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作品,如《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五》,让人们对他产生了深厚的喜爱和敬意。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人们很容易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感受到浓烈的悲伤。

在我第一次翻阅史铁生的书籍时,正值高三最后几个月,生活压力让我感到无法承受。为了寻找人生的意义,我决定在旅行过程中去北京寻找那念念不忘的地坛。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发现它并没有让人失望。

无论是银杏树林还是被破坏的城墙,都显现出一种迟暮的景象,但并不腐败,反而是一种沧桑和厚重。在地坛公园里,我读了一阵《我与地坛》,一个人朗诵的时候,似乎有一种仪式感,总觉得有一种感动在那里,生命的哲学与无私的母爱也都在那里。

一、《我与地坛》,地坛与我

1. 地坛成为生命中无法代替的东西

古旧的宫殿、树木和道路,都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可以让平常喧闹的孩子们都放低声音。除了每年定时的庙会以外,不会有人,也没有什么游客。地坛,这个坐落在北京几百年历史中的地方,对于作者史铁生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史铁生曾说,他和地坛之间有着非常微妙的缘分,自己的家无论如何变化,都是围绕着它。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史铁生因病而残废了双腿。他曾这样说:“我那时候脾气坏到了极点,经常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园子那里又回到中间的模式,什么话都不说。”他一度把家视为应该逃离的世界。而地坛则变成了另一个可以逃避家的世界,地坛的存在不仅仅是古建筑物,它已经成为了史铁生生命历程里无可代替的东西。

2. 地坛里新的开始

地坛的存在就坐落在那,它已经变成了平息痛苦和焦虑的地方。在史铁生失去双腿之后,他一度渴望死,用了很多时间来思考活着还是死亡这一命题。后来也写出让人读而不忘的句子:“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地坛给了他冷静思考的力量,这使得他不再那么害怕和失望。此时此刻的地坛,它在那静静守候了400多年,终于等到了史铁生的苦难时刻喧然而至。它用如母亲般的包容和慈爱接纳了他,给了他力量。也是它让史铁生懂得了生命力。不仅仅剩下的是苦难和不幸,长达几年的时光中,史铁生不再颓废。在地坛中他不单单思考自己的生与死如何活出意义,他也在思考自己的母亲,和那些世间的痛苦。这个地坛带给他的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顺应命运坦荡而生的灵魂。

二:全新的人生观的开始

1: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

我的一个发小在20多年的生命里,因为生病的缘故活得很没有质量。从10岁以前的小病不断,到10岁之后大病来袭,以平均不到一年一次的频率踏遍了周边省市各大医院。初中时代,往往正坐在教室里面上着课,突然就会莫名其妙的发病,然后被同在学校教书的大伯抬走了。经常经历数周之后才能返回学校,继续上课学习,而同学们好像也习惯了我的节奏,对此见怪不怪,这也使得在学校生活的时间太短,和周围的人总有一种疏离感。

在他的话中是这样描述生与死的:“回过头看看过程倒是没有那么多的痛苦。仅仅是发病时的疼得死去活来,需要喝大量且苦且恶心的中药,已经每周都要雷打不动地去医院复查病情,来做好万全准备而已。这样的只是痛在一时的东西,但是任何事情一旦长时间看不到变好的希望,总会有绝望的情绪在不经意间疯狂地蔓延,直到这种东西差点把你给吞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讲这一切的时候云淡风轻,就如史铁生笔下的文字,看似简单和平的却虐人喘不过气来。朋友说:“在我与地坛中那一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对我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我们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总有一天要死,可是却从来没有正视过死亡的意义。其实它仅有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它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最终将达到的终点,仅此而已的意义和价值。或许想明白这一点,我就知道我们每个人的这一生都是一场修行和经历,对于我而言是如此,对我的父母而言也是如此。”或许这也是史铁生所想明白的道理和人生观。

