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正面西经51.8度、北纬43.1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传回着陆影像图。离别10多天,嫦娥五号踏上了回家之旅。如果一切顺利,嫦娥五号将把约2000克的月壤样品“打包”带回地球。这些科技成果架起了通往月球的天梯,让中国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探月之路。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即将完成,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

嫦娥五号上升器跨出的第一步——从月面点火起飞,就是一个高难度科目,这是嫦娥五号的亮点,也是任务的难点。若飞行器在地球上发射,有专门的发射塔架,点火起飞位置经过精确测算,飞行轨道也是一遍遍计算好的。而月面起飞就不一样了——没有成熟完备的发射塔架,上升器只能站在着陆器身上发射。嫦娥五号上升器从月面起飞,不确定性非常大,可视为一次从月球发射航天器的无人试验。能否成功起飞关系到后面交会对接能否顺利实现,这一环节是交会对接的起点,需要上升器精确瞄准交会对接的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

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或需要帮助,请告诉我哦!

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彭兢表示,由于月球上的指标可能只有百米量级,因此在入轨时会存在一定偏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研团队进行了技术攻关,建立了一整套环环相扣的系统,实现了嫦娥五号上升器起飞时自主定位、定姿,并护送上升器离开月球。所幸,中国航天人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飞天。

在交会对接方面,嫦娥五号上升器需要在月球轨道上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把样品交给返回器完成接下来的旅程。20世纪70年代,苏联成功实施了3次无人月球采样任务,但当时采用了探测器从月面起飞直接返回地球的方案,导致探测器需要携带大量燃料而携带样品的能力却极为有限。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熟练掌握了近地轨道交会对接技术。但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还是人类探月史上的第一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嫦娥五号上升器采用了抱爪式对接机构。通俗地讲,抱爪就像手握棍子的动作——两个方向一用力,把棍子牢牢握在手中。探测器的对接机构由3套抱爪构成,当上升器靠近时,只要对准连接面上的3根连杆,将抱爪收紧就可以实现两个航天器的紧密连接。这种全新对接机构具有重量轻、捕获可靠、结构简单、对接精度高等优点。

此次由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制的嫦娥五号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作为中远距离测量“助手”,成功引导完成了嫦娥五号的交会对接任务。

嫦娥五号是中国的一次探月任务,旨在收集月球样品并将其带回地球。在这次任务中,上升器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对接完成后,上升器将装有月壤样品的容器转移到返回器中。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完成无人样品转移。为了确保安全度过月球之旅,设计师们在应答机上安装了特殊材料制成的防尘罩。

此外,嫦娥五号返回器进入大气层的速度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如果不能“踩上一脚急刹车”,返回器会在大气层中烧蚀殆尽。因此,我国采用了半弹道跳跃方式,让返回器先高速进入大气层,随后借助大气层提供的升力“跳”起来,再以第一宇宙速度重新进入大气层返回地面。这是生死一“跳”。

值得一提的是,6年前,我国成功发射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模拟了嫦娥五号奔月、绕月、返回的全过程,并对半弹道跳跃方式进行了成功验证,使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第3个成功实施航天器从月球轨道重返地面的国家。

嫦娥五号是中国的一次探月任务,旨在采集月球样本并将其带回地球。在返回过程中,中国航天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证嫦娥五号返回器平安回家。这些措施包括:

- 巧妙设计返回器外形,使其能够实现半弹道跳跃方式返回。

- 为返回器披上“防热服”,采用蜂窝结构防热层,里面填充了新型耐烧蚀材料。

- 自主飞行过“黑障”,通过优化降落伞的结构设计、采用先进材料和制造技术,实现与伞衣连接的伞绳在承受力度不变的前提下减重20%以上;为确保安全可靠,在弹伞、脱伞等环节上都设计了备用方案,以实现“双保险”。

- 回收开伞成功率更高。通过多管齐下,确保第一时间回收返回器。

这些措施使得嫦娥五号能够在返回过程中顺利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