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剧评可能包含剧透,建议在阅读后观看。
这半年来,我一直向朋友们推荐这部韩剧,尽管我自己都无法完整地再次观看。这是我看过的最精彩的一部宫斗剧。在后宫娘娘们争权夺利、大臣们拉帮结派的场景中,犹如泥田斗狗,你方唱罢我登场,生者的喜剧,死者的惨烈。前十几集可以忽略不看,只需记住以下几点:
1. 郑兰贞出身不好,母亲是小妾。朝鲜的等级制度非常残酷,孩子的出身取决于母亲的地位。她经常受到歧视和虐待。
2. 她在妓院认识了一个士大夫(具体请参考朝鲜两班贵族制),他正是文定皇妃的二哥。
3. 章敬皇妃(朝鲜的命妇等级请自行查询)生下皇子不到七天就去世了,敬嫔朴氏、熙嫔洪氏等一干人等争夺皇妃的位置,她们都有儿子,身后都有庞大的朝廷势力。
从文定皇后在河边洗衣服开始观看本剧会更好,或者可以往前翻到章敬皇妃之死和朝廷局势。政治可以把一个善良的人变得阴沉,等级制度下,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不可能通过正义途径登上高位,只能将所有智慧和才华投入到手段和阴谋中谋取身份。李氏朝鲜的中宗时期绝对是历史上最精彩的时代,这个时代有正义刚烈的赵光祖,有文辞锦绣的南衮,智谋过人的金安老......人物众多,写评论实在是件麻烦事。
“我要你们向嫡长子发誓,一辈子效忠他。”每次看到这个圆胖的小家伙出现时,我的心都会抽搐一下。他出生七天就没了母亲,除了生父,所有人都在算计他。可惜他的父亲是个软弱的君王,自己的权位时刻受到威胁,又怎能保护得了儿子?只得对他一遍又一遍地耳提面命:“太子,你不可以这么软弱。”、“太子,你一定要坚强起来。”不停地把他托付给太子太傅、金安老、尹任等各怀鬼胎的大臣们、还有皇妃,喊着他们发誓:“我们一定会守护嫡皇子。”
文定皇妃刚进交泰殿就开始整顿后宫纪律,之后便抱着嫡皇子,召集后宫的所有嫔妃和皇子,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发誓:“我们一辈子效忠嫡皇子。”玩政治的人说话不能当真,这个世上要有上帝早就把他们全劈死了。敢拿神明起誓的人都是阴狠之辈,相比之下,港片里的小弟都弱爆了,只敢对灯火发誓。文定皇妃在一片混乱之中被请进了宫,处在正宫之位不得不被卷入各种是非之中。尽管一开始她是个很正直的人。
从她宣布不要生孩子的那一刻开始,她就已经不再简单。
金安老和尹任应该考察一下她的性格,我要是知道她11岁的时候能冷静地面对母亲的葬礼,17岁的时候在河边泰然自若地洗衣服,并且管教哥哥,照顾病重的父亲,我绝对不会选择她做中宫。这明显是个控制不了的人物啊。
快被废掉的时候怎么说的:“我本来就是个家道中落的出身,进宫之前在寒冷的冬天,我还要在河边洗一家老小的衣服,我有什么好怕的?大不了变成废妃继续到河边洗衣服。”
她就算是嫁到普通的人家,也会是个威势的女人,就算夫家厉害,也不是个任人宰割的角色。
金安老这么精明的人,为什么在她进宫之前没有看清这一点,不过他是最早看出来皇妃不简单。
如果政治清明,君主刚强,她也不至于变成一个残暴的摄政女皇。
她一开始是瞧不起郑兰贞的,对金氏说:“她不过是我们家的一只狗,事成了杀掉或者烹掉,随你,只是现在这条狗有用,你不要动她。”
她可以做吕后,做武则天,可她最后居然成了个大权在握,天天拜佛的太皇太妃。
这一切都是拜郑兰贞所赐?可是朝鲜那群顽固的士林不认女的呀,“就算我重振朝纲,他们还是会背弃我。”
她二哥没发迹的时候就是个浪荡子,靠着妹妹上位,既没眼光有没胸襟,又能有什么建树,还不是天天耍横,贪婪而愚蠢。
封建时代人们对大臣的评价是很宽容的,包括古代中国和李氏朝鲜,只要你干出点事,好色也好,贪婪也好,不能被评价为贤臣,至少也是能臣,而不是佞臣。
可是尹元衡是最后一类,靠老婆靠妹妹,也是个身不由己的人。
郑兰贞本来就不是什么善类,一开始就钟情权谋。她本人就是一个极度悲苦的贱民。靠身体和智慧谋得出路。怎么可能会考虑他人的死活?
