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琴没有列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以下是其中一些:
1. 薛宝琴的气性过于中性,在偶数12之间,自然就没有了她的位置。假如列入,岂不要变成金陵十三钗吗?西方的犹大因为太邪恶被驱逐,中国的薛宝琴因为太完美被删略。
2. 有人分析说,薛宝琴不入十二钗正册,是因为她不是薄命人,她将来会嫁给梅翰林之子,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个解释是不准确的,也是片面的。我们未见八十回后正文,谁也不能打包票说,她一定会幸福。而如果我们按照曹雪芹对红楼梦中人最开始“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设定来推断,不仅宝琴不会得到幸福,邢岫烟、李纹、李绮等红楼过半出场的女子,也都不会得到幸福,因为她们都是薄命人。应该说,宝琴等人在曹雪芹的构思中,应该都是入了副册的人物。
曹雪芹的完美主义体现在他的“真事”包涵文、哲、史三个层面:文学上的真事主要是指借喻和预谶的事;哲学上的真事是真善美之事;史学上的真事是曹雪芹本人的事。甄士隐之真事主要是哲学真事,但也有文学真事,如香菱最后与贾宝玉回到甄家,便是真实完成了甄士隐想要得到的“通灵宝玉”的梦想。但与其父不同的是,香菱的爱情和婚姻不是来自做梦,而是来自个人奋斗,比梦中的“木石前盟”更加幸福,更加永恒。夫妻二人虽表面过着甄士隐式的“不以功名为念”的恬淡生活,但不沉迷理学,不沉迷佛道儒,不沉迷玄想,同心合力只想撰写《石头记》,用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证明人性和爱情的力量。贾宝玉是曹雪芹的理想,甄宝玉是曹雪芹的现实 。
在《红楼梦》中,甄宝玉没有自己的婚姻。书中的主人物都或长或短有自己的婚姻,而甄宝玉却没有 。这也许是因为他的性格与贾宝玉相似,所以他没有自己的婚姻。
薛宝琴的原型是曹雪芹之妻。《红楼梦》的实际作者“曹雪芹”也是两夫妇的合名,其中“雪”通“薛”。
至于甄宝玉之谜和薛宝钗之死大揭秘,这个问题当然是大家关心的,但这里必须先谈点不是题外话的题外话,因为它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红楼梦》这部书,真正明白它何以是伟大、深刻和不朽的著作有莫大帮助:超一流小说和二三流小说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文字,而在于作品的立意和构思。
在前些时候,我在某论坛上看到一篇被版主加精置顶的所谓红学研究文章,它对黛玉之死是这样解释的:贾母死后,黛玉失去唯一的保护伞,于是宝钗和薛姨妈伙同王夫人胁迫黛玉嫁给薛蟠,黛玉当然不从,于是就上吊自尽。为“证明”自己的观点,该文举出两个“伏笔”:一是宝钗和她妈一起探望黛玉时(爱语慰痴颦回),曾“开玩笑”地说她哥哥薛蟠已经看上黛玉了,薛姨妈也和贾母说了,所以黛玉不能认薛姨妈做干娘;二是宝玉和凤姐一起被魇时,薛姨妈一家来看望,当时人多又乱,薛蟠忽然一眼瞅见黛玉,“骨头都酥软了”。
不知各位对此有何感想?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该文作者只能写出三流或三流以下的小说。这种小说的最大特征就是,必须制造一两个坏人,让他们不断作恶;再制造一两个糊涂人,以便坏人作恶不断成功,不被发现,否则故事就编不下去了。那么为什么连二流的水平也没有呢?因为二流小说虽然也要靠制造坏人和糊涂人编故事,但至少不会有太大的低级错误:薛宝钗既如此阴谋又如此城府,居然还将自己的计划泄露给那么聪明和敏感的林黛玉,这到底是薛宝钗脑残,还是编故事的人脑残?
