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感到淡淡的惆怅,偶尔看到作者童年的快乐和笑看人生的态度,却在细微之处藏匿着忧伤。因为这个世界并不是一直美好,书中透露着家国历史和许多人物历程,甚至是一些人一生的历程—在书中就交代了生命的时长,也就是说有人还陪伴着,有的人却永远活在了记忆中。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生死之思。年少的我在教材中知道了身残志坚的史铁生,却从未完整地读过他的任何一本书,直至今日我才在每季荐读期间打开了《我与地坛》,是我少年不懂忧愁没有体会成年人的艰辛。二十一岁那年,史铁生正是一个风华正茂、热爱各类运动的大男生,灿烂的人生戛然而止。他突然坐上了终身制的轮椅,承受的不仅仅是痛苦,而是无尽的折磨与煎熬。他说摇着轮椅在这个苍凉冷落的园里孤独地耗在这了十五年,却一直没有停下思考“生与死”这个问题。终于他认为“生”既成事实,“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此后他便一直在想着“怎么活?”

而我竟然看到了以笔为剑的战士——面对了生,放过了死。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被他的深刻思考打动,他在书中说:我不怕死,有的时候真的不想死—我有时候倒是怕活,可是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呀!他思考了长长久久的生与死,这两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我。谁又不是在活得艰辛的时候想一走了之,想过一了百了?谁愿意在遭受巨大打击的时候独自主动顶住压力?可是真正的强者能够活下去的是靠着坚强的意志力与生活抗争。“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就这样不逃避走出困境,一定能够获得新生。人从死到生,从弱到强,从煎熬中成长,走出新的道路来。

悠悠慈母心,谁见此殷勤——无私恩情。说真的,我在看到母亲这一段文章的时候,鼻子总是隐隐酸痛。不知道是因为我的情感过于丰富还是对书中缺憾不能释怀。尤其看到多年后的再次见到了“合欢树”,我的泪止不住了。我常常在字里行间看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疚因为母亲病得严重自己却不知道。由于没能走出失去双腿的痛苦而一直忽略了家人的关心直到多年后解开心结母亲却已经离世之后的岁月里想起母亲就充满了愧疚之情。

网络上有一个关于不同年代父母和孩子关于吃东西的写照:70后父母“你吃我不吃”;80后父母“我们一起吃”;90后父母“我吃你别吃”;00后父母“你做给我吃”。仔细想想时代不同了思想观念和育儿观念的改变可能导致了这一现象我想70年代以前的父母大抵都是苦着自己一切为了孩子付出和奉献。

史铁生的母亲在他离世前一直没有透露自己的病痛,独自承受了心灵与肉体的双重折磨。她默默地付出,为他找工作、寻求治疗方法、鼓励他写作、去找电影导演,甚至在地坛园子里的每一个车辙处都留下了自己的脚印。她始终是为了让孩子离世后能够更好地生活而打点好一切。然而,我总觉得这样的善意隐瞒,不仅不会让孩子感激,反而会加重他的愧疚之情,伴随此后一生。因此,每当我读到作者写母亲的片段时,总是潸然泪下,我能理解他的难过和愧疚。

如果我置身于史铁生母亲的位置,我会和孩子好好商量,坦诚相待,平等地打开心扉谈病情。即使知道活不长久了,也要让孩子在最后的日子里珍惜彼此陪伴的时光。即便是他所说的那个“节日”即将到来,也不能让它从不经意间溜走,留下一生的遗憾。美好不会随着母亲生命逝去而化为乌有,他将带着美好的回忆和母亲伟大的恩情,治愈着好好生活走完这一生,无悔坦然。

书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天地始无终,而我生所欲——欲望不息。”我认为,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正完美的。没有人可以把这个世界想明白,老天给世间以苦难、给人们以不公。大部分人都是慌慌张张地应对生活的刁难,时而高涨时而落寞,时而斗志昂扬时而自艾自怨。

在书中,作者见过了许多独一无二的人,也同样带着差别的人。他说:“上帝锤炼生命,布下一个残酷的谜语。”我想那些园子里相互搀扶的老夫老妻、热爱唱歌的小伙子、饮酒的老头儿、捕鸟的汉子、还有那个智力有缺陷的小姑娘,以及八子、珊珊、小恒和庄子这些那个年代里的人,大多命运多舛。纵使这世间总有些无处可去的童年和苦楚,但每个人都带着欲望而努力地活着。有的通透、有的热爱、有的思考、有的圆滑、有的义气......不管谜语是什么,总会有揭晓的谜底。

甚至是“好运设计”的人生,在作者看来也是一种残疾、一种牢笼。因为人生历程是单行线,只有一遭不能重复,也不可能有时光机而反复尝试。生在穷乡僻壤有孤陋寡闻之虞,生在贵府名门有骄狂愚妄之险,都不好。介于二者之间又好在哪里呢?哪怕是遇到了苦难,史铁生甚至给自己求求神明,从内心里暗示祈祷,无论怎么样“设计”都还是会回到开头那般,只能这样。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作者史铁生也不例外。在他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已经成为仅此一位的史铁生,一个对命运有着独特理解的史铁生,一个积极面对困境的史铁生,以及一个深邃清醒又坦荡的史铁生。我想我也是独一无二的。虽然我没有经历过如此磨难,但我和作者一样拥有着人间姓名。

作为一个有欲望的人,我渴望亲情、爱情、生活工作的顺遂和快乐。追求自己的梦想并没有错,消灭欲望也不一定能消灭人性。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光辉岁月》。从命运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因为不公而放弃追求公道,而是要在不幸的命运中找到希望,并为之抗争,不再活得像个“人质”。走出象牙塔,在遇到人生荆棘时要积极应对。

正如作者所说,地坛里有“园神”让他活下去。而这“神”并不是祈祷的神灵。相反,“真正的神是精神”。我认为这“神”就是他面对苦难时的救赎之道。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会想到这种“精神”指引着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