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入大乘门的唯一标志(上篇)

(8月13日)

【法师开示】

止观双运与大众和合很重要。为什么有的同学在缘念时不知道念了几遍?有两种情况:第一是散乱,第二是什么?是太专注。但是一般人达不到这种专注的境界,散乱的较多。当突破散乱的时候,我们才会专注。比如我们早课念完《心经》之后。那边“咣”大磬一敲,应该是要放掌了,但有的同学还照合掌不误,这可能是专注。这样在止观里面属于什么过失(同学回答:“昏沉”)?

沉不能说不对,但是这个不是正答。应该说是观照力不够。只有止没有观也是不行的,心都定在那儿了。我们不但要专注,并且还要对善的所缘境起观照,不光止还要观。否则单单修止的话,外道诸天都有,可以修到四禅八定,可以神通变化,但那不是纯佛教的,是共外道的。

佛教要修的是止观双运的三摩地,就是在止的情况下来修观,才是佛教应该做的,只修止不修观不是佛教要的。为什么呢?不能断掉烦恼种子,只有在止的情况下修空观才能断烦恼种子。虽然很专注,但是要起观照,该干啥时要干啥。不是一止就楞在那儿,不动了。没有起观照的话,你不知道周围发生什么事了,不知道应该放掌的时候要放掌,该合掌的时候要合掌,不清楚,糊里糊涂的,只知道很专注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反过来说,与大众和合是很重要的。你在这个场合你得要按照这个场合的规矩办事。如果离开这个场合,你一个人哪怕一条腿站着念一天的“阿弥陀佛”也是对的。相没有一定的标准,就是说我们在哪个场合,要跟那个场合和谐才是最圆满的。当然,如果是祖师再来的,就很难讲。祖师再来的,他有时候会示现一些逆行,你念我就不念,你合掌我就放掌,你放掌我就合掌等。

【法师引导】

法师:接下来我们往下学《出家与受戒》。我们在还没剃度、受戒之前种个善根种子,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上一节课谈到发心是非常重要的,还谈到我们为什么要出家和建立宗旨。接下来会谈到菩提心。

【学习师父开示录音】

那么菩提心,又如何来体现呢?我们受戒的时候,律师就会告诉我们,我们要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佛果是圆满的,所谓圆满,是对所有的众生来说的。我们看得到的,看不到的,我们要度;看不到的,我们也要有这种心。

这是一个关于菩提心的话题。在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人,六道众生如此之多,我们怎么能度得完呢?度不度得完,度一个、度两个,这是我们的行为和能力。首先,我们要有这样的发心。如果我们在发心方面有问题,有疑惑,就没有正确的心态。那就不是菩提心,也不是成佛的正因。

菩提心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这是我们的愿心,这个菩提的体现就是我们的愿心。那这个愿心有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很大。我们托生成人,一天到头来,不知道做事情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生命没有方向,生活也没有热情,也没有动力。造业呢,也没有一个目标,都是一个非常散乱的状态。

如果我们发了菩提心,发了大愿,这样的话,我们自己所作所为就会朝这个目标去努力了,自己的内心就会非常的充实,因为有愿在就会有我们生命的航标,这样的话我们在大海当中,就不会迷茫,在苦海当中就能够找到自己生命的灯塔。如果我们没有这个愿心,那你说我自己随份随力做一些好事就可以了。

那这个心就是非常低下的心了,就非常不够,世间善法和戒律善法是不同的,世善和戒善是不一样的。世间善法它是代表烦恼来做好事的,它依然还是六道轮回的因。那么戒律的善法,菩萨戒的善法,戒善,它是成佛的因。

【法师引导】

法师:好,这一段听完了,这一段谈到些什么?

甲同学:师父先说到要去断一切恶,要去修一切善,还要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分为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看得到的我们就要努力去度,我们看不到的我们要发心要去度他们。那最主要的是什么?是我们要发心去度一切众生,最重要的是愿心,当有了愿心之后就会有目标,就会有方向,你就不会在苦海里面彷徨,如果要没有愿心的话你就会很散乱。如果你散乱,就会无所事事。

法师:记得挺清楚的。还有谁要分享?

乙同学:补充一点比较关键的,众生能不能度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发心。

【法师开示】

一、没有目标,生命就没有价值,生活就没有方向,工作就没有动力。好,重点都提到了。师父谈到菩提心如何来体现。我们先谈发心,师父讲,发心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就是愿心。我们普通人一天到头,因为没有发心,所以不知道做这个事情有什么意义。因为没有目标,也不知道价值,生命就没有方向。我们出家之后需要特别警惕。

在世间,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无论是上学、工作还是年老时的生活,都有相应的目标。然而,当人们离开家庭,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和社会生活的压力时,很自然地就会失去方向。这时,我们需要依靠发心,拥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如果没有发心,我们就会陷入一种散乱的状态,就像师父刚才提到的那样,我们在缘念的时候就能感受到这个问题。这说明我们失去了方向,当然也可以说心不静,这种状态有很多原因。

为了帮助我们找到方向,师父给我们举了一个比喻:就像在大海中的航标一样,有了航标我们就不会迷失。最近,你们承担的工作,比如画图或烧锅炉等,如果我们有明确的方向,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需要制定什么规章制度,那么我们的心力就会提高。包括写博客在内,当我们有明确的方向时,即使中午不吃饭也无所谓,因为我们有这个心力去追求我们的目标。当然,这个目标只是阶段性的,所以我们时常会感到痛苦,一旦实现了这个目标,痛苦就会消失。

