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是中国文学出版的重要机构之一。成立以来,作家出版社已经走过了70年,始终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同进步共发展,用一部部经典文学作品铺就成长发展之路,记录着文学事业的辉煌历程。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也就是新时期文学的早期,面对国内读者对文学作品需求十分旺盛的局面,作家社重整旗鼓,狠抓长篇小说的出版,策划推出“当代小说文库”,出版了张洁、张贤亮、贾平凹等一批优秀当代作家的新作品;专为青年作家策划推出的“文学新星丛书”,出版了阿城、莫言、刘索拉、池莉、刘震云等优秀青年作家的作品。 这两套丛书的作家,大部分还活跃在当今文坛,是中国当代文学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重量级作家。 为开阔中国读者的眼界,作家社还策划出版了“作家参考丛书”。该丛书以翻译外国作品为主,包括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叔本华的《生存空虚说》、尼采的《悲剧的诞生》、米兰·昆德拉的系列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
作家出版社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学出版社。自1953年建社以来,广泛团结作家,致力于荟萃当代文学佳作,扶植文坛新人,促进海内外文学交流,出版了大量的优秀图书。作家出版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使用过很多副牌和分社,它们出版的图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精神生活。
在庆祝作家出版社成立70周年的系列活动筹备过程中,该社以“简洁、温馨、有效果”为宗旨,邀请文学名家、作者与读者近距离交流和互动。未来,这些活动将成为长期的、机制性的活动,发挥作家社作为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间桥梁的重要作用,加强与作者和读者的密切联络。图书出版方面,作家社精选了一批曾在作家社出版的首版书,打造了一套经典文库。此外,作家社的社庆之歌由社内员工演唱,展现了作家社昂扬的精神风貌;还邀请了多年来合作的作家作者录制视频,其中既有文学名家、大家,也有初出茅庐的新人作家,一起见证和祝福作家社的成长。
鲍坚透露,近期社里正在筹备一场高规格的座谈会,届时会邀请文学界、出版界同仁和媒体朋友,共庆作家社周年庆。他认为,新技术持续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把互联网技术比作一匹野马,它的出现打破了出版业“创作”“传播”“阅读”各环节的传统依存态势,行业力量重新洗牌。因此,如何处理好出版与互联网科技发展的关系十分重要。他表示,出版单位不要期望能够走在互联网的前面,但是应当在看到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后,尽快、主动地摸索和适应它的发展规律,主动缩短与互联网发展的距离。出版社要守住自己的阵地,善于打造好的图书产品,同时用好互联网资源。
据鲍坚透露,作家社已经开始布局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计划从五方面着手落实。第一,好的作家、作品是每一家出版机构应该重点关注和追求的。作家社要与时代同步,既要保持住优势,守护好看家本领,也要适当扩大产品线,从出版文学类好书拓展到出版有文化元素、文化底蕴的“泛文学”图书,全面提升新时期作家社的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第二,近些年涌现出许多优秀的青年作家,作家社有意愿进一步挖掘和深耕有潜力的新兴作家。
第三,作家社将借助现有的儿童文学编辑部力量,加强对儿童文学、儿童教育、青少年兴趣爱好等类图书的关注,培养有潜力的儿童文学作家。通过出版更多贴近儿童内心世界、受儿童喜爱的好书,特别是能够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好书,进一步提升儿童文学的整体水平。
第四,在下一步工作中,作家社将对发行渠道和营销策略进行优化。根据不同类型的图书产品特点,适配相应的营销发行资源,以提高图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五,电子书和有声书开发将成为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同时,影视版权转让等工作也将有序推进,以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
谈及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的关系时,鲍坚认为二者之间并无壁垒,但存在一定的“代沟”。虽然传统文学和网文读者有一定的交集和重合,但在作者创作理念、作品题材、传播途径、展示形式、思想性和艺术性等方面有很大差别。在中国,传统文学自出现起就具备服务社会、思想启迪的作用,如历史上的“诗经”就蕴含着深远的为政和治国理念。而网络文学诞生于互联网社会,对于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充实读者的内心和精神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何弥合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的“代沟”?鲍坚提出,网络文学可以借鉴传统文学在思想深度和文学性方面的优点,这并不会影响网文本身的通俗性特征。传统文学也应吸取网络文学的创作理念,更多地考虑读者的感受。
站在70年的新起点上,作家社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鲍坚表示,作家社需要全面加强在文学理念、文学品牌、作家联络、宣传营销、发行渠道等方面的体系化建设,在强项上更强,弱项上实现“弯道超车”。对此,全社同仁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认知和系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