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耶夫是俄罗斯当代作家,前苏联国家奖与俄罗斯总统奖得主,莫斯科作家协会与俄罗斯电影工作者协会成员,俄罗斯电影艺术学院院士。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影响了中国一代人 。

在战争文学的两种极端中,瓦西里耶夫似乎找到了一个平衡的支点。他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颠覆了“正义的战士光荣伟大,侵略者卑劣拙劣”的浪潮,同时也颠覆了“战争罪恶暗黑论”。他让人们记住伤害,学会成熟 。

瓦西里耶夫是俄罗斯战争文学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被认为是超越了俄罗斯战争文学第一次浪潮中高大全的完美英雄、理想人物论,也超越了真实派的残酷写法,对于战争与人性,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思考。苏玲认为,这种选择的艰难,其实也正是思考的艰难。

与战壕真实派不同,瓦西里耶夫被称为“新战场真实派”,他在人性的主体上,重新思考战争。虽然描述的也是局部战争,但却联系着各个战场,甚至战争全局。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表现的却是人在战争中的成长。苏玲说:“苏联时代的文学,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意识形态关系非常紧密。在战争文学的第一次浪潮时代,小说并非最发达的文学形式,诗歌、情景剧等都比小说更加发达,这和当时那种昂扬的时代精神,人们对于英雄的需要都有关系。但是后来,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逐渐走向极端,偶像化、脸谱化、简单化的形象,忽略了对人们本身的发掘,这是时代的局限。”

苏联时代的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奉行全面学习苏联文学的方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立为当代文学的“最高准则”,中苏文学关系进入“蜜月期”。苏联作家对当代中国作家产生了深远而全面的影响,几乎涵盖了理论建设、领导方式和指导思想等各个方面,对中国50年代文学思潮的产生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这种影响并非完全正面。一些批评者认为,抗战剧中时常出现的背离历史真实、背离现实常识的现象,引起了许多人的反感。苏玲认为,今天的许多影视作品只考虑市场,而忽视了艺术本身的真实和思考。投观众之所好,只为过瘾、崇拜技术、追求感官上的娱乐,但是失去了心灵的感动。缺少文学性和艺术性,缺少对历史的敬畏,缺少对人性的思考,仅仅简单地把过去的战争场景当做娱乐品,不仅不能获得人们的认同,也是对我们自己的历史和苦难的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