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被誉为古今诗坛仙人的人物,他的诗篇总能让人陶醉其中,心生向往。读起来如冯虚御风,不知所止,又似漫天飘雪飞舞,浪漫至极。
他的诗中充满了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读起来荡气回肠;又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黄河落九天”,以超乎寻常的想象,赞叹庐山瀑布之壮美;再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三千丈白发来形容愁苦之深,夸张至极。然而,在李白的这首诗里,既没有瑰丽夸张的想象,也没有华美精巧的辞藻;它只是用最平常不过的言语,诉说最朴素的情感。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字,却意味深长,韵味无限,令亿万读者读起来回味无穷。这首小诗就是家喻户晓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床前、明月、光,这首诗的首句道出了时间与地点,每个字都是常见字眼,初读时只觉普普通通,并无出彩之处。次句以霜色比喻月色,也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比喻方式,如初唐诗人张若虚便用“空里流霜不觉飞”(出自《春江花月夜》)形容月光的清冷明澈。然而一个“疑”字,却显得格外生动,似在表明诗人睡梦中醒来时,神情恍惚,误以为将这清冷的月光是落在地上的霜花。
月明星稀的秋夜,诗人独自伫立在床前。当抬眼望着头上的明月,诗人陷入了沉思。明月,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自古便寄托了诗人们的深思,如恋人间的相思之情,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如对生命的哲思,如“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秋之明月,清冷而明亮,对于漂泊在异乡的游子来说,最容易触发羁旅之思。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经二十六岁了,离开家门数年,暂住在扬州旅舍。告别了白日里的喧嚣,夜里的扬州城显得格外的寂静。凝望着空中的那轮孤月,诗人不由得想起故乡的山水与亲人。从幼时的天真懵懂,到后来的仕途失意,再到后来的自我和解,月亮几乎伴随了李白的一生。
李白出自商贾之家,虽然地位不高,但经济到底不差的,故而可以写出“小儿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用充满稚气的视角来仰望空中之月。为了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梦想,李白出门远游。对于热爱自由的人来说,云游四海,一路高歌,心中自然是惬意的。然而独在异乡身为异乡人,在外面漂泊久了,踏过的山川河流渐渐多了起来,可依然会在不经意间想起故乡的那山那水那些人。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当时李白26岁。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此诗描写了旅居在外的抒情主人公秋日夜晚在屋内抬头望月而思念家乡的感受。前两句写主人公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主人公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