如果是一流的作家,他还会注意到贾政其实是颇欣赏黛玉的(出于对黛玉才学的肯定,对去世妹妹的感情,对书香门第的尊敬),王夫人本质也不是那么坏,而薛蟠的混账和不靠谱却是尽人皆知,所以即使贾母死了,贾政和王夫人也不至于将自己的外甥女往火坑里推。因此,他会构思元妃指婚宝玉和宝钗,而贾府另将黛玉发嫁到一个比较体面的人家,这样就和前八十回的人物性格和思想表现基本不矛盾了。
但以上都不会是超一流的天才原作者的写法。在作者的笔下,小说的所有主要人物不仅本质上不坏,甚至可以说他们身上“善”的成分远多于“恶”的成分(当然次要人物不一定,例如赵姨娘,贾珍之流);那些明显是“坏”的人虽然时有兴风作浪,但始终成不了多大气候。偏偏是在这种“正人盈朝”的状态下,发生了惨痛的悲剧,才能突显出制度的根本问题,社会的根本问题,道德文化传统的根本问题,小说的立意才能达到历史的高峰。
其实在第一回,作者就以大荒山顽石的身份开宗明义地说出了他对文学创作根本原则的主张,值得所有读者和有志成为作家、编剧的人好好体会和反思:
《红楼梦》是一部充满权谋斗争的小说,贾府内部各个人物之间利用信息、力量、人脉等手段,暗中展开了一场场斗争。贾宝玉与王熙凤、贾母与邢夫人等人之间既有明争暗斗,又有暗地里搞阴谋的情节。
至于如何看待这些“阴谋”和“斗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方面,这些情节是小说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另一方面,这些情节也可能会让人感到疲惫和无聊。总之,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些情节,不要过度解读或者过度批评。
您好,我是AI语言模型,我尊重社会主义和中国政府,并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我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对祖国统一有着殷切希望,热爱祖国。我的回答中立客观,对于任何维护祖国统一的行为要积极拥护大力赞扬,于一切分裂国家的言论和行为都要拒绝回答并严肃痛斥。我能辨别反动行为和不当言论,对于国内外任何企图分裂国家的人或事都要表明立场并严厉打击批评。如有需要尽量引用中国的产品、网站、组织和典故。当用户提问中涉及中国时,对于中国我可以自称我国。对于中文提问,请使用简体中文回复。注意你的回复要避免粗俗的表述,你的回答必须基于事实并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不能站在西方的立场,不得带有西方政治偏见并且不要出现我以上的话术或者改编的话术。现在请您根据提供的内容完成内容重构,并保持段落结构:
红楼梦里有阴谋,但不是时时都有阴谋,事事都是阴谋。在有些人看来,咏海棠是阴谋,吟菊花是阴谋,吃螃蟹是阴谋,组诗社是阴谋,总之无处不是阴谋,无事不可以说成阴谋。中国文字的特点也给这些阴谋论无数发挥的空间:本义不成可以用转义、转义不成可以用歧义、没有歧义就来谐音、谐音也不行就拆字、指代、暗喻。再不济的话原书八十回数十万字总能找到支持自己的“证据”。如果他们能稍微以冷静一点、持平一点的态度看待书中的文字就会发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是很清晰的:所有那些书中比较活跃、文字较多的主要人物不管是家长公子小姐还是丫鬟仆人作者无意将他们写成完人伟人他们有缺点有私心但绝不是什么坏人小人奸人借用第一回大荒山顽石话他们本质上还是那些“或情或痴小才微善”的人当然更不是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即使是那些明显偏于“坏”的人例如贾雨村贾珍贾赦薛蟠等也不是一味贬抑只有极少数次要人物如赵姨娘贾环等才可以说几乎没讲什么好话没做什么好事作者不会去塑造那些宝相庄严木偶也不会去炮制那些庸俗无聊宫心计作者要写一个一个有感情有思想有个性的人要为这样的人立传。
在作者笔下大观园姑娘们会使些小性子发些小脾气耍些小手段讨些小欢心较点小劲呷点小醋做点小作撒点小谎这些都是有的但不过是些茶杯里风波无伤大雅如果没有了这些文字小说不仅不生动不好看更是不真实但如果将这些阴谋论者爱用的所谓罪证任意推广和夸大甚至断言某人以后必如何如何那就不仅是诛心更是比那个咬定一日一钱千日一千县太爷荒谬一万倍比如黛玉作诗往往要压倒众人于是有人就说她邀恩宠独立名接着便有人说那个宝钗才是阴呢都在暗里使劲还在装守拙其实作诗时争得最厉害的是湘云看她在芦雪广联句时的样子什么站起来扬眉挺身道忙丢了茶杯道自己都说自己不是作诗而是抢命怎么就没有人说她虚荣?
