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芳,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解读我与地坛,于2003年4月,史铁生以他的病隙碎笔获得了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最高奖项“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健全的思想。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与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唤起我们对自己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一、人是没有经过自己的同意而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又没有经过他的同意被夺离这个世界。生存目标、生命的意义虚设,是一生的追问。死又解构我们生之努力,是一生的恐惧和悲情。

二、人没有其他动物的秉赋凭本能活着、适应环境、与自然一体。人能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存在,发现自己是个分离的单元与自然分离、与他人分离。这种疏离感使他感觉到不可忍受的孤独、失落、恐惧与无能。

三、什么是写作?

“我经常觉得,我与文学并不相干,我只是写作(有时甚至不能写只是想),我不知道写作可以归到怎样的学里去,写作就像自语,就像冥想、梦想、祈祷、忏悔是人现实之外的一份自由和期盼,是面对根本性苦难的必要练习。”

四、对话练习:一、史铁生的写作观;二、写作的意义:“写作何用?写作就是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抹去。”第一部长篇务虚笔记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是史铁生写作的目的。

一、史铁生的写作观。我与地坛对个人与人类的精神难题的提出与回答: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我干嘛要写作?

二、我与地坛的哲学意蕴(思想意蕴)。第一个:要不要去死?第二个: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

第一部分:写地坛。作者与地坛的关系:在宇宙万物间找到了与自我生命个体相对应的事物。

自然?文化?交融自然与文化?对应关系:镜像、生命的源泉与汲取者、精神导师与弟子。

(1)作者领悟到了生命的两个层面即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自然生命是更深刻更本质的存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老子反世俗文化价值取向)。自然的生命立场在以下几点中得到了体现:a. 尊重自然规律;b. 顺应自然变化;c. 保护生态环境。

邓芳副教授通过对史铁生的解读,深入探讨了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邓芳的学术观点及研究成果。她强调了史铁生作为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的地位,以及他的写作观念和创作成果。通过对史铁生的写作观和作品《我与地坛》的分析,邓芳副教授探讨了人生哲学、生命意义等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人生的机会。

四、地坛:宇宙的生机与生命意志

1. 史铁生的创作始于地坛,这里并非道家的归宿,而是其生命思想的起点。在地坛,作家目睹到宇宙万物的生机,这些不息的生命力触动了、激发了、滋养了作家的生命本能,增强了他的生命意志。这种意志体现在(个体生命意志)上。

2. 地坛的永恒使得作家思考个体与永恒、有限与无限的关系。生命个体的永恒之路是什么?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是活着;一个母亲正常的祈求是活着且幸福。然而,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要加倍的。

第二部分:母爱与作家的遗产

3. 母爱是作家从母亲那里得到的遗产,包括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懂得母爱的人才能懂得珍惜生命。人类何以永恒?个体何以永恒?答案在于爱。

4. 在四季展现的圆融宇宙节律中,作家获得了完善的开阔的、无盲区的视野。这使得他能够更好地审视命运,认识到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也需要它。在命运面前,休伦公道。

5. 史铁生认为,丑女造就了美人,愚氓举出了智者,懦夫衬照了英雄,众生度化了佛祖。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上揭示了人类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三部分:对命运的认知

6. 一代代人都要追问同样的问题:“人类是要消亡的,地球是要毁灭的,宇宙在走向热寂,我们的一切聪明才智,奋斗和努力,好运和成功到底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我们在走向哪儿?我们再朝哪儿走?我们的目的何在?我们的欢乐何在?我们的幸福何在?我们的救赎之路何在?”这些问题都是关于命运的价值和意义的探讨。

第四部分:为什么活?为什么写作?生命的意义?

7. 这是人类普遍的精神难题。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保留欲望,保持生活的激情和动力,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作家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寻找生命的意义。

史铁生的作品中,生命观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认为,活着是生命的第一要义,而且了解人的本质,强化生命意志与欲望,追求人生价值。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构成的一部分,有存在的价值。他以爱为信仰,爱生命、爱亲人、爱人类。个体与宇宙相融,获得无限的和谐、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