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瓠是畲族的始祖,传说他是帝喾座下的一只神奇的狗神兽,被尊为畲族的始祖。长篇叙事史诗《高皇歌》(又称《盘瓠王歌》)以朴素而深沉的民族感情追述盘瓠不平凡的经历,它被尊为畲族的祖歌、史歌,用畲族语传唱至今 。

亢金龙是盘瓠神话中的一个角色,是盘瓠的妻子,也是龙王的女儿。她的形象是一个美丽的女子,手持一把金色的宝剑。

传说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转变为父系氏族公社的后期,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许多氏族部落居住在一起,高辛帝是其中一个大联盟的首领。他手下有一百二十名将军,亢金龙是第一百十九名。有一天,番邦作乱,没有人敢去平叛。于是,亢金龙向高辛帝请战,声称不用一兵一卒就能平定番邦。高辛帝大喜,当即批准。

亢金龙化装成平民百姓,独自前往番邦调查情况。一天,他来到一家番邦饭店门口,看到墙上贴着一张榜文。榜文上说番王头颈长出疮痈,百医无能。如果有人能治愈,将获得官职和财富,甚至可以分得一半江山。亢金龙觉得这是一个混入番王殿的好机会,于是上前撕下榜文。随后被侍卫带到番王面前。

番王问:“你真的能治好我的病吗?”亢金龙回答:“我家里有祖传秘方,治这病非常容易,只需半个月就可以痊愈。”番王听后心想遇到了救星。亢金龙看番王十分高兴,接着说:“我必须外出上山采药,但守卫将士不能刁难。”番王说:“此事容易办到。”于是命令亢金龙自由出入各地,官兵不得阻拦。

然而,番王头颈部的疮痈实际上是一种名叫“对口痈”的毒症,痈的位置正对准嘴巴。如果不了解这种毒症,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严重,直至脓水从嘴巴流出而死。亢金龙其实并不会用这种“土方”,只是去山上采集一种名为“抽脓白”的草药敷衍了事。他用咸草包烧作灰,拌上青油抹在伤口上,八九天后就能结疤痊愈。

尽管如此,番王还是因为疼痛而感激不已。他每天都为亢金龙摆设丰盛的酒宴,有时甚至亲自陪饮。一天,两人对饮时,亢金龙故意劝说番王多喝几杯。不久后,番王烂醉如泥,趴在桌子上就像死猪一样。亢金龙趁机拿出藏在身上的利刀,毫不费力地割下了番王的头颅,然后大摇大摆地走出宫殿,迅速回到了中原。

高辛帝看到血淋淋的番王头颅,非常高兴,连连称赞亢金龙英勇非凡。他封亢金龙为盘瓠王(又称忠勇王),并将三公主许配给他为妻。后来,他们生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分别姓盘、蓝、雷和钟四姓,自称山哈人。

在1200年前的一个传说中,畲族英雄蓝奉高在福建汀州领导畲军抵抗官军的袭击。由于多数畲军是猎手出身,他们熟练地使用弓箭,百发百中,将官军击败。然而,官军后来增援大量兵力,蓝奉高意识到寡不敌众,便下令畲军渡江撤退,自己则独自断后。双方激战一番,官军见蓝奉高英勇无畏,不敢逼近,于是集中弓箭手向蓝奉高射箭。在奋力还击的过程中,蓝奉高用力过猛,导致弓弦断裂。紧急时刻,他一边挥舞手中的弓弦阻挡官军的乱箭,一边乘船后退。官军担心他的勇猛,又对对岸的情况不了解,因此不敢渡江追击。最终,蓝奉高成功守住了汀州城。

为了纪念蓝奉高的机智和勇敢精神,畲族子孙们开始练习以弓击乱箭的技巧。每逢节日或农闲时期,他们会在空地上围成一个大圆圈,一人站在圈内,手持一根一尺多长的名为“尺”的小木棍,还有一根筷子长短的名为“寸”的小竹条。圈内的人用木棍击打竹条,使其旋转着向前飞去,圈外的人则跑着去接。如果竹条落地,就立即捡起并向圈内投掷,圈内的人可以用手接住,也可以用木棍将竹条击回圈内。如果圈外的人能接住“寸”,则算获胜,获胜者将替换圈内的人继续游戏。这是一种既欢乐又紧张、独特的体育活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月三”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庆祝的时间是农历三月初三,通常在阳历的4月或5月份。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欣赏花卉、品尝美食、祭祀祖先等。此外,“三月三”也是女性欢庆的节日,许多地方会有女性展示传统服饰和手工制作的活动。总之,“三月三”是一个充满欢乐和传统的节日,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民间风俗。