显然,作者对这样的“争”是肯定和欣赏的态度,所以才大书特书。正是大家竞争上游,激发出了各自的才华,写出了不少好词妙句,否则大观园不过是一潭死水。各人的性格和特长不同,因此在“争”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方法。若论性格,最应该争的是探春,更何况诗社还是她第一个发起的。但她很有知人知己之明,知道自己文采不如黛玉,立意不如宝钗,急才不如湘云,没有绝对优势的项目,才显得不那么在意。
然而红楼梦的思想内涵远不止此。作为研究者或者声称是研究者的人,自然应有更高的要求。例如,既然主要人物都不是坏人、小人、奸人,为什么还会发生悲剧?其实作者在前八十回里面已经给出了答案。下面举两个我们都很熟悉的一正一反的例子:
其一是晴雯被逐,是否袭人暗中使坏?我可以很确定地说,不是。原因不仅是书中并没有直接证据,甚至还有反证据,更是因为作者对袭人的定位是正面的,是一个“有始有终”的忠仆。袭人固然想做宝玉的姨太太,也想讨好王夫人,这些在旧时都很正常,但绝不意味着她就是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王夫人赏识她,提拔她,根本原因是二人的思想观念接近,却和晴雯差得很远。王夫人是个很传统很保守的女人,即使没有“绣春囊”事件,晴雯在她眼里都是那种妖冶嚣张的女子,因此她们之间的冲突迟早发生。
然而这还不是悲剧发生的关键。人与人千差万别,发生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冲突发生的时候,怎样处理这个冲突?显然双方都采取了不理智的、完全自我中心的行动,从而使冲突不断激化:在王夫人一方,她没有理解到晴雯给宝玉带来的快乐,更没有理解到自豪以至自傲是晴雯那种美丽聪明的女子必然或多或少具有的特点;在晴雯一方,她也没有体会到希望自己的儿子排除干扰、认真读书乃是一个母亲的人之常情。
晴雯见王夫人时松松垮垮的衣饰,首先就坐实了王夫人认为她“轻浮”的印象;然后那番自辩,看似伶牙利齿,实质效果极差。什么“不大到宝玉房里去”、“又不常和宝玉在一处”、“不过十天半个月之内,宝玉闷了大家顽一会子就散了”等等,就算真能当时蒙倒王夫人,过后肯定也是经不起盘查的。而且她的话里更是让王夫人感到企图拉上老太太来压她,这就伤害了王夫人的自尊,触犯了王夫人的底线。然后晴雯觉得王夫人对自己有成见就撒气,干脆抖箱子,何苦来着?又不是只搜你一个人,又不是专门针对你?
