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子黯淡了,无人注意;天空浑浊了,无人关心;传统文化的灯次第熄灭了,并无人在意。对于传统文化的没落,我也很痛心。在文化长河的面前,我们不过一朵朵浪花,拍起、落下,正如生命的出现、死亡。

作为一个江苏人,不久前看到了有关沈绣的书籍,感慨颇多,于是我写下了这篇文章,也当作序言罢。

标题:一枝独"绣"

正文:

我初看《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从发丝到脚踝,没有一处不是生动而饱满的。他神采飞扬,似乎活生生地走进了画里。

不,这不是画,而是出于沈寿之手的绣品。再看这幅绣作时,即便将它放到百余年后的今天,它依然占有一席之地,而在过去的中国里更是一枝独秀!

我缓缓合上眼皮,想象着百余年前的中国,时局动荡,战火频频。唯见烛灯下,一个面容清秀的女子伏案危坐,一丝不苟地依附画稿耐心勾勒。十八套针法,七百四十五种颜色在她手中运用自如。不久,这幅巨制轰动海内外。《意大利皇后像》被誉为"绝绣"、"观各馆之精品无有其右耳"。诚然,这幅绣品是如此精细,丝毫不露针迹,给我以极大的震撼。

除却其精致、肖神,沈雪君的选材也让我耳目一新。传统的绣品无非是龙凤、锦鲤、百花、香草。而沈雪君在清末这个西方文化渗入的年代,以写实肖像、西洋画为底稿,将明亮、色彩的知识融入刺绣中,将刺绣艺术引领到超越时代的高度。我不禁感慨万分,沈雪君竟有如此敏锐的洞察力,洞见了在时代的更迭中,传统文化有可能走向衰落。于是,她赴日考察,回国后以"仿真绣"赋予传统刺绣新的生命。

我光是欣赏雪君的新技法了,却忽略了她在百余年前是传统女红艺术现代化的先行者。"女红末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样的旧观念充斥着旧中国的各个角落。而沈雪君创办了女工艺术的近代化教育,探索了传统技艺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存在的价值和方式。自此,"女红"便成为了女性可以从事的工作,也成为了一种谋生手段。这正如沈雪君所说的"以绣自立于世"、"以绣自强"。

于是我恍然大悟,传统的创新不仅在于雪君说的"以新意运旧法"这样的技术创新,更在于观念的革新。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漫步在繁华的街道上,却发现十字绣已经变得越来越稀少。人们追求简单、怕麻烦、看重功利,这使得人们的心灵变得粗糙,手艺逐渐荒废,传统文化也渐渐淡去。正如林智成所说:“良师已有,美徒难寻。”

尽管沈寿已经离世,但她的作品仍然传承着新的理念,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而沈寿的现代观念更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悠久的文化河流。

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沈寿和她的沈绣将永远独领风骚。

燕子的感慨:

文化的衰落让我感到无比痛心。“不忘昨天的来处,才能看清明天的方向。”我们应该生活在文化中,而不是纯粹地在网络里虚度光阴,直到生命耗尽却不自知。

能否用文学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得以“永生”?我在用手指轻轻敲击这个键盘,寻找答案,而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你们这些正在浏览的人来回答。

告诉我,好吗?

时代在进步,历史需要被铭记,文化需要被传承。中华文化,弘扬百世!

一句话概括:

这是一个关于何水湄,她用一生坚守沈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