子来说或许并不算什么,但对我来说,其中的付出和收获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人生道路上总难免有坎坷,难免会有失落和迷茫。跌倒了不必害怕,站起来继续勇敢前行,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那么坎坷便可被战胜。这个道理,我们应当永远铭记在心。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史铁生在最有希望、最具活力的年龄被病魔夺走了双腿行动能力,这对于每一个内心怀揣梦想、充满冲动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似乎在等待他的地坛。在这里,他思考了许多他曾经不明白的问题,如“生与死”,以及“活着的意义”。在这里,他回顾了过去,回忆起年轻时未曾关注的事物,如“母亲的辛劳”,以及“对母亲的视若无睹后的痛悔”。坐在地坛中,他对生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升华,重新开启了自己的人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7

在一个阴天,吃过午饭,虽然没什么可做的,但因为种种原因,心情糟糕。我随意点开读书网浏览,找找可以阅读的书。选来选去,《我与地坛》这个似乎在哪儿见过的书名吸引了我。点开网页,看了目录,字数并不多,便开始阅读。

作者是一位双腿高位截瘫的汉子,他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转悠,一去就是十五年。他每次去地坛的时间都不固定,去了之后呆的时间也不固定。呆到自己想回去了才回去。

作者去地坛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他年纪轻轻就失去了双腿,他抱怨命运的不公,他厌倦生活,他不知道今后自己还能干些什么,他甚至想到了死。地坛公园就在他家不远处,他以前不屑去的地方,现在独自去了。安静的地坛公园成了他噩噩然混时间的好地方。他由最初漫不经心地看着公园里的一切,变为细细观察公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细细欣赏匆匆过往的行人。终于,他给疲惫脆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归宿。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他渐渐地冷静了下来。

他不再抱怨生命的不公,不再怨恼无所作为。他大胆地开启了一个梦,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每天的所思所想,他要当作家。看惯了生活中平常的一切,他开始思考这背后不平常的东西,甚至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母亲的突然去世,似一记闷棒,让他幡然醒悟,母亲对他的爱多么深厚。他在母亲去世之后才开始回想那个从不打扰自己只是默默关注自己的母亲。他后悔没有在母亲寻找自己时叫一声“母亲”,他憎恨自己还假装没有看见母亲。他常常藏在丛林中,任凭母亲一遍遍地寻找。地坛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作者车轮的印迹,也有作者母亲深情的寻觅。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无论作者有多懊恼、有多后悔,他再也没有机会纠正自己的错误了。他给自己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这篇散文是史铁生的作品,讲述了他在地坛公园闲坐时的一些感悟。作者认为,上帝肯定是公平的,因为母亲早逝,他也失去了双腿,但每天能来到地坛公园闲坐,是他的福祉。作者还说,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所以作者认为,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每次都想提笔来描绘母爱,但却不知如何下笔。《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告诉我:“母爱是无法描述的,只能用心去感受。”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在他人生最失落、彷徨的时候所做的一篇关于地坛的文章。那时,他的腿残废了,而地坛则成为了他逃避现实的港湾。然而,他却忽略了一直默默支持他、关爱他的母亲的感受。

我认为全文的情感线索是围绕母亲对“我”深沉的爱。通过将地坛、母亲与“我”三者联系起来,作者展示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她的平凡在于她与其他母亲一样疼爱自己的子女,但她选择的爱的方式不同。当她的孩子受到重大打击、心灰意冷时,她会选择一个宁静而荒芜的地方来抚慰自己心灵上的伤口。而大多数母亲会说:“不要想不开,别忘了你还有我,别丢下我。”

然而,作者的母亲却没有像其他母亲一样劝解自己的儿子,而是由着自己的儿子做任何决定。难道她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不,她爱。当她为儿子帮忙准备时,她多想问儿子:“你去那干什么?能不能让我陪你一起去?”但是她没有,她从未求过,她知道儿子做任何决定都会经过一番考虑,也得给儿子独处的时间,不想增重他的压力。但是,她也会去地坛寻找儿子的身影。在她找到之后,却又悄悄地走了。在她母亲逝世后,作者才反省过来,最终醒悟了自己追寻幸福的道路。

