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1年动画版的《美女与野兽》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的动画片。其重要性在此不再赘述,豆瓣动画版的影评写得很清楚。在开启正文前,我们先来聊聊迪士尼的公主是如何演化的,可能对于理解25年后真人版的贝尔形象有所帮助。

迪士尼创立至今诞生了多少位公主?截止2015年,官方公主至今有11位,分为3个时代:

1. 经典时代(Classic era)共3位,包括白雪公主(首次出现于1937年迪士尼发行的第1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灰姑娘(首次出现于1950年迪士尼发行的第12部动画长片《仙履奇缘》)和爱洛公主(首次出现于1959年迪士尼发行的第16部动画长片《睡美人》)。

2. 复兴时代(Renaissance era)共5位,包括爱丽儿公主(首次出现于1989年迪士尼发行的第28部动画长片《小美人鱼》),贝尔公主(首次出现于1991年迪士尼发行的第30部动画长片《美女与野兽》),茉莉公主(首次出现于1992年迪士尼发行的第31部动画长片《阿拉丁》),宝嘉康蒂公主(首次出现于1995年迪士尼发行的第33部动画长片《风中奇缘》)以及花木兰(首次出现于1998年迪士尼发行的第36部动画长片《花木兰》)。

3. 摩登时代(Modern era)共3位,蒂安娜公主(《公主与青蛙》),乐佩公主(《长发公主》),梅莉达公主(《勇敢传说》)。像大家熟悉的《冰雪奇缘》中的安娜公主和艾莎公主已经达到被称为公主的标准,但是还未纳入正式名册。

经典时代的公主们还是男权的产物,美丽浪漫居家依附于男性而存在;但是从复兴时代开始,在这些公主形象上,大家可以看到更多“反叛”的因素。从一味顺从到拥有话语权,迪士尼走了30年。当然本文的主题不是谈女权(基本上每部迪士尼公主动画诞生都要把女权聊一遍),而是谈改编。过了25年,电影版《美女与野兽》在故事上有没有进步的地方?

个人认为,有两点做得还不错,一是让人物形象立体化,二是行为动机合理化。孩子动画片可以很简单地分好人坏人,但是成人看电影不会。我们会迷恋有缺陷的正面人物,也为有合理动机的反派感到可惜与遗憾(或者爱的无可救药嘤嘤嘤)。

1. 贝尔:

贝尔可以说是全片最完美的形象,美丽聪明,有想法很独立。

相较于25年前的迪士尼经典动画电影《小美人鱼》,新版电影《美女与野兽》中的贝儿(贝尔)形象更加主动和强势。在面对父亲被囚禁和自己被困的困境时,贝儿展现出了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以下是三个方面的例子:

1. 父亲被抓,贝儿只身闯城堡。在动画版中,当野兽出现时,贝儿对他说:“站到光里来。”而在电影版中,贝儿在说完后直接把蜡烛递给野兽,并巧妙地设计让父亲从牢房中出来。

2. 被困在房间,贝儿绑起布条想要逃出去照顾父亲。在这个情节中,电影版中的贝儿展现了比动画版更多的主观能动性。

3. 与父亲一同被困在马车上,贝儿从头上拿下簪子帮父亲开锁。而在动画版中,是小茶壶母子乘着推车来解救父女。

此外,电影版还通过细节刻画展示了贝儿的成长和个性转变。例如,当烛台把牢门打开时,贝儿一把椅子摔上去,烛台称赞她力气大,这是一个新添的情节。这也意味着在过去的25年里,社会在努力打破对女性(与男性)的固有形象。

同样,电影版中的野兽(王子)形象也得到了更为详细的刻画。与动画版不同,电影版详细描绘了王子是如何被女巫诅咒、如何与贝儿陷入爱河的过程。这种刻画使得角色更加立体丰满,拉近了观众与人物的距离。

总之,新版《美女与野兽》中的贝儿形象相较于25年前的动画版本更加主动、强势,同时也展现了女性角色的多样性和成长。这部电影不仅沿用了经典故事元素,还成功地进行了创新和重塑,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加斯顿是由卢克·伊万斯饰演的。

动画版中的加斯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派形象,虽然动画里的女性角色都觉得他很好看,但那个画风就是很简单的粗俗肌肉男。然而在电影版中,Luke的形象更加出色,而且与动画版相比,设定上没有那么粗俗,还是有一点教养的。例如,在与贝尔见面时,他还给她带了一束花,尽管嘴上说非她不娶,但与贝尔的接触上看,他还是比较克制的。这种反派角色不会引起观众过大的反感。

