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以下是剧评的内容:

我本以为,这只是一场朝堂上的风云变幻,是铁骨男儿的权谋天下;我本以为,这一幕剧无关爱情,无关风月。 甚至那一次,霓凰泪眼婆娑地伏在长苏的怀里悲恸地哭泣,我看着长身玉立的梅长苏,我都以为那只是一个局:是他故意露出破绽,引霓凰发现他的真实身份,藉以利用南境军的力量,来达成洗雪赤焰冤情的目的。 直到最后一刻,长苏已逝,霓凰在帐中接到长苏手信,她颤抖地伸出手,一幕幕短暂的回忆闪过――. 第一次重逢,在那个极宠他们的老人面前,那个神智早已糊涂的老人却一眼,清楚地认出了面目全非的他,甚至清晰地记得他爱吃的点心。 她唤他“小殊”,所有人都不明所以,只有他和她,他们并肩跪着,心如明镜。 那一刻,她抽回手,他紧紧攥住,眼中是泫然欲落的泪。 那一刻,无言而压抑的悲伤重重地击中了我。

我竟不记得了,他的情深,早在一开始便已暴露无遗。我一直以为,他的心胸太大了,那里是天下苍生,是血海深仇,即便有一点儿女情长,也只会占去一小方可以轻易忽略的狭小空间。可我却忘了,他也曾是一个爽朗不羁的少年,飞扬跋扈,青梅竹马一生情长。有征战沙场的一腔热血,亦有执手偕老的一段柔肠。

他对霓凰的爱,从不输霓凰对他的。桃花林里,他看着桃花如面柳如眉,伸手,拈下霓凰发间的花瓣。他的目光幽幽,我似是看到了他的漫漫回忆,穿过岁月,穿过长空,是十三年前疏朗不羁的少年身边伴着低眉浅笑的少女 ...

因为他活着,却不只是活着。他肩上担着的,是七万忠军的清白、数百良臣的衷肠、百年帅府的屈辱。他活着并不只是活着。

黄沙漫天、铁骑银枪、与霓凰并立远眺。他们都明白自己此去再无归期。可是他说:“缘许三生”。

她曾经答应过他,要和他一起寄情山水,周游天下。可是他说:“好。”原答句并非如此。他策马远去,铁蹄哒哒,背影挺拔瘦削,仿佛是那个记忆中从未离去的林殊,也确实,是她心中从未离去的林殊。只是这次,他未回头,她未出声,他们各自远离,各自天涯;再相闻,将是天人永隔。

琅琊榜首,江左梅郎,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他眉目清冷,他低眉浅笑,三言两语,搅动风云。这里是他的朝堂,他,是梅长苏。十三年前尚且童稚的两个孩子,亲切地邀他入京小住。一个个故人,一场场旧事。这儿是他最为熟悉的地方,这儿是他最亲爱的家乡。然而蓦然回首,早已物是人非。

我听着景睿对着莅阳长公主回忆当年的林殊哥哥,看着周老先生将他和曾经的林殊相提并论,眼见着景琰一边对着他诸多猜疑诸多责难,一边念着记忆中的截然不同挚友。可是他只是沉默,一次又一次地沉默。我总以为他下一刻便会忍不住脱口而出,至少对着年迈的周老先生,他不会忍心他遗憾地离开。可是他没有。他只是浅笑,彬彬有礼地谢过老人家的盛赞。

他的目光浓稠,牢牢地黏在老人家离去的背影上。我又一次想:没有关系,等那一天赤焰洗雪,景琰自会将他的真实身份昭告天下,那时,曾经与他擦肩而过的一个又一个故人,定会辗转唏嘘,明白他的不得已。可谁想,却永远不会有那一天了。

他冷静自持,极力说服了景琰,让他做永远的梅长苏。他清楚,金陵再也不是他的朝堂了,即使是他让这里天翻地覆。可他说服不了自己。他到底是失控了,面对着蔺晨。他到底,仍怀着家国天下的一腔热血;他到底,仍是曾经那个飞扬跋扈的少年。他做了十三年的梅长苏,终是不甘如此死去。正如他所说的“我已经当了整整十三年的梅长苏了,如果到最后我可以得到林殊的结局,回到北境,回到战场,那对我来说,是一件幸事。”

