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伐胜利进军的过程中,1926年秋至1927年春,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积极组织和发动上海工人,连续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它们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926年10月24日,上海工人在上海区委的领导下,举行了第一次武装起义。然而,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时机不成熟以及大部分工人尚未组织起来等原因,这次起义很快失败了。尽管如此,它仍然对革命群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配合北伐军夺取上海,1927年2月19日,上海总工会发布了总同盟罢工命令,罢工工人达到了36万人。随后,中共中央决定将总同盟罢工转变为武装起义。21日,罢工工人勇敢地袭击了反动军警,夺取了武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次起义再次被军阀残酷镇压。尽管上海工人两次发动的武装起义均未能取得最终胜利,但它们在革命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27年3月21日,当北伐军推进到上海近郊时,上海工人在陈独秀、罗亦农、赵世炎、周恩来等组成的特别委员会领导下,发动了总罢工,并迅速转为武装起义。整个行动由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负责,周恩来担任总指挥。经过30个小时的激战,共歼敌5000余人,缴获5000多支枪等大量武器弹药,占领了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地区,并成立了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这次起义的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为中国开展城市武装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