其次,师父告诉我们:“入大乘门唯是发心”,发菩提心即是大乘。发心具有非常殊胜的利益。真正的进入大乘之门是依靠发菩提心。这是宗大师为我们这些末世众生慈悲教授的智慧。在过去印度和西藏地区,很多时候很难区分大小乘的区别。而宗大师却能清楚地指出,进入大乘之门的关键在于发心。只要我们有这个发心,即使我们的修行还不够完善,立刻就可以成为菩萨。

师父又说:“今日生佛族,今日为佛子。此说发心无间即为佛子。”在五道十地中,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到无学道,只要我们发心,就可以成为菩萨。小乘的是一切有部和经部,反过来唯识宗和中观宗都是大乘吗?实际上并不一定。学习的是大乘宗义,如果没有发大心,也不一定是大乘。反过来说,一切有部的一个圣者、出家人,只要他发起了菩提心,也同样是菩萨、大乘行者。虽然他学的是小乘的宗义,但只要他发起了菩提心,就是大乘菩萨。所以我们必须了解这是宗大师非常大的慈悲之心。

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要想进入大乘之门,我们需要发心、努力行持。这句话看似简单:“入大乘门唯是发心”,实则难以把握。有时候,一个持唯识宗义或持中观宗义的行者,学了一辈子,却没有发起菩提心,那么他就不是大乘菩萨,没有真正进入大乘之门。他只能算是在闻思、学习阶段,还没有真正成为大乘行者。反过来说,一个人尽管在学习小乘经典或有部经典,但只要他发菩提心成为一个有情众生,那么他就是菩萨、大乘行者、大乘种性。因此,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发心。

三、发菩提心的功德巍巍

发了菩提心,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圣弥勒解脱经云》中说:“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刚宝石然能映蔽一切圣妙金庄严具。”金刚钻石是破了、碎了,但是还能把一切金子做的庄严具给映蔽掉。在经典上我们可以常常看到,譬如在《华严经》中有一个喻:有一个城的众生、国王、转轮圣王他们都自身发威光,佛菩萨为了度他们,好像是化现一个罗刹,他放的光明把日月光和他们身上的光全部都给映蔽掉了,他们很奇怪,于是想:“我们身上怎么没光了?哎,你身上的光怎么那么强”,所以要跟罗刹菩萨学。

这个菩提心就是这样。“映蔽一切圣妙金庄严具,亦不弃舍金刚宝石,亦能遣除一切贫穷。”有了这个菩提心,就是把一切贫穷的这些情况全部除遣,我们就变成“富人”了。

“善男子,如何发起一切智心金刚宝石。”金刚宝石是什么?菩提心。“纵略修习,亦能映蔽声闻独觉金庄严具。”“纵略修习”什么意思?

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公案,古印度的那烂陀寺是持律精严的道场,阿底峡尊者传上曾经有谈到,他们寺内的大小事皆请具有持律清净的三藏法师来依律判决。寺曾有僧众大概近一万人左右,加上俗众就有两万人左右,其中包括外道、世间的学问都有人学。当时寺内有一位大菩萨,他在那样一个戒风严格的环境下,整天就做三件事情:饮食、睡眠、大小便。后来僧众实在忍不住了。想找个正当的理由将他逐出僧团,于是就召开了一次诵经大会,要求每一位比丘在会上背诵所学的经典;他们估计寂天一定背不出来,藉此便可名正言顺地逐他出寺。当天,轮到寂天背诵的时候,僧众为了羞辱他,还故意筑起高座,请他到上面背诵。不料寂天上座以后,竟然自信十足地说:“请问要背诵已经听过的呢?还是没听过的?”大众乍听之下,非常惊讶。继之一想,认定那不过是寂天在故弄玄虚,吓唬吓唬人而已。既然如此,何不将计就计,干脆就请他背大家没听过的经典吧!反正,大家等着看笑话就是了。万万想不到,寂天菩萨竟然出口成论,流利地背出了《入菩萨行》。当他背到《智能品》第34颂——“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时,身体突然腾空而起,渐升渐高,终于不见身影;而诵经之声依旧朗朗不绝,直到诵完《入行》为止。

发了菩提心能灭恒河沙罪,比你天天拜多少佛都强过。然而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起来,这可不是简单的事,需要依靠诸多资粮。勉强可以说在学习、练习发心。在座的谁是菩萨,我也不知道,弄不好你们其中有密行菩萨,发了菩提心,给我们示现来了,在这里陪着我们学习。虽然我看起来坐在这上面给大家分享心得,实际上可能下面听的人是在密行,陪我们小孩玩的,这都有可能,所以这个都很难讲。因此不能轻视每一个人,是不是啊?轻视同梵行者就很危险。

《金刚手灌顶续云》中有这样一段话:“诸大菩萨,此极广大,此最甚深,难可测量,秘密之中最为秘密。陀罗尼咒,大曼陀罗,不应开示诸恶有情。”什么东西不应开示诸恶有情?菩提心!“昔未闻此,此当为何有情宣说?金刚手答云:‘曼殊师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使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师利,此是此诸菩萨行菩萨行,行密咒行,当令入此大智陀罗尼咒大曼陀罗。’”

所以说如果想修密乘也必须得有菩提心,没有他灌顶是不够条件的。“若菩提心未圆满者,此不当入。”如果菩提心没有圆满,你不能够入密乘的灌顶,菩萨也不会给你灌顶。“亦不使彼见曼陀罗”,连曼陀罗都不让你看到,别说给你灌顶了。“亦不于彼显示印咒,”也不给你显示这个秘密咒。

咒是什么意思呢,十方诸佛菩萨的秘要、心要,都是浓缩的精髓,所以我们一般看不懂。精髓我们都能看懂的话,那我们也是佛菩萨了。这是梵语,咒语翻成汉文是什么意思?救护意、救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