“焐年猪”是畲族传统的过年习俗。过年时,畲族“山哈”(畲民自称“山哈”)家家户户都要在火塘里埋一个大树根,用炉灰余烬烫烤。从除夕前8天开始燃起,一直要烧到大年初一清晨,余火方灭,喻示着生活丰衣足食,富足安康。

畲族每年除夕夜都要把一段树脑放在锅灶灰膛里慢慢地焐,叫做焐年猪。相传很久以前,畲族人的肉猪总是养不大。某地有个梦花婆,便趁这个机会说是观音托梦给她,只要年年农历十二月廿四日到寮附近一座叫做母猪山的一株大杉树下去拜观音,观音便会保佑猪崽能养到三百斤上秤,每个畲族人都有猪肉吃。大家听了都信以为真。那年十二月甘四日早上,梦花婆就先爬上母猪山,来到大杉树下,设了香案,点起香烛求拜观音。等畲族人回家了,梦花婆便收了满满三大担供品,挑回家里,年过得很好。没想到第二年畲族人从年头忙到年尾,还是吃不上一块猪肉。寮里有个后生崽,上没爹娘下没姐妹哥弟。他对自己听了梦花婆的骗窝了一肚火,便在第三年农历十二月廿三日晚间爬到母猪山,砍了大杉树推进沟里,挖了树脑,背回家里,除夕夜便把树脑放在锅灶灰膛里,盖上有火星的炉灰,烧了起来,解解心头的气。真没想到,第二年后生崽养的猪当真三百斤上秤。大家都讲这是因为后生崽除夕夜在锅灶灰膛里焐过年猪的缘故。于是,每年的除夕夜家家都要寻找一段碗口粗耐烧的楮木,放在灶里燃烧,到一定火候时,用灰烬掩埋着做为大年初一的火种,谓“隔年火种”。表达畲民盼望新的一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红红火火的美好心愿 。

相传,在云梯大片山脚下,有一家蓝姓畲民。家中有一个女儿,名叫蓝妹。她勤劳能干、长得美丽动人。在附近的村庄里,有一个汉族小伙子叫张郎,与老母亲相依为命,家里贫穷,以打柴为生。

每天,张郎上山砍柴时,总能遇到在山地里干活的畲家蓝妹。他们相互交谈,张郎还会帮忙干一会儿活。渐渐地,两人之间产生了感情。有一天,张郎鼓起勇气向蓝妹表白:“妹子,你愿意嫁给我吗?”蓝妹听后脸上泛起幸福的红晕,但最终失望地摇了摇头,说:“我们畲族有一条族规:本族的男女决不准和汉人通婚。否则就会受到严厉处罚。”

张郎惊讶地问:“这是为什么?难道我们真的就近在咫尺,却远隔天涯?我们是真心相爱的!”蓝妹激动地拉起张郎的手说:“不,我不怕!今生今世我们要在一起,生死相依、永不分离!”张郎紧紧搂住蓝妹,他们沉浸在幸福中。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蓝妹和张郎的爱情被发现了。族人决定按照族规,先游街示众,然后用沉塘处死的方法来惩罚他们。

为了追求爱情,他们决定远走高飞。趁着夜色,他们向龙王山下的一条深邃峡谷逃去。然而,刚出村口不久,就被族人发现。族人打着火把一路追赶:“别让这对违反族规的男女跑了!”张郎和蓝妹奋力奔跑,逃进峡谷山口。当他们爬上一处山崖时,发现前方是断崖,再无路可逃。