2:母亲的爱

史铁生在地坛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却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忘却了生命中最关心自己的母亲。“那时候他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自己的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他的儿子,不幸在他母亲那总是要加倍的。”史铁生笔下的母亲,让我想到了朱自清的《背影》,可能是因为这个母亲常常远远地看着、偷偷地哭着、默默地生活。可能这就是悲剧在人间吧,史铁生成为了这样一个人,命运使他无法求学、无法追求心中曾经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雪上加霜的是,先有幸结束这悲惨人生的人却是自己的母亲。也许史铁生他自己也是这样觉得的,他一个人决定了两个人的悲惨人生。

在他的想法中,活着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然而,他母亲的去世却给他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史铁生把地坛变成了他的挚友,而母亲则变成了他的忏悔。我们无法知道他是如何度过这漫长的岁月的,也不知道他每天具体在想什么。但从他一生的思考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痛苦、惆怅、愧疚和坚毅。

史铁生的母亲患有严重的肝病,但仍然坚持照顾史铁生的起居和感受。后来,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临死时还在担心史铁生和他的妹妹。年轻时,史铁生经常用语言威胁母亲,而母亲每次听见后都非常担惊受怕,惆怅万分。然而,她默默承受着这一切,安慰着史铁生:“咱们娘俩一起好好活着”。

史铁生每次都到偌大的地坛里闲逛赌气,母亲多次去寻找他,不辞辛劳。每次远远看到他之后,就安心地等着他;找不到他就非常担心。在母亲去世之后,史铁生才意识到,母亲希望他们好好活着是多么奢望的事情。在他的一生中,园子带给他的是顺境命定坦荡而生的灵魂,母亲带给他的则是一生中所有的爱和包容。在后来写到自己的不幸时,他变得越来越平和从容。

他用自己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理想人生,大概就是一个问号。上帝为了锤炼生命,将布下一个残缺的谜题。所以活在当下,人生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在命运面前,我们应该公平对待。在这世间真正浓郁的沉淀和思念是道不明说不清楚的。也容不得半分矫情,做不到频频回首的,只有经历了才会懂得。

如果问史铁生在书中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他的人生观到底是什么?或许就是让我们接纳生命,接纳自己。毕竟有些事情在生命中是无法想通又无法解释的。上天决定你必须躺着活,为何还要去苦苦计较别人能站着活呢?接纳自己,接纳生命,应该就是生命中唯一的救赎之路。这也是史铁生所想表达的一切。

史铁生的笔下文字没有很深奥的字句,却句句写到了心底。他的母亲、小恒、珊珊等人物都是他自己情感的表达。有怕触痛儿子伤口,小心翼翼地探索的母亲;年轻的儿子遭遇生命中重大的打击,来不及振作在儿子的痛苦中沉沦不堪;而儿子不能理解这样痛苦在一名母亲心里的程度。直到母亲过世之后,对往日的回首和反思让他痛苦不堪。后来的很多文章里都见他写到了自己的母亲和后悔。

小恒在那个年代,手举皮带抽打他的母亲时,是否曾感到良心的谴责和内心的不安?然而,当他与母亲一起被遣回老家时,我相信母亲依然会像往常一样握住他瘦小的胳膊,充满慈爱和坚定。

珊珊,那个穿着白裙子、热爱跳舞的女孩,在夏日阳光下、树荫里,都曾留下他轻盈起舞的身影。然而,由于家庭的变故,早早懂事的珊珊即使害怕逃离家庭,也无处可去。她回到家,依然无法摆脱一顿顿毒打,这是她无法抹去的童年阴影。

朴实无华,喧然而至。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史铁生在文章中字字句句都表达了他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正如那句话所说:“人只能活一次等于没活。”是的,我们只能活一次,没有改变的机会。那么,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以结果为导向,人们迟早都会陷入绝境。这种无奈往往建立在那无形的爱之中,让我们变得更加坚毅、更加优秀。

史铁生先生去世时,我才11岁。在读他的《我与地坛》时,我18岁;在读懂这本书的时候,我恨不得找一些读懂这本书的人,狠狠地拍打着心扉。在他的文字之下,我好像什么都没学会,但又好像什么都懂了。那朴实无华、平静的文字,却狠狠地刷新了我的人生观,也在慢慢改变着我。

结语:

心灵间的呼唤与呼应、投奔与收留、谈论与理解,便是心灵解放的号音,是和平的盛典,也是爱的狂欢。那才是真正的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