正因如此,霓凰妥协了,景琰妥协了,蔺晨妥协了。他们知道谁也拦不住他,即使他奔向的,是一场死亡。落木萧萧,石阶寂寂,红幔落地,甄圆明珠,赫然牌前。在那之前,我几次希望景琰能听蔺晨讲讲长苏解毒的过程,能够彻底地痛上一痛、悔上一悔。可那一刻,我知道,他已经承受了来自长苏最大的悲痛,那些他曾经的刁难和误解,在那一瞬间,悉数消释了。

整整五十四集的剧,梁王活得如同一个笑话。所有人,表面毕恭毕敬,一转头,各自换上鄙夷的神情。

在所有冷嘲热讽的评论中,最让我禁不住冷笑的是已故皇后的诋毁。有一天,誉王被关进监狱,誉王妃去请求皇后为皇上求情。皇后无奈地笑了笑,眼中充满了绝望:“难道祁王萧景禹不是他的儿子吗?”闻言,蓝瑾颓然倒下。

自古忠臣多心寒,连他们尚且心寒,这王,做得也真是令人无言了。整部剧的悲哀,也源于帝王的昏庸。若非他迷失于至高无上的皇权,不会有无数忠良人头落地,不会有赤焰血流千里,更不会有梅长苏。那个少年会长大成人,仍是张扬不羁、眉目疏朗,却渐敛锋芒,南征北战、挥汗沙场,与霓凰执手偕老,与挚友长歌当月,驰骋一生。我痛长苏之死,哀赤焰之灭。

我知道这其中也有着祁王与林燮的过错,朋友之间尚禁不住过分直言,又何况君臣父子。他们的惨死固然因梁王的多疑,可又何尝不是他们自己不度君心。祁王不知收敛,林燮拥兵自重,方招致祸患。但我却无法不恨,即使我明白,自古君王多猜疑。

长苏曾说世间有多少好朋友,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原本可以一辈子莫逆相交,可谁会料到旦夕惊变,从此以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天涯路远。我那时尚未触动,如今想来却是无尽的悲哀。而自古以来,又有多少痛和憾,只因帝王一怒?

终于明白,六国论中苏洵一句“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含了多少沉痛多少无奈多少悲哀了。若向使“父知子而子亦知父”,又何来此等悲剧?!我宁愿没有《琅琊榜》,惟愿换他们各自平安一生。

附:自那一日一口气看完半部《琅琊榜》起,便一直想要落笔写影评,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使得我迟迟无法动笔。直到昨日的大结局,看完之后,那么强烈的落笔欲望。可今天整整一天,却始终无法写出我想表达的东西。以上写的三份影评,到头来一份都没有完完整整地倾述,这阻碍并非来自笔尖,而来自心端。

看完剧时尚不觉得,看完后细想,才一阵又一阵揪心的疼细细匝匝地蔓延开来。尤其是长苏逝后景琰霓凰的那两段回忆,尤其尤其是那日林中长苏为霓凰拈去发梢花瓣。忍不住落泪的冲动,却始终眼眶干涩,只是心中揪着、闷着,说不出来也哭不出来。整整一天各种恍惚。到了晚上才突然明白,其实我只是一直不想承认长苏已走,不想承认此剧已终。

每当我看到一部好剧即将结束时,我总是竭力去回想当时的情景,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场景和心境。然而,这次却让我无法做到。那份压抑的悲伤让我无法回首过去,也无法深入思考。直到现在,我仍然不愿相信他已经真正离开了,这部剧已经彻底结束了。

原本我坚定地想要再看一遍这部剧,但现在却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仔细想想,剧中有太多令人回味无穷的细节,难以用言语来表达。比如长苏对蔺晨说:“你总说你不认识林殊,我相信你在认识他之后,一定不会失望的。”又如景琰对静妃说:“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我几乎就可以确认,他是小殊。我居然以为他就是小殊。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疯狂的念头。小殊不会再回来了。就算回来,他也不会是这个样子。小殊当年,是那般骄傲张扬,争强好胜,在战场上银袍长枪,呼啸往来,不知寒冬雪意为何物;而梅长苏呢,他总是低眉浅笑,算计人心,他总是拥裘围炉,没有一丝鲜活之气。”还有卫峥愤言:“为什么,只想着自己性命的人能活,而心中有情有义的人却要死呢?上天做出这样的选择太残酷了,难道世间就没有‘公平’二字吗?”

我曾经向很多人讲述过这部剧的精彩之处,但当我看完最后一集时,我却再也不想对任何人讲述了。因为我的言语无法完全表达出我的感动和悲伤。他们从未像我一样执着于每一分每一秒地追剧,所以他们永远不会理解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