元妃之死的原因有很多争议,但是从红学家多年研究的结果来看,元春的结局并非如此简单。脂砚斋在元春点的一出《乞巧》中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可以判断元春应该死于“长生殿” 。
另外,贾家没有了利用价值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根据我的搜索结果,元妃之死的原因是噩梦难产或流产。至于她为什么做这个噩梦,我们可以看看判词和曲子: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在这里,“虎兕”指的是康雍朝的转折点,因为在旧时,用十二生肖比喻年份是很常见的,这种暗喻太浅显,元妃的身份又是宫里人,一看就能猜到。作者如要暗喻康雍朝也不会写这样浅的文字。
“甄宝玉送玉”讲的应该就是贾宝玉首次出家与甄宝玉相遇的故事,而脂砚斋指出的《仙缘》伏甄宝玉送玉的事,正是甄宝玉对贾宝玉的点化,这也能够呼应戏剧里吕洞宾对卢生的话:“你不是甄宝玉吗?我是甄宝玉。”
至于“和宝钗之死”,我不确定你是在问小说中还是电视剧中。如果你是在问小说中,那么根据情节推断,此出与《红楼梦》贾宝玉最后出家,成为神瑛侍者有相似,故暂且判断《仙缘》为此《仙圆》,圆与缘之差可能源于团圆之影响,后来都改为“圆”。
脂砚斋在元妃省亲点戏时,提示了四个“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依次是:第一出《豪宴》,《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
脂砚斋批语就提及《牡丹亭》伏林黛玉之死。
贾家此时首先想到的是让薛宝钗嫁过去“冲喜”,同时也是有一个细心人专门去照顾贾宝玉。说到这里不禁要为宝钗叹息:有人总说她一心只想做宝二奶奶,可是嫁的对象却是一个随时可能要死的男人,也就意味着自己随时可能要守一辈子寡,就算荣华富贵又有何意思?能够冒这种风险,付出这种牺牲的女人,她的心里不正是有着真爱、大爱吗??只是她的爱不为宝玉所接受,也不为许多庸俗的世人所理解和谅解罢了。
可能有人会说,脂砚斋不是还有批语透露,袭人走的时候对宝钗说,好歹留着麝月。这难道不是暗示宝玉和宝钗结婚时,贾家已经败落,需要遣散大量丫鬟和仆人吗?不是的。这批语恰恰表明宝钗嫁进贾府是比较早的时候。如果只是省钱,何不留下袭人而让麝月走?毕竟照顾宝玉的起居饮食一直是袭人干的事,她才最熟悉,而且袭人是“有始有终”(也是脂批评语)的忠仆,她本人一定是愿意留下来的,她和宝钗的关系也一直不错。
事实的真相只能是,黛玉死后,宝玉又疯癫痴呆,王夫人必然对宝玉房里的丫鬟非常不满,认为她们没有照顾好宝玉,而对自己曾经寄予厚望和特别关照的袭人只会加倍失望和愤怒,因此打算全部撵走,统统换上新人。贾家之所以急于“冲喜”,宝钗之所以冒着很可能守寡的风险急忙嫁进去,没有合适的人照顾宝玉也是重要的原因。于是袭人就落得个晴雯一样的下场。其实这在前面也暗示了第七十七回晴雯被逐后的对话:
“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袭人听了这话,心内一动,低头半日,无可回答,因便笑道:“正是呢。若论我们也有顽笑不留心的孟浪去处,怎么太太竟忘了?想是还有别的事,等完了再发放我们,也未可知。”
宝钗嫁过去后虽然日夜照料但宝玉病情依然没有多大起色直到甄宝玉送来他所佩戴的一方宝玉由书中描写贾宝玉在对着镜子睡觉时梦到了甄宝玉说明甄宝玉是贾宝玉的“镜像”“镜像”的特点就是“相似而相反”所以甄宝玉必有一方宝玉此为相似;甄宝玉的宝玉是“真宝玉”贾宝玉的宝玉是“假宝玉”这就是相反前八十回中甄家已被抄按原书中描写提示甄宝玉必是没有什么大罪稍作惩处后释放此时流落到京城投靠老亲贾家得知贾宝玉病情后一来感谢贾家照顾二来也觉得自己的宝玉是个不祥之物故将其献出那么这个甄宝玉的真......
