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封建思想严重,男尊女卑的现象十分普遍。女性地位低下,甚至被当作商品进行交易,没有独立的地位。大都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古代社会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王公贵族家的小姐地位相对较高,而男性则会请私塾先生教书习字。由于当时女性不允许考取功名,最终她们只能找个合适的人家嫁了。

明末清初,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文学创作方面已经非常成熟,包括绝句、四书五经、宋词等,文化底蕴深厚。到了明朝,除了文学上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文化道德修养。诗词创作是有形的,可以拿出来一决高低的东西,而精神道德层面的修养则是无形的,无法用准确的条条框框来约束。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下,陈继儒提出男女必须重德,并且给出了德行的标准。其实前半句“丈夫有德便是才”是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在那个年代,国家选拔人才大部分实行科举制,尤其家境贫寒的男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希望有一天可以考取功名,在朝为官,光宗耀祖。而古时男性的地位普遍高于女性,因此对男性德行的约束也就更加迫切一些。

陈继儒真正想要表达的前半句几乎被人遗忘,流传范围广的就是后半句。当时陈继儒的发声并没有改变大环境,反而让人们记住了后半句。现在看来,这句话确实容易被误会。在古代整体男尊女卑的大环境下,女子在结婚后自由甚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相夫教子。对于女子是否有才华没有人会过多关注,后半句话一直被人们误解很多年。

“女子无才便是德”通俗来讲,就是作为女子应该有自己的德行和底线,并不是字面上看到的女子不应该有才华。古语的很多意思与现代描述不同,譬如“无”这个字,现代一般指没有的意思,在古代则是个多义字。在这句话中要描述的是“原本是有这种东西的”。完整的将这句话翻译过来应该是:“女子有能力和才华却没有高高在上、得意忘形,这是一个人好德行的体现,并不是大家误以为的女子就不应该具有才华”。关于这句话的误解不知道流传了多少年,人们一直被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所束缚。

纵观历史,我们现代社会注重教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德”放在首位,这表明我们更加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德,即使才能再高,也是无用的。然而,眉公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用来劝诫后人的一句话竟被误解了多年。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在旧时社会被误传为剥夺女性学习、束缚女性思想的理由。有太多的女性因此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只能像提线木偶一样依附他人生存。这种现象肯定不是眉公所愿意看到的。

为了纠正这一误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眉公的初衷是希望女性能够关注自己的道德修养,而不是限制她们的学习和发展。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摒弃这种陈旧的观念,让女性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能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有能力的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