爬到高位的人越是出身不好的人越心狠手辣越不会顾忌他人死活刀光剑影如履薄冰最后你他妈跟我谈怜悯文定皇妃说:“二哥你不要这么幼稚这个时候还在皇上面前展示你的高风亮节”文定皇妃顾忌士林一开始不想赶尽杀绝可是她毒死了仁宗流言鼎沸只能用更多的血去封口杀了第一个人就得杀第二个人杀了一批人就得杀第二批人郑兰贞说的很对“太皇太妃娘娘您必须把他们赐死否则江山不稳到这份儿上了她有选择身边没有狄仁杰也没有窦婴如果他二哥要是稍微贤能一点她也不至于被后人骂得这样惨西汉窦太后弄权被称作“伟大的女政治家”还不是因为窦婴外戚借势而登高位却稍微贤德了一点点
你好,我不太明白你的问题。你是在问李氏朝鲜的历史资料吗?如果是的话,我可以告诉你一些信息。
李氏朝鲜(1392年—1910年),又名朝鲜王朝、李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封建王朝。它统治了约五个世纪,其首都最初在高丽王朝的故都开京,1394年定都于汉阳(今首尔),翌年改称汉城。
赵光祖的学识渊博,对君王之道颇有造诣,但在处理君王之势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他所理解的为臣之道,就是尽忠上谏君主,关爱百姓,却未曾琢磨如何在官场上摆正一个臣子的姿态。政治,说白了,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博弈的过程,或者是如何更好地管理一群人之间的关系。赵光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谙世故,看不清世事的复杂。他认为好就是极好,坏就是十恶不赦,所以当他被任命为重臣时,可能会让一个不懂事、不讨喜的人在自己身边压迫,这样的明君也未必能够承受。
书生意气指点江山,输了江山赢了节气,这对于书生来说是好事,但对于天下而言,却未必是好事。以别人的血成就自己的名节和功业,与拿别人的血成就自己的名节和功业相比,差别并不大。然而,书生和世人往往更容易被前者的表象所蒙蔽,误以为自己完成了或见证了一场舍身取义的伟大壮举,实际上却只是一地鸡毛。
卫青的姿态一直保持得非常低调,霍去病因为杀了李敢而被流放,幸好死的早,否则还不知道会闹出多大的风波。如果是一位聪明的君王,会如何运用赵光祖呢?或许会找个借口将他派到外地任职,锻炼几年后再把他安排到汉阳,担任一个小官,好好学习如何在政治漩涡中屹立不倒,最后才给予他实现抱负的机会,而不是一开始就给他如此高的地位。
假设赵光祖经过这样的历练之后,他能成为于谦、狄仁杰吗?或者张廷玉?还是苏轼、贾岛?陶渊明、李白?海瑞?亦或者是金安老?这几种可能性都存在。于谦、狄仁杰的事迹暂且不说,他们所做的事正符合赵光祖的理想。张廷玉虽然也不多谈,但在盛世之中,内阁大臣的能力肯定不差,品行也过得去。然而,为什么提起他们总感觉有些淡然呢?历史就是这样,一本50页的书可以潦草地写完一个时代,许多名震一时的能臣,在书中却只是淡淡的一笔。历史对人的要求太高了。
苏轼曾多次被流放,原因在于他不擅长政治运作,却又是个正直之士。他没有像赵光祖那样凄惨地死去,是因为他并非士林领袖,地位不高。北宋朝堂上的斗争再怎么激烈,也不会把出头鸟当成苏轼。赵光祖的地位始终不高,最终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大起大落。他时而写下诗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也无风雨也无晴。”以此结束了他的文学生涯;或者如贾岛一般,有抱负地出仕做官,但由于政治黑暗让他感到不适,最终辞官回家。然而在家久了又开始心痒痒,觉得父母生他、百姓养他,他应该胸怀天下,再次出仕做官。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度过一生。
有人或许会想成为陶渊明,放弃官场,回归田园生活。他有才华,却不愿意在官场上屈就,宁愿隐居。或者成为李白,拿一千金回老家喝花酒,过上悠闲自在的生活。
然而,还有更糟糕的选择。比如海瑞,他在官场上严苛地要求自己,但最终因为得罪了地方上的大户而被整死。又如金安老,从一开始的抱负变成了争功,从防卫转变为挖墙脚,逐渐迷失在政治斗争中,成为一个只为权势的人。
如果是最后一种情况,我倒觉得,不假设的事实是最好的结局。赵光祖就这样死去,总比最后变成一个无耻的人要好得多。就像文定皇后,她刚进宫时对中宗怀有期待,对宫廷仍保持礼教的是非感。当郑兰贞提出与敬嫔联手时,她坚决拒绝:“我怎么可能跟这种人联手?”直到最后临死前,才看到了敬嫔。
金安老是个悲剧,演员的脸可能太大众化了,让人忍不住对他产生好感。然而,当他在囚车里死去的那一刻,我才确信他已经疯了,而病因早已种下。
这部剧的后二十集看得有些跳跃,总是趁打扫的时候追剧。看第一遍时,会惊讶尹任为什么比他活得久,他们俩为什么要打起来,他为什么死了。无奈之下,只能倒回去重看。
剧中台词有时会重复某些词,不知道是翻译还是本来就这样。听久了,却会有一种诗意的美感。“当初那个趴得低低的金安老到哪里去了?那个姿态谦和的儒生到哪里去了?那个一眼看穿天下的睿智的金安老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你的双眼开始变得浑浊,独独盯着权势和财富?”
