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匋(921~1998年),笔名老陶,别名默庐,安徽歙县人,新安王氏医学第五代传人,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会首任会长,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他曾担任高等中医院校五版《温病学》教材副主编,主编《新安医籍丛刊》《新安医籍考》《续医述》,主校《医述》,著有《老陶读医随笔》等学术论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王乐匋是新安王氏医学的第五代传人,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会首任会长。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率先在国内开拓了新安医学研究领域,组织成立“新安医学”研究会,并被公推为会长。 他系统地研究汪机、孙一金、方有执、程钟龄、程杏轩等诸医家及其学术思想,并从专著着手,先后整理点校了《医述》《圣济总录纂要》《外科正宗》《叶选医衡》《医效秘传》等专著,并与余瀛鳌、吴锦洪、李济仁等主持编纂《新安医籍丛刊》。 他竭尽全力,加强协作,搜求阅习,选好版本,认真进行点校整理。 由王乐匋担任总校订的《医述》刊行后,受到了中医学术界的肯定。

王乐匋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学家,曾主编《续医述》和《新安医籍考》。《续医述》是一部汇集了历代医家著作的汇编,而《新安医籍考》则是一部对我国历史上一个地区的名家撰著的医籍进行考证的专著。

王乐匋是一位精通医术的医生,他既能根据经典医学理论深入了解疾病的本质,又能通过实际病例来领悟和理解经典医学的精髓。他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擅长将医论(包括方论、药论)、医话、医案等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其精微之处,评价其得失,并能够自我发挥。

王乐匋主张在诊治疾病时应从临床实际出发,不应盲目地引用经典医学的理论,而是要用实际的病例来验证和应用这些理论。例如,在治疗燥热症状时,他首先需要辨析病情到底是凉燥还是温燥,然后判断病情的正常变化还是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导致的异常变化。接着,他会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温润散寒或辛凉濡润等方法进行治疗,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吴鞠通治案中的“燥为阴邪”这一说法。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王乐匋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他善于学习历代名家高手的临床辨证规律和技能,关注方药加减化裁和变通的方法。在诊治过程中,他会全面、客观地评估患者的病情,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分析,逐步推导出正确的诊断结果。他的学识深厚不仅体现在对疾病的辨证上,还表现在他对方剂的理解和运用上。

在临床用药方面,王乐匋注重常规药物的使用和创新。他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在初诊和复诊之间根据病情的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他对药物的选择和用量都非常用心。在诊治每一个病例时,王乐匋都能从整体观念出发,确保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此外,王乐匋在老年病和妇科杂病的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对于老年病,他会从正邪两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而在妇科病方面,他擅长运用调肝法进行治疗。总之,王乐匋是一位充满智慧和才能的医生,他的医术和临床经验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王乐匋除了治病之外,还有诸多雅趣和怡情的艺事,如书法、诗词等。他的一方闲章上刻着“八小时以外”,用以调剂意趣,恢复脑力,活跃思维,避免滞碍,共以神行,使治学通达。他常以陶弘景、王安道、傅青主等前辈医家为榜样,认为他们论医学可著作等身,而论其书法又都是佼佼者,说明治学之道理原一贯。王乐匋长期积累的学识正是出自多方面,经过精思力索,相互对照,激发出一些感悟来。

王乐匋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诗词学会理事。他的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各省市展出,亦曾出展日本等国,并为日本、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际友人收藏。其书法甚富书卷气,评者谓其作品处处能入古,常常出新意,形成自家风貌。代表性撰述有《述行草书》《论清以来三百年书学》《甲骨文简介》《谈何子贞的书学》《读〈频罗庵论〉》《谈书六绝》《题傅青主书〈丹枫阁记〉》《题画墨竹》《题画芍药》《题画红梅》《重九体画菊七首》《题黄山二老下棋景》等多篇。部分被收入《中华诗词年鉴》及《中华诗词》。

书法题跋代表性作品有《黄宾虹书法之(大盂鼎)真迹题记》《韬庐隶法题跋》《岳忠武书〈吊古战场文〉朱拓精印本题跋》《何子贞书道因碑精本跋》《十琴轩印谱题记》等。诗人徐味曾赠诗给王乐匋曰:“杏林艺苑每相通,神韵由来气脉通。我爱当今王乐老,风流直逼一瓢翁。”诗人、训诂学家吴孟复教授云:“孙逸诗句‘胸次无尘腕下仙’,可以赠王公,可以评此诗。”

追忆王乐匋先生,不仅可以加深中医界对他的了解,还可以更深入地领略到他襟怀与风范以及献身中医事业的精神。这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