面对紧追不舍的族人,蓝妹靠在张郎的肩上,悲伤地唱道:“天也空来地也空,生死如同一梦中;生似百花当春草,死如黄叶落秋风。”、“夫也空来妻也空,黄泉路上信难通;生时你我心相印,只愿来世再相逢。”奇迹发生了,蓝妹的歌声惊动了龙王山神。被这对恋人真挚的爱情感动的山神决定成全他们。于是,天空中出现了“桃花雨”,狂风裹夹着片片桃花和沙石砸向追赶族人的头脸手足。这一幕堵死了进入峡谷的路,使得追撵他们的族人目瞪口呆,不敢上前。最终,他们只能匍匐在地连连叩头,祈求神仙原谅赐福,无奈返回村里。

从此,张郎和蓝妹在峡谷山中开荒种地、男耕女织、繁衍后代,过上了夫妻恩爱、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个峡谷被后人称为“落花坞”。

传统装饰是一种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装饰风格,它通常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色彩和图案来表达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首先,传统装饰注重对材料的选用。在传统装饰中,常常使用砖石、木头等天然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自然美感,而且还能够体现出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常用的木材有红木、楠木等,这些木材不仅质地坚硬,而且纹理美观,能够为建筑增添独特的魅力。

其次,传统装饰强调色彩的运用。在传统装饰中,色彩的选择往往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和文化传统有关。例如,在中国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湿润,人们喜欢使用红色、绿色等鲜艳的颜色来装饰房屋,以达到驱邪避祟的效果;而在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寒冷,人们则更倾向于使用暖色调的色彩来装饰房屋,以增加温暖感。

最后,传统装饰还注重图案的设计。在传统装饰中,常常使用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来表达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窗花图案就有“福”字、“囍”字等吉祥图案,这些图案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还能够寓意吉祥如意。

综上所述,传统装饰是一种充满文化气息的艺术风格,它通过对材料的选用、色彩的运用以及图案的设计等方面来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畲族的传统装饰主要指头饰、服饰两种。头饰,因年龄、地区、婚嫁与否而差异明显,或“高髻垂缨”或“裹髻以布”,或“断竹为冠,裹以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皆五色椒珠”。《三瑶曲》赞叹畲女丰彩曰“家家新样草珠轻,玥璠妆来别有情。不惯世人施粉黛,明眸皓齿任天生。”(转引杨澜:《风俗考5畲民》)一般妙龄少女的头发是用红色绒线掺在一起编成一条辫子,缠盘在头上,做成圆形状,前留若干刘海,无特殊的饰物,称为“布妮头”。畲家少女两鬓夹有两支银笄,订了婚,须脱下一边,以示已许配人家。结婚时,头戴凤冠,凤冠系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绚丽多彩。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悬垂在额前。

已婚妇女一般都把头发从后梳成螺式或截筒高帽式盘在头上,高高隆起,插饰珠料,形似凤头。畲家叫“凤凰髻”。畲族妇女出嫁佩戴凤冠。各地凤冠不尽相同。妇女发间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籍以标志其老、中、青不同的年龄。

畲族服装在明清时代基本相同。男女“无寒暑,皆衣麻”,“单袷不完,勿衣勿裳”《附畲民》,“通无鞋履或扎绑腿”《风俗》。“其男子不巾帽,短衫阔袖,椎髻跣足”,女性“阔领小袖”《畲客风俗》,“短衣布带,裙不蔽膝”,“素无缠足之习”《地理考5风俗》。畲族妇女服装又称为“凤凰装”,比较标准的是“凤凰装”是在衣裳、围裙上刺绣各种彩色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镶绣的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和美丽的羽毛;金色腰带象征着凤凰尾巴;周身叮当作响的银器象征着凤凰的鸣叫。全套“凤凰装”一般作为畲族女子的嫁衣。

畲族的传统节日和当地汉族大致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八节。其中以端午为特别重视。男女都穿戴上自己最心爱的服饰、聚集在一起举行赛歌,十分热闹。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畲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家照例要蒸乌米饭,用来聚餐、赠友、祭祀祖先。乌米饭的做法是把野生植物乌树叶捣碎煮汁,然后捞出,在汁中放入糯米,这样做出的饭颜色乌黑,数日不馊,用猪油炒热,香软可口,以缅怀祖先,故亦称“乌饭节”。宁国畲民每年“三月三”照例也要蒸乌米饭,合家共餐,馈赠亲友,共同欢庆节日。从1992年起,云梯畲族乡或畲乡学校都要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节庆活动。

