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初叶,四川省忠县(今重庆市忠县)涂井乡有一户马姓人家,三子名叫马士弘,老五马识途。对于弟弟马识途,很多老读者熟悉他的《夜谭十记》,年轻人则从电影《让子弹飞》知道了这位老作家。其实,这个故事还是哥哥马士弘亲眼所见。

如今一个世纪过去,马士弘老先生已于2016年5月8日早晨7点58分,因肺部病变,与世长辞,享年105岁。马识途老先生也正式跨入104岁了,但他还在写,而且以强大的求生意志和对文学的炽热之爱,再次战胜了癌症。

年初,老人病愈出院。他在医院完成了《夜谭十记》的续写《夜谭续记》,“这是我最近的一本新小说,也可能是我最后一本小说。”突如其来的一句话如此沉重,他却说得如此坦然。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 作家马识途

百岁的老人,佝偻着身子,独自坐于病榻旁,左手缠着医用纱布,右手坚实有力地握着一支钢笔,埋首全神贯注地写着自己的最新小说。苍白的头发染上几丝孤独,却又蕴含一股强大神秘的力量,令人动容。

怀着崇敬心情,小编整理出此文,用文字记录下老人的传奇人生,同时也祝愿马识途老人身体安康,健康永久❤!

马识途手书《百岁述怀》 (图片来自网络)

1

从马千毅马千木到马士弘马识途

▲ 马士弘(左)与弟弟马识途(右)在一起

故事还是从两位老人的名字说起。一个“士”、一个“识”,颇能代表两位老人的人生特质——职业军人和职业革命家。

马士弘曾直言自己是一名职业军人,当初父亲给他起名叫马千毅。马士弘这个名字是他小学老师给起的,因为《论语》上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觉得很适合自己,就一直把这个名字珍藏着。

1934年,在北京上大学的马士弘耳闻目睹日军侵华后,决定投笔从戎,成了黄埔军校第11期学员。1937年从黄埔毕业后,马士弘加入了当时由陈诚率领的第十五集团军,此后担任陈诚的警卫团团长达10年。其间,马士弘参加了淞沪会战、常德会战、长江石碑要塞保卫战等众多知名战役,始终奋战在抗日第一线。

1943年常德会战后期,时任副团长兼营长的马士弘:“士”不可不“弘毅”,顶着压力冲进寺庙救妇女

1943年常德会战后期,时任副团长兼营长的马士弘得知日军将500多名中国妇女秘密关押在一处寺庙。马士弘带着百名战友,冒着踏入陷阱的危险和顶着上级的压力冲进寺庙,将这批妇女成功解救。

在石碑要塞保卫战中,日军的子弹擦着马士弘的额头飞过,“当时一摸全是血,旁边的副官为了保护他,下巴中枪,当场牺牲了。”受伤的马士弘此时考虑到前方战事,只做了简单包扎后就立马赶回前线。而那颗子弹,也在马士弘的额头上留下了永远的伤痕。

“战士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在无数次战斗中他经历了各种险情。直到1949年,身为国民党少将师长的他,放弃率先遣队去台湾的机会,在成都率部起义。

尤其是1950年1月1日,他作为联络官到成都解放军司令部报到时,出乎意料的是站在贺龙身边的竟然是身穿解放军制服的五弟马识途,真是惊喜交加啊。

与三哥相比,职业革命家马识途,作为党的地下工作者,则更富有传奇色彩。他的原名叫马千木,高中文凭上就是这个名字。16岁便负笈出峡寻求救国之道,游学于京沪宁,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和抗日战争,领导了昆明“一二·一”运动,与胡绳同志一起创办了《大众报》。

记得考西南联大时,他已是有多年革命经验的地下工作者了。当时敌人正在湖北、四川各地通缉他,为安全起见,他在原来的名字‘木’字上加了一撇,叫马千禾。

马识途在昆明西南联大学习时,与张彦、李储文、章润瑗、何功楷、许乃炯等和美国飞虎队朋友合影(图片来自网络)

1938年在武汉他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钱英介绍加入共产党。入党的时候,他把名字改成马识途,表示自己终于确定了人生的道路,名字的转变跟他的革命生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自然也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寓意。

入党后,完成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给周恩来寻找一位可靠的司机。此后,他先后担任支部书记、县委书记、特委书记等职务,后来领导了川西和西康的大片地下党组织。由此敌人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他成为敌人主要打击的对象。尤其是他负责省级地下工作后,敌人更是想千方百计抓捕他。马识途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考验,这其中不乏他与三哥马士弘之间的感人故事。

马士弘和马识途是一对传奇的“国共兄弟”。马士弘参加国民党,舍身抗战;马识途则参加中国共产党,成为作家。两人一国一共,百年间的经历感人至深 。

他们的故事也被拍成了电影《百岁擒敌记》。

在战争年代,哥哥保护过弟弟,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哥哥虽然选择起义与家人团聚,但毕竟有过国民党少将的身份,为此他经历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此时,马识途默默地向三哥伸出了温暖的手。“那时五弟每个月给我家25块钱,孩子开学还要多给我们四五十块钱,一直供到1987年,7年来他始终没间断过。为资助我,五弟在党代表会上还被人检举说立场不稳,没有划清界限......”话到伤心处,老哥俩相抱而泣。

3. 哥哥讲的故事成就了后来的《让子弹飞》电影改编自《夜谭十记》。

4. 马识途先后担任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等职务。

5. 马识途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尤其是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2卷本《马识途文集》共480多万字,汇集了马识途70年文学生涯各个时期的主要作品。

6. 《清江壮歌》的壮怀激烈、《夜谭十记》的寓意深远、《沧桑十年》的忧国忧民、《京华夜谭》的惊心动魄......2013年,四川省文联和美国华人作家协会为马识途颁发了“终生成就奖”。2014年1月,马识途举行了书法义展,卖出230多万,全部捐给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为此,文学与新闻学院设立了“马识途文学奖”。

7. 马识途著《夜谭十记》。1988年,马识途开始使用个人电脑,当时没有这么多的输入方法,显示器也小,很吃力。后来他学会了五笔输入法,并用五笔输入法打出了200多万字的作品。这些都出自自诩为业余作家的马识途之手。

8. 许多从马识途老人的《夜谭十记》书中了解了过去的岁月。年轻人就算没有读过马老的小说,也通过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知道了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

马识途先生的人生总结:我兄弟二人生于书香之家,长于战乱之中。从小一起读书、同床共寝,聆听家训,培养出了坚毅、仁爱的性格,同时也怀有悲悯之心,立志报效国家。尽管他们最终分道扬镳,但他们的目标始终一致。正如唐朝诗人刘长卿在诗中所说:“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们的人生历程。

马识途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如鄂西特委书记、川康特委副书记、四川省建设厅厅长等。他自少年时代起就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长期从事地下革命工作,为国家的独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担任政务职责的同时,马识途坚持文艺创作,几十年来创作了700余万字的各类体裁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多反映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是中国革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笔丰厚的宝贵财富。例如,2000年11月,马识途参观四川省新编地方志成果展时留下了这幅珍贵的照片。

总之,马识途先生是一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拼搏,为后人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