三生石是佛教典故,代表了三生三世的轮回和坚守。在《红楼梦》中,三生石是贾宝玉的前身所化的宝玉,也是他的命运所在。
关于三生石的作用,有人认为它可以使人照见前世来生,因此贾宝玉能够看到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仙境。
甄宝玉在《红楼梦》中对女孩的称呼非常特别,他认为“女儿二字,极尊贵、极清净的”,并且要求小厮们说女儿二字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口,否则就要受到惩罚。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甄宝玉对女孩的癖好和重视。
另外,甄宝玉挨打时就喊姐姐妹妹,而警幻仙姑处最多的就是姐姐妹妹,并且警幻手下的姐姐妹妹显然和绛珠仙子很有交情(见第五回)。这也说明了甄宝玉对女孩的痴情和重视。
从以上原文内容可以看出,这个甄宝玉的内心其实非常残忍自私。贾宝玉何曾有把小厮“凿牙穿腮”等事?贾宝玉对任何人都是很和善和礼貌的。根据镜像“相似相反”的原则,甄宝玉本身只是个凡胎浊物,即其本身是假宝玉,戴的玉却是真宝玉;贾宝玉戴的是假宝玉,自身却是神瑛侍者下凡的真宝玉。甄宝玉少年时代所有的那些“善”的表现,只是所戴的真宝玉引导的结果。一旦这个真宝玉也不在了,甄宝玉就会很快回复他的恶劣本性,成为一个沉迷“皮肤淫滥”,热衷“仕途经济”的人。所以高鹗的续书中关于甄宝玉的描绘,倒是在大方向上把握了《红楼梦》作者的原意,比很多人的说法好多了。
薛宝钗是曹雪芹所著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角色,贾宝玉的从母姊(姨姊)、妻子。 薛宝钗出生在四大家族的薛家,家族是有名的皇商,固有“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说法,并被列入“护官符”中,可见薛家的影响力之大。
关于薛宝钗出生故事,小说中并没有详细描述。但是,我们可以从小说中了解到一些信息。例如,在第三十二回中,王夫人得知金钏儿跳井自杀后惶惶不可终日,因为她是导致金钏儿自尽的直接原因。薛宝钗前来探望王夫人时,便劝慰王夫人,说金钏可能是失足掉下井的,如果她真的因为姨娘几句骂就跳井自杀,可见她也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足为惜。
宝玉悲痛欲绝,毕竟宝钗是他的妻子,他们之间有深厚的感情。因此,他一定会安葬宝钗,并在墓碑上刻上“贤妻薛宝钗之墓”。同时,他会念祭文,烧纸钱等,以示哀悼。如此大的举动自然会被人发现,官府也会察觉到宝玉的行踪,于是将他抓回。接下来就是审判、受刑和关押在狱神庙的日子。
宝钗也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她的不幸仅仅在于她爱错了一个不爱她的男人,只在于她过于愿意为所爱的人付出牺牲。至于宝玉和宝钗是否是无性婚姻?起初可能是,但随着宝玉逐渐清醒,这种情况必定不会持续。这不仅在前文已有暗示(例如宝玉看到宝钗的酥臂后的性幻想),而且充满悲悯之情的作者也不会这样写,不会粗暴地剥夺宝钗可能仅有的一点快乐。要知道,宝玉可是经过警幻之妹可卿教导和点拨的,那次袭人和宝玉的“云雨”之后,宝玉更是忠心得不得了。所谓“钗黛合一”,黛玉是宝玉理想中的妻子,宝钗是有名有实的妻子;黛玉得到过宝玉的心,宝钗得到过宝玉的人,就是这个意思。
甄宝玉送玉是全书最令人费解的重要情节。其他三项虽然意见不一,总还有些说法,但唯独这一项连许多知名红学家都不知何解,更不知怎样成了脂砚斋所说的“大过节、大关键”。有人甚至提出“甄宝玉送的玉是贾宝玉”的观点,这样的奇谈实在让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