然而,我认为更有趣的角色是来福。爱情被认为是让两个人变得更好的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加斯顿应该好好爱来福才对。在动画中,来福只是一个简单的帮凶,而在电影中,他既还原了捧哏的形象,还能用几句“深呼吸”让加斯顿保持礼貌不发火。这个作用和贝尔差不多(电影原貌重现了小酒馆跳舞那段,有一个牵手镜头真的拍得很基情,后段还有一个镜头差点让人误以为“按头小分队”要出现了)。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加斯顿并不爱来福。他最爱的只有他自己,包括娶贝尔也只是想用贝尔来炫耀自我的工具。来福自己说自己太粘人了,所以在关系中也比较容易受到伤害。后来果然被加斯顿欺负,反叛革命。茶壶妈妈对他说:“加斯顿配不上你。”茶壶妈妈这个角色特别睿智,这句话一语道破,来福其实与野兽一样,本性向善,懂得反省与悔改。加斯顿一点点都不值得拥有来福的照顾与捧场。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贝尔的爸爸。在动画中,爸爸是个发明家,确实有时候神神叨叨疯疯癫癫的。但在电影中,将贝尔的爸爸改为画家,个人猜测是与影片风格更一致,并且好引出贝尔妈妈的故事。爸爸这条线也是剧情改编最大的地方(另一处是结尾,下文再说)。贝尔的妈妈因疫病去世,临走前拿起一朵手工玫瑰,亲吻它,将之交与爸爸,让爸爸把贝尔带走。这一方面解释了爸爸为何与村里其他人不一样,有时神志不太清醒;另一方面,让玫瑰成为全篇感情的线索。爸爸不是动画版中因为闯入野兽私宅而被抓的小偷,而是因为答应女儿给她带回去一朵玫瑰而被野兽误认为是小偷被抓。这一朵玫瑰先有母女之情,再有父女之情,最后化为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含义更为丰富(尽管个人觉得用得不算太精妙,有一点为用而用的意思)。

贝尔妈妈的故事改编是电影《美女与野兽》的一大亮点。贝尔妈妈是一个被诅咒的人,她的父亲曾经因为嫉妒而被诅咒,而贝尔妈妈也因为这个原因而被诅咒。在电影中,贝尔妈妈的故事被改编为一个关于父女之间的故事,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贝尔和她父亲之间的关系。

另外,电影中还有一个关于贝尔父亲的改编:爸爸找加斯顿帮忙,把贝尔救出来。动画中加斯顿没理他;电影中加斯顿让爸爸带着他和来福去找野兽,结果爸爸记不得路,加斯顿把爸爸丢下让他喂狼,是装成乞丐的女巫救了他。个人认为这个情节是为了引出女巫,因为最后野兽被加斯顿打死,只有女巫能让他起死回生。女巫必须要露脸。

在动画版《美女与野兽》中,光看角色的肤色是很难分辨他们的族裔的,因为皮肤颜色都是黄色,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可能爸爸的皮肤比较白)。但是观察面部轮廓,自然会觉得贝尔是所谓的“高加索人”(白色人种)。我有一个朋友,她的老师是一位犹太人,爷爷奶奶当年从俄罗斯搬到美国,却被美国人误认为是“有色人种”。她曾指着自己的白色皮肤问我:“你觉得我是有色人种吗?”那时我才意识到,所谓的“有色”,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是通过生理学定义的,而是文化定义的。这个经历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虽然我没有深入研究过,但在观看电影时,我会稍微关注一下电影里角色的种族背景。

电影版《美女与野兽》的主要角色都是白人,城堡中的配角则包括拉丁裔(演员表中还看到了一个背景亚裔的角色,但在电影中并未特别强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好心地借书给贝尔的管理员是黑人,而且这位黑人在全民暴动时还提出了异议。现在好莱坞电影中,好人让黑人出演,白人出演反派已经成了一种套路。不知道是动画版模糊了种族差异更好呢,还是电影版分得清楚更好,但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总之,如果要说这部改编作品叫做“复刻”,其实也是可以的。主要是对细节进行了调整,而整体情节并无太大差别。你可以说它平庸无奇,也可以说我只想单纯地享受一场视听盛宴。这是一部低风险、保收益的作品。

文末彩蛋:在电影快要结束的舞会上,我终于看出了伊恩·麦克莱恩和艾玛·汤普森的身影,我的眼睛顿时变成了迷妹星星眼。没想到还有小天使伊万·麦克格雷尔(Ivan McGregor),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不妨留意一下!

爷爷要被你们玩坏了:Emma女神的:

附上一张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