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讲:君子七恶

孔子说:“君子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子贡问道:“君子也有厌恶的人吗?”孔子回答:“有厌恶的人。厌恶专好散播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上位的人,厌恶恃强勇敢而无礼的人,厌恶果决敢为而固执不通事理的人。”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今日美文: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

善人,就是君子。论语里讲“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是说,君子在吃饭的时候也不违背仁德,在最紧迫的时刻也严格按仁德去做,即使是在流离困顿的时候也严格按仁德去做。他们善于律己,克己奉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但是也难免会犯错误,难免会有疏忽的时候。他们轻易不犯错,一旦犯下错误,他们的内心就会非常自责,这本身已经是惩罚了,所以我们对他们要宽容一些。

就像“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我没有杀伯仁,但是他确实是因为我的过失而死,这是一个君子对自己的自责。对于君子来讲,他们时刻自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一旦发现自己的过错马上改正。所以孔子说“不贰过”,是说,不犯两次相同的错误。

对待恶人要严,什么叫恶人?恶,一半亚,一半心。亚是不通的意思,心不能相通,不能感同身受,也就是麻木。有个词叫麻木不仁,是说麻木是不仁的开端。因为麻木了,所以他们己所不欲,“故”施于人。他们欺软怕硬,为非作歹,专去损人利己,这是害群之马,无论走到哪个场合都会不安宁,都会给那个地方带来祸害和灾难。

对这些人一定要严格,为什么要严格?因为对他们不严格,就会危害地方秩序,危害其他群众的利益。而且,由于他们已经无法“感同身受”,所以就无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以敲打,甚至稍微松懈,这些人就会开始为非作歹,祸害一方,因此对恶人要严格。严厉对待恶人也是一件好事,可以使他们避免走向歧途,避免走向绝境。如果对他们不严格,说不定他们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荀子曾说:“其礼义,制法度”,通过转化人的“恶”性,可以将涂之人变成禹这样的好人。用礼仪法度来约束管理,可以让坏人变成好人。

对于庸人,我们应该既宽又严。更多的人既不是善人也不是恶人,有的人说好,但好不到哪里去;有的人说坏,但也坏不到哪里去。有时候他们表现得很好,有时候又会变得很糟糕。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运用宽严并济的手段。用严格来杜绝他们走向恶的一面,用宽容来引导他们走向善的一面。有的人性格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既有优秀的地方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对于不完美的部分要严格要求,而对于美好的、可爱的地方则要善于引导。

儒家强调“礼乐仁和”,其中礼是外在的要求,乐是内在陶冶性情的过程。只有宽严相济、内外兼顾,才能达到教化人心的目的。

我们应该心存善念,但也不能做滥好人。就像《论语》中所说:“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问:“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回答:“用什么回报善行?用适当的惩罚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因此,对待君子要宽容,对待恶人要严格约束,对待庸人在约束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