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先生于2002年出版的散文集,其中最著名的篇章是《我与地坛》,文章片段多处被中学教材收录。史铁生先生年轻时双腿残疾,中年患肾病发展成尿毒症。自称“生病是职业,业余时写作”。2010年因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莫言先生评价道:“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地坛公园是史铁生先生在《我与地坛》散文中提到的一个地方。这个园子很大,远离喧嚣,承载着一年四季的朴素景色,以及形形色色或匆匆或驻足的人们。作者对地坛的描述如下:“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塌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的悠然自在”。

地坛公园见证了史铁生先生的成长与变迁。在这里度过了自己最落魄的时光,也是成年后一半的岁月。年轻时的他无意间与此邂逅,时光荏苒,十五年已过,这个园子却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无数次的梦里再也挥之不去。最初无处可去,推着轮椅来到院子里;后来找到园子中较安静的一处开始专心写作;小有成就之后仍会每天来园子里静静坐着直到晚霞越来越浓;他在园子里追忆母亲,这里还有他跟母亲的故事,永远无法抹去的回忆。他了解坛里的一草一木,这个坛也承载了作者最多的思绪。

命运捉弄了他,想不通时,他会来地坛。“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喃喃咒骂,但是它轻轻掉落一点儿灰尘再无所动”。就这样,一次次,地坛用它的最为普通的一墙一木令陪伴着这个或痛苦或迷茫的人,更让他思考,令他贴近生命的真谛,也让他文思泉涌。

当一个人跟一个不是家的地方相处长达15年之久,就再也离不开了。地坛是史先生借物思归的一个媒介。“有人对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我们的“地坛”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承载着自己无限情感的地方。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跟它朝夕相处,另一段时间我们觉得自己走远了,但我们会回来看它,因为它就在我们不觉察的心里。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集,收录了多篇以记事为主的散篇散文。其中,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怀念;第三部分则主要写了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史铁生先生的散文集中,后面的篇章更多的是关于已去事物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思考。一个人不能做很多事情,但脚步无法阻挡他不断地去思考。这是史铁生先生教给我的一个道理:决定了活着,就要认真生活。

如果不是读了史先生的文章,我似乎都快要忘记那些似曾相识的岁月和念头,时间将它们掩埋了一部分。史先生成长在中国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普遍有太多值得追忆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东西。然而,历史具有共性,文学具有力量,无论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天赋与背景,我们都不能枉费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发现,总有一个地方、总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记录下来,值得我们停下来细细观赏。在有限的生命里,如果有那么一件事情或一个地方已经无法从脑海中抹去,那便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我们需要一个“地坛”,去承载我们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