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泽遗址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是一座讲述上海历史源头的博物馆。它展示了120余件远古文物,包括“上海第一人”等多个“第一”,证明了崧泽遗址是上海远古文化的发源地。这座博物馆由“发现崧泽遗址”、“走进崧泽社会”、“传承崧泽遗产”三个部分组成,集中展示了上海早期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崧泽遗址新发现的一类距今5500年左右的考古学文化被学界命名为崧泽文化,是整个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早期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阶段,肇始了中国文明起源的进程,因此入选“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

在1961年的崧泽遗址考古中,出土了一些炭化稻谷遗存。这些遗存明显显示出了粳稻和籼稻的分化,这被认为是上海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中国长江流域被认为是水稻的起源地。目前,在中国境内已发现超过80个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遗址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人工栽培稻的历史。虽然后来在其他地区也发现了更早的水稻遗存,但崧泽遗址的发现仍然是中国考古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实上,可以说崧泽遗址的炭化稻谷遗存是中国“第一稻”。

除了水稻遗存,2004年的考古发掘还在崧泽遗址发现了一座可以被称为“上海第一房”的房屋遗迹。这座地面建筑是圆形的,墙体由15根腐烂后的柱子形成直立式的洞。房屋内的地面相当坚硬,面积约为5平方米。门宽1米,门外还有一个直立式柱洞,作为支撑门廊的柱子。虽然墙体和屋顶等结构并未完全发现,但根据留下的柱洞形状、排列和内部布局,考古工作者成功地将其复原为一个类似于后代谷仓尖锥顶的形状。墙体采用竹子和木头制成立柱,外部再用泥巴覆盖,屋顶用茅草遮盖,呈斗笠状向四周延伸。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当时的上海先民已经开始逐渐摆脱游牧生活,向相对稳定的农业经济发展迈进。

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在崧泽遗址发掘出一些陶制工具,如陶釜、陶炉箅和陶猪。陶釜是一种炊具,相当于现代的锅。由于需要耐火烧烤,陶釜都是用夹砂陶制成的。在崧泽遗址出土的陶釜具有双耳宽檐的特征,大口、平底,腹部有一圈宽檐便于在土灶上使用。还有配套使用的炉箅,为长方形,中间有五根炉条。使用时将炉箅放在炉塘中间,上面堆柴烧火,下面通风出灰。这样既能使炉膛供氧充足,又能保证柴火燃烧充分,从而提高炊煮效率。同时,遗址中还出土了许多碳化的稻谷、动物骨骼和植物叶片等。据推测,当时的崧泽人使用陶釜烹煮肉食、米饭和野菜。

另外,陶猪也是考古现场的一个亮点。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掌握了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并开始对野生动物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喂养和繁殖。通过长时间的驯养,动物种群的习性和体态发生了改变,这就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人工选择”。崧泽遗址出土的这件陶猪矮脚、短吻、小眼、体态浑圆,大肚子贴到了地上,生动地展现了6000年前上海人饲养家猪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