畲族的代表食物有番薯丝、包罗糊、杂粮糊、干薯片,小吃有乌米饭、芝麻糖糍粑、馍糍、年糕、米粉、汤圆、蒸糕、高粱烤饼等,菜肴有大块肉、炒猪肉、粉丝火锅、豆腐娘、煎鱼、白煮鸡鸭鹅等等 。

根据您的描述,您想了解畲族的食物来源。根据资料,平时畲族饮食和当地汉族相同,主食大米和甘薯米,杂粮有麦、高粱、小米、玉米、鸭爪稗以及南瓜、马铃薯、芋头等。副食有竹笋、蔬菜、野菇、野菜、鱼、肉、蛋等。节日食品较有特色,主要有乌米饭、菅叶粽和糍粑等。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娘”,即先把黄豆洗净用水浸涨,再用石磨(有的地方已改用电磨)磨成浆,再用温火烧熟,配以辅料,其味道非常鲜美。还有用辣椒、萝卜、芋头、鲜笋和姜做成的卤咸菜,其中以卤姜最具特色。用以做菜的竹笋有雷竹、金竹、乌桂竹、石竹、牡丹竹和蛙竹等十余种之多。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饮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产的烘青茶为主。

畲族茶俗以婚礼茶为最。在畲族姑娘出嫁之际,她们需要将茶叶与米谷一起拌匀,然后放入樟木八角红漆茶盘中。在唱着“分散”歌的同时,她们会向厅堂撒茶米,寓意着娘家播下茶种和谷种,希望未来能繁衍生息、财源广进。有的地方甚至会在新娘花轿出门时,以一碗茶叶拌米谷撒向轿顶,祝福她们一路平安。而当新娘花轿抵达夫家时,新郎的姑母会手执托盘,安上两杯清茶,向轿内晃动。新娘则需立起并递上红包,随后扔出随带的花生、米花等“茶泡果子”,供孩子们争抢。之后,新娘下轿拜堂。

客来茶当酒:畲家的俗语说:“谈天泡牙,腌菜送(下)茶。”这意味着畲民在高谈阔论和闲聊时都离不开茶。无论是亲戚朋友还是客人,都会先用茶水招待,然后再畅谈。茶在畲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沟通情感的角色。若没有喝到茶水,人们会认为不礼貌——“到某某家连茶水都没有喝。”在宴请客人时,也要先品茗致谢,再举杯共饮。此外,茶在畲族的传统节日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大年初一,全家人会团聚品尝糖茶,然后共享美食。在一个院子里,若有多户人家共同居住,每户都会泡制几盘糖茶,分别送到各家表示祝贺。正月头一次“出行”归来,人们会喝“出行茶”;正月初五开年驾,完成大扫除后也会品尝糖茶。通过这样的方式,畲族人民希望孩子们能够记住“甜割来!甜割来!”这句谐音寓意着田园丰收、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

古畲族人生活在偏远的山区,医疗资源匮乏。长期与茶接触的过程中,他们根据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将茶视为家庭必备的药物。通过实践,他们创造出许多用茶治疗疾病的方法:用茶预防四时风寒感冒;用茶泡姜以治痢疾;用茶泡糖以和肠胃;用茶拌鸡蛋煎混沌以平肝壮肾;用茶与银器、大米、小麦、黄豆、稻秆、灯芯等“七宝”煎汤服以去惊。

传说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天,一位汉族年轻人脸上不小心受到虫毒感染,肿痛难忍。尽管他找了许多医生都无法治愈,但一位畲族老乡告诉他,这很简单,只需用茶和大米放在口中嚼烂拌醋涂抹便可痊愈。这位汉族小伙子回去尝试了这个方法,果然痊愈。他非常感激那位畲族老乡的帮助,并将这种疗法传播到了汉族地区。

宁国畲家饮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部分情况下,他们以自产的烘青条茶为主。待客时,他们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访,都会先敬上一杯茶。通常需要喝两道茶才算完成敬茶仪式。还有一句俗话:“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如果是女客光临,主人还会摆放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