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年前那个雨夜,叶明在大街边捡到儿子叶村东时,他没想到这个孩子会真正撑起全家。当时,叶明患有残疾,大儿子也天生残疾。捡到小儿子后,他第一反应是老天送了个儿子给他养老。然而,叶村东进了家门后,烦恼也尾随而至。因为不符合收养政策,孩子一直上不了户口,读不了书,分不了红。直到2013年5月,时隔19年,“黑户”村东才终于办下户口,正式成为东莞市大朗镇佛子凹村的一员。

这间平房房龄五六十年,30多平方米,墙壁是泥巴堆砌的。叶村东一家4口就这样挤在里面生活了20年。村干部叶仲攀说:“这一家在我们村非常困难,一下雨房子就漏水,幸亏还有一个正常劳动力,不然都不知道这一家怎么过。”叶明有残疾,平时只能靠捡一些废弃的木料卖给有需要的工厂赚点钱。生了个儿子是天生残疾,没有任何劳动能力。所幸的是捡了一个儿子,但因为政策问题一直无法入户。

不过,从小就知道自己身份的村东跟父母不但没有隔阂,还很能干很感恩。还没有成年时,父母在外面挣钱,他就在家照顾哥哥、做家务。他还时常帮父亲在外收木材、垃圾、玻璃瓶等,帮补家用。叶仲攀说:“虽然我们集体经济很一般,每年每户也能分点红。但村东没有户口,就无法分红。”考虑到叶明家的实际情况,村委会给他们申报了“低保”,在村东成年并正式入户之后,还为他安排了治安队员的工作,每月收入有1000多元,全家人勉强能够维持生计。

20年前的某天夜里,下着大雨。叶明回家时在村子东边看到一个篮子。走近一看,里面竟然有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夫妇俩抱着孩子在灯下仔细观看,竟然是个男孩儿。一逗他就笑。叶明说:“我们都很开心,家里一下就多了一丝生气。我当时就感觉是老天爷送给我们的”。

叶明夫妇在婚后一年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却没想到这个孩子竟然天生患有智力障碍。经医生诊断,这种病叫“自闭症”。由于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大儿子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不仅存在语言障碍,智力也远低于正常孩子,甚至一度连行动都无法自我控制。叶明夫妇原本打算再生育一个孩子来缓解家庭压力,但这个计划却一直未能实现。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莞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毛纺织行业开始在大朗镇起步。同时,佛子凹村也迎来了大批外来工。叶明夫妇猜测,他们的孩子可能是外来工夫妇所生,或者因为未婚先孕、经济困难、家庭反对等原因,父母不得不将孩子遗弃。

受中国传统思想“养儿防老”的影响,叶明夫妇决定收养这个孩子,并为他取名为“村东”。当时的想法是,孩子是在村子东边被捡到的,如果将来孩子的亲生父母前来寻亲,至少可以证明他们是一家人。叶明表示,这20年来他一直在想:“如果哪一天孩子的亲生父母真的找上门了,只要DNA验证是亲生的,我一定会把孩子还给他们。”

然而,让叶明始料未及的是,过去20年真正困扰他的是孩子的户口问题。由于是私下抱养,村东一直无法成为佛子凹村的正式村民。2000年时,佛子凹村委会曾通知叶明缴纳4万元罚款即可入户。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叶明无法筹集到这笔款项,只得放弃入户。

没有户口意味着孩子无法享受村里的福利待遇,甚至无法正常上学读书。由于家境贫困,村东只完成了小学学业便辍学。在佛子凹村,像村东这样的被收养者还有6个,其中之一就是女孩叶小玲。她常常向养父叶初询问:“爸爸,为什么我的户口还不能办好?高中学业考试、高考怎么办?”叶初无奈地回答:“当时那些小孩看着挺可怜的,村民也没想那么多,碰到了便会把婴儿带回家收养。”

叶初表示,附近几个村在上世纪90年代初捡到的孩子加在一起共有50个。当时大家并未意识到这些孩子的问题,直到他们上学后才发现没有户口的困扰。于是,他们四处奔走寻求帮助,但按照国家政策,像他们这样的情况是无法入户的。东莞市政府和大朗镇政府的管理过于严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等政策法规的规定,已获得民政部门出具的《收养证》或公证部门出具的事实收养或抚养公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省公安厅《户政警务规范化汇编 (修订版)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转发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省司法厅和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转发公安部三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工作的通知》等。

根据东莞市民政局的规定,申请材料包括申请人的书面报告、收养人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等。办理地址在市公安局治安巡警支队户政科办证窗口,受理时间为周一至周五,收费标准为4元/证。

013年初,佛子凹的领养家庭再次接到村委会的好消息,通知他们去办理户口问题,并且是分文不收。这剩下的7户人,确实家庭困难,且都是抱养遗弃的孩子。当时我们将这些实际情况汇报到大朗镇政府,经过政府协调,终于在去年办下来了。”叶仲攀说,最终在去年5月以“集体户口”解决了这些孩子的户口问题。

已是村里治安员(现被公安机关收编为辅警)的叶村东刚过完20岁生日。谈到自己的成长路,他苦涩一笑。内向的他不太擅长表达。叶仲攀代表他向记者提出了一个请求:“报道时可否不要写真名,家境确实很穷,女孩子知道了都不会嫁给他。”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除村干部外,其余均为化名。)(原标题:“黑户”叶村东19年曲 折入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