地坛很大,从而可想而知,有过儿子车辙的地方必定有母亲的足迹。当你真正悟懂一切的时候,往往会等到一切来不及补救的时候。有人会说:“作者的母亲伟大的超过了许多母亲”。但是我认为并非如此,我们了解我们的母亲吗?去问过她想要什么吗?有多少人曾携着母亲的手上街、为母亲唱歌、记住母亲的生日、给她一个惊喜?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因为难为情、羞涩而不敢。这么简单的事,我们都做不到,听不到母亲的真心话,连自己母亲都不理解的人是没有资格去评论自己的母亲。母爱没有大小之分,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罢了。趁我们还年轻、母亲还身体硬朗的时候,让母亲的人生路程里并不是只有她一个人的足迹,而是有我与她共同走过的脚印。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9)

这是一个关于一个残疾人的故事。他年纪轻轻就失去了双腿的能力,无法像常人一样在操场上奔跑和欢笑,陪伴他的只有他不得不带着的轮椅。他失去了很多普通人能够享受到的快乐,但他依然很坚强。在这个过程中,母亲给予了他的激励和支持。虽然他也有惆怅的时候,但一次次地挺过来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史铁生。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在无形之中,它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母亲对他来说真的很重要。面对她那个被命运吓怕的儿子,她不曾放弃过。每天的鼓励与支持。她无时不期待她的儿子可以幸福,即使她自己承担着如此多的痛苦。她把她的痛苦埋在了心理,她用她无私的母爱,一点点打动自己那心已冰凉的儿子。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终于她的儿子明白了,她的儿子懂事了。但,造化弄人,她自己已经不在了。留下了,她的儿子一个人的苦思。他的儿子一次次的希望时间可以重来,但逝去的不在回头,看着地坛从开花到落叶,从抽芽到朽去。没有了母亲的陪伴,只有自己孤单的一个人。

看着大雪覆盖着熟悉的地坛,也许只能感到那种无能为力。时光匆匆,多少人不在后悔,今天做的明天后悔,明天做的后天后悔。无奈的摇摇头,只能但看这白雪皑皑的地坛。熟悉的人不在了,空有这不变的风景,人生好像一场梦。快醒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在错下去。每个人如同过客,指不准哪一天自己就到头了,也许你会感叹自己还有好多事没有做,也许你还会不舍这尘世。但有谁可以去改变,超脱轮回?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时光的流逝中,有些随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闲适;有些消散,如鸟儿不知何去何从。总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阴如飞的日子里,给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静的安逸。或许更好。人生总逃不过无奈,岁月飞逝,孩提时代的无忧无虑一去不复返,面临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无谓的哀号,永不如无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因为无言的背后,有一个人世的无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没有人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

史铁生已经年迈,身体的病痛一次又一次地折磨着他。然而,在他眼前,落日的黄昏,永恒与变迁的对比,使爱情变得更加无常了。夕阳下携手同行的老人,也许不知道曾经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人变老了,情却更深了。那种朴素的、风雨无阻的真情,不会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但时光却把人从中年带到了暮年。

相遇是无奈的,友谊也是无常的。在人生的路上,有许多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离去。而其中总有些味道,让人难以寻觅,或许是甜的,或许是苦的。看不透,看不清,那些是过眼云烟还是泪水。不懂,不清,那些是哭泣还是欢笑。尘世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也许不是可以说清楚的。心里有话,到了嘴边也许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味道了。

死亡总会来临,它是无法预料的。命运总是神秘莫测,让人感到心酸。夕阳仍然照耀在那熟悉的地坛,一辆轮椅远去,也许它不会再回来,也许它不会再出现在这个熟悉的地方。但他的文章已经永远留在这里。记住,曾经有一个地方叫做地坛。记住,曾经有一个人物,他就是史铁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10)

今天我读了《我与地坛》这本书,这是史铁生的作品。从地坛开始,书中写出了他母亲的后悔。在这本书中,我读到的是挫折、苦难以及在地坛的伤感。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挫折和苦难,但是逃避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难只是生活的调味剂,不能一遇到它们就逃避。史铁生的双腿残废了,但他并没有因为人生的挫折而倒下,反而冷静地思考,成功度过了人生的难关。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梦,一个人只有一世。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地活下去,而不是轻生或逃避。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对现实活下来的才是勇者。人在世间可能会面对各种挫折,有时开心、有时郁闷、有时愤怒、有时伤心。活下去才可以改变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么这些就没有意义了。人活在这世间开开心心地活一生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寻死。

史铁生度过了挫折,所以他活了下来。如果你没有度过挫折,你就会死去。因此,即使郁闷、愤怒或伤心又如何?活下去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