金安老出身官宦世家,叔父是领议政。中宗继位第一年通过科举出仕,这说明他的智商比侄女婿尹元衡高很多。对于年轻的金安老来说,政治是抱负、是与生俱来、或者说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宿命。因为叔父的原因,他从小就应该见惯了官场里的蝇营狗苟,所以年轻时就极其聪明老道。
延安金氏是朝鲜王朝中的名门望族,一个重臣所担负的责任是整个家族的荣辱和地位。不能因意气之争而连累整个家族被连根拔起。
赵光祖比金安老轻松得多,他一定很羡慕他吧。至少年轻时,刚入官场的时候羡慕过。当他好心提醒赵光祖“有些事情不一定只有激烈地手段才能达到目的”时,赵光祖对此嗤之以鼻。而金安老则微笑着,欣赏、担忧、嘲笑、遗憾混合在一起,意味深长。和他之后的笑容完全不同,无论是在一个屋子里谋划的笑、文定王妃出宫的笑、举着火把对着郑兰贞的大笑。
他曾提出了“两是论”,成功稳定了朝廷局势,但最终却被士林斥责为“奸诈钻营之徒,丢尽了儒生的脸”。他正得意地笑着自己的睿智,却被赵光祖痛骂。
这个时候,他有没有变?没有,他的处事风格一直如此。之前在叔父的纬帐之中、元子党的背后窃窃私语,这一次不过是站出来了,结果只是阵营变了,成了彻底的元子党。
他在选皇后时选错了人。看完结局再看中间,他和尹任、尹元衡三人喝酒,为了元子的将来结盟,推心置腹,想到最后三个人居然掰成三个派别,斗得你死我活,瞬间百感交集。
他一开始也是有治世抱负的吧,积极筹划元子的前途,东奔西走,拉拢各派势力。他原本不需要这么卖命,第一,叔父是领议政,第二,大妃、皇妃是尹氏而不是金氏,保元子并不是家族责任。唯一的就是一种政治道德责任,“天下大统,不容有变”。第一次被贬的导火索是筹集政治资金,被郑兰贞设计,这本应该是尹任来做的事。
他不介意使手段维护正义。可惜路越走越歪,当他尝到了一点权势的甜头,就像飙车,一路横冲直撞却再停不下来,也无法回头。
他透过“硕鼠之变”重回汉阳,这个时候,我还是对他有所期盼,尽管老早就知道,最后活着的只有文定王妃的小尹派。
“硕鼠之变”罪大恶极,本质上,这是对整个国家的诅咒。元子气数被削弱,将来的君主受妖气威胁,整个国家会因君主而遭受变故。策划这件事的人,不可原谅!(现在看是迷信,但是当时所有的人都相信这不是个好兆头,它就是厄运的象征,它就会折太子的寿命。)
但是这也算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没有这场硕鼠之变,敬嫔在元子生辰后三天就会发动政变。政变的结果会怎样?难说。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冲击和硕鼠之变比起来也难说。
文定王妃为了自己的位置吊打养子的命数,金安老为了重回汉阳主动参与推动这件事。可怜的元子长大后还是各方势力的焦点,被扯得七零八碎。如果章静王妃活着,他也不会这么孤独。
他掌握了权势,踢走了敬嫔党,越来越不可一世。开始安插亲信,收受贿赂,明目张胆大肆敛财。玩弄权势时,被元子呵斥后,他居然会想到:“太子的心已经远离我了,不如找一个听话的人选。”
他静静地等着孝惠公主的死。连尹任都看不下去了:“我的亲侄女啊!”
金安老是朝鲜王朝中宗时期的权臣,本贯是延安金氏,是大尹派其中一人。他在中宗一年文科及第后来成为右议政。
他的谋身和治世之间摇摆,开始拿政治资金的时候,脑子一转,想到“不透过尹任,自己掌握这些就能掌握朝廷。”看到赵光祖为首的士林派覆灭,也只是遗憾,“救不了,不要参合,别去送死。”
如果他重新回来的时候,认真改革,历史多少会原谅他,没有一个人,不沾鲜血的活完漫长的一生,就连仁慈的太子“为了维护父王的权威,平息天下的争论,我的手上必须沾血/我情愿手上沾血。”
可惜他没有。文定王妃、郑兰贞、敬嫔朴氏、她们没得选,但是,金安老,有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