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和致病邪气两个方面,所谓正气,即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修复(新生)能力。 所谓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疠气、痰饮、瘀血及食积等。 因此,中医发病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正邪相争的结果。 整个疾病的过程,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正”、“邪”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消长盛衰变化,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根据中医理论对人体发病过程的定义,我们可以把人体发病过程分为未病阶段、后天之气病变阶段和先天之气病变阶段。 其中: 1、未病阶段;2、后天之气病变阶段;3、先天之气病变阶段。
血虚、阴虚和阳虚是中医中的概念。血虚是指人体的血液量不足,容易出现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阴虚则是指人体的阴液不足,容易出现口干舌燥、手脚心热等症状;阳虚则是指人体的阳气不足,容易出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等症状 。
中医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阴阳学说不但用于说明人体的内部结构,生理功能,还应用于人体的病理变化,辩证和施治。求得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
百病由气而生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一个理论,它认为“百病生于气也”,即人体内部的各种疾病都是由于气的失调所引起的。
中医内科病的发病存在着普遍性,很多病人的发病机理大致相同,都出现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症状。疾病的发展还有一定的规律性,往往一个器官有病,能导致多种病候的出现。而且多种病侯群的出现,又有着相互关联的因果关系。有些病的发病则与季节有关,如春季多风症,夏季多热病,秋季多燥症,冬季多寒证。
中医内科病的四大类型包括:阴虚火旺型、阳虚生寒型、阴阳两虚型和肝气不和型。
阴虚火旺型的治疗方法是以滋阴降火为原则。肾阴虚:六味地黄汤是肾阴虚的基础方剂。如果病人只有肾阴虚症,没有出现上火症状者,就只用六味地黄汤。肝阴虚:逍遥散、柴胡加芍药汤、丹参饮子等都是治疗肝阴虚的常用方剂。心阴虚:天王补心丹、天王定志丸等都是治疗心阴虚的常用方剂。脾阴虚: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都是治疗脾阴虚的常用方剂。肺阴虚:百合固金汤、沙参麦冬汤等都是治疗肺阴虚的常用方剂 。
肾阴虚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等症状。六味地黄汤是滋补肾阴或滋阴降火的代表方剂之一,主要成分包括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和山茱萸 。知柏地黄汤则是治疗肾阴虚导致的虚热的方剂之一,主要成分包括知母、黄柏、山楂、当归等。龙胆泻肝汤则是一种清热解毒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肝胆湿热引起的病症。三黄汤则是一种清热解毒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小承气汤则是一种调和脾胃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病症。健脾丸则是一种健脾益气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病症。归脾丸则是一种补益脾气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病症。平胃散则是一种调和脾胃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病症。保和丸则是一种调和脾胃气血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病症。杞菊地黄汤则是一种滋阴润燥、清热解毒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肝肾阴虚引起的病症。麦味地黄汤则是一种滋阴润燥、清热解毒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肝肾阴虚引起的病症。川穹丹参赤芍则是一种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阳虚生寒型病症引发多种疾病,如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下面是阳虚生寒型病症引发多种疾病图 。
阳虚生寒型病症的治疗用药图如下:
- 肾藏真阴真阳,首先要补肾壮阳,桂附地黄汤。补真阳:气为阳,阳虚导致气虚,气虚导致血虚,血虚导致失眠多梦,形成气血两虚。四君子汤补气,四物汤补血,十全大补汤气血双补、温阳补肾。气虚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补中气。肾阳虚导致脾阳虚,引起胃寒,附子理中丸、香砂养胃丸、保和丸、健脾丸等方剂温中散寒、健脾利湿。归脾汤养血安神。独活胜湿汤去风湿通四肢阳气。方中黄连和黄柏用作有湿生虚热者 。
阴阳两虚型病人较为常见,尤其以女性为主,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这类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属于疑难杂症,老年期综合症的范畴。若阴阳两虚得不到妥善治疗,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实际上,大多数肾功能衰竭病例都是由肾阴阳两虚引起的。
阴阳两虚患者的病症既包含了阴虚症状,也包含了阳虚症状,两者兼而有之。在治疗上,不能单独治疗阴虚或阳虚,必须同时进行调理。既要补阴,又要补阳,既要降火,又要驱寒。只有阴阳平衡,患者才能康复。因此,中医治病的根本目的是保持和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
阴阳两虚的治疗用药看似矛盾,药物性质上看似冲突,但这可以通过中药的归经原理来解释。中医先祖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中药都有各自的归经,如补肾药入肾经,治肝药入肝经,补脾药入脾经,治心药入心经,治肺药入肺经。药物按性质各走其道,各得其所。各种药发挥各自的作用,解决各自的矛盾。
阴阳两虚型病人通常表现出以下症状:既怕热又怕冷;上实下虚;一天中早晚怕冷,中午怕热;天气晴朗时怕热,天阴下雨时怕冷;一年四季中冬春季怕冷,夏秋季怕热。既有内火,又有外寒;既有炎症,又有寒湿。上焦有火,下焦有寒;上焦潮热多汗,下焦虚寒怕冷;上焦炎症大,下焦湿寒重。既口苦咽干,又肢软乏力;既潮热心烦,又虚寒带下。病人常伴有头晕、头重、头胀、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健忘、心烦失眠、心慌气短、心悸等症状。此外,还可能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脾虚胃弱、消化力差、食欲不振、胃部炎症大、胃糜烂溃疡、便溏、溃疡性肠炎等。还有可能出现虚肿体质、四肢浮肿、脂肪肝、大肚病、妇科诸病等多种病症。
针对阴阳两虚型病人,治疗原则为滋阴降火、养血安神、补肾壮阳、温中散寒。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处方:
知柏地黄汤+桂附地黄汤+三黄汤+十全大补汤+归脾汤+健脾丸+保和丸+平胃散+香砂养胃丸+龙胆泻肝汤+附子理中丸
知母 柴胡 苍术 党参
黄柏 龙胆草 扁豆 黄芪
生地 栀子 薏仁 木香
山药 生地 砂仁 枣仁
山茱萸 车前子 肉蔻 远志
丹皮 木通 陈皮 茯神
泽泻 黄连 山楂 龙眼肉
茯苓 黄芩 神曲 当归
附子 川穹 萝卜籽 白芍
肉桂 丹参 麦芽 白术
肝气不和型胃病是指肝与胃之间生理联系失调,临床上同时出现肝失疏泄,胃失和降,及胃受纳腐熟功能异常者,均为肝胃不和证。
肝气不和型胃病的治疗方法是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中成药可选用:气滞胃痛冲剂、胃苏冲剂、舒肝平胃丸、肝胃气痛片等。方药可选用四逆散、柴胡疏肝饮加减方。
肝气不和型引发的胃病最突出,发病率较高。身体各部位的癌症也与其有直接联系,因为气滞就必然导致淤血的产生。中医学认为,气行血行,气通血通,气不通,血不通。不通生痛,痛者不通。气滞血瘀、淤血聚积就易导致肿瘤癌变。
肝气不和引起胃胀,胸肋胀满。还能引起肝火旺盛,肝脏有