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它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如果您想阅读《黄帝内经》,我建议您可以先了解一下古文的基础知识和常用词汇,这样会更容易理解书中的内容。此外,您还可以参考一些现代汉语翻译版本的《黄帝内经》。
西医在病症分类上做得相当细致,从耳鼻喉头颈内外妇产神经病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然而,当遇到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症状,如耳鸣时,他们往往束手无策。在我的印象中,这类情况下医生的作用有限,除非病症能被仪器侦查出来。我遇到的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医疗方式,那些坐诊的医生更像是仪器操作工,并不能为你的病症提供可行性建议。
耳鼻喉科的医生不会关心你的神经问题,神经科的医生也不会关心你的生活习惯是什么样的。这让我感觉整个医院就像一个 KFC 餐厅,他们会做夹着鸡腿的汉堡包,但是如果你扔给他们一根猪蹄,他们的流水线系统就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了。
当然,我也尝试过求助于“中医”,但这里我加了引号,是因为我不确定我见到的是不是真正的中医。那位医生并不让我描述自己的病情,而是通过脉象就能做出诊断。他捏住我的寸口把了下脉后,就开始给我称量草药。然而,药毕之后,没有任何作用。从此以后,我彻底放弃了治疗。
如果你也曾经有过看中医的体验,相信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鄙夷中医了。纵使中医多么博大精深,但真正得道之人却少之又少。再加上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商家,怎能让人不嗤之以鼻?吃过亏的笔者自然也不例外。但后来才知道我们对中医的理解从根本上就出现了谬误。
前些日子,朋友分享给我一档广播节目的音频,名为《重新发现中医太美》。主持人是梁冬,主讲人是徐文兵。主要内容是逐句讲解《黄帝内经》,把里面含有微言大义的字词剖开,结合日常生活的例子用我们更熟悉的语言进行讲解。一开始听到这是关于“中医”、“国学”的内容,我是抵触的。因为在电视上、广播上总是会听到所谓“中医讲座”,早已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偏见。但因为这是我所敬重的一位朋友的推荐,我想必然会有其可取之处。果然,试听了两期便喜欢上了,可以用“相见恨晚”来形容这种感觉。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81篇。这两部分内容的差异,简单来说,《素问》探讨了天、地与生命关系的最基本的问答,相当于中医的基础理论;而《灵枢》则主要讲述针灸穴位的知识。
节目《重新发现中医太美》持续了一年多,摘取了《素问》中的部分篇章进行解读。徐文兵医生中气十足,声线饱满,将黄帝内经中的含义娓娓道来。相较于我们从不同渠道零零碎碎获取到的良莠不齐的有关中医的信息,这更能让我们系统地了解什么才是中医、如何让中医与我们的生活产生联系以及如何让中医切实服务于我们的心身。然而,遗憾的是,后来该节目因故被取消,使得这档节目愈发珍贵。
这档节目仅摘取《黄帝内经》的部分篇章进行解读,建议大家打开《黄帝内经》,跟随节目逐句揣摩。关于解读,徐文兵医生自己也表示,他的解读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其中不可能全都能被你所接受,所以需要你辩证地理解。因为后来节目取消了,也就意味着其他章节需要你自己研读,而这就需要你具备一定的解读古汉语的能力,换句话说,你需要先明白每个字本身的意义,再尝试揣摩每句话的含义。如果你对字源还不了解,可以先看看《说文解字》这类书籍。徐文兵医生自己也曾写过一本书,名为《字里藏医》,也可以一看。然后按照节目中的那种解读思路,完成自己对《黄帝内经》的理解。
在听了几期节目后,我感觉它刷新了我对中医的看法,也消除了我对中医的偏见。原来,中医从未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它就隐藏在我们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之中:吃的每一口饭、喝的每一滴汤、拉的每一泡屎、撒的每一泡尿......更令我欣喜的是,它还刷新了我对道家的认知。原来道家和道教之间并没有等号,“道”是我们中国人的元哲学,也是最适合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无论是从养生还是思辨的角度,这档节目都值得你去品味,当然如果它激起了你对《黄帝内经》这本书的兴趣那就更加完美了!
* 注意:亚马逊 Kindle 商店中有两本免费版的《黄帝内经・素问》(1、2),均为简体字。然而,这些免费版存在字义解释不清的问题,甚至有错误。因此,建议阅读繁体版书籍,如维基百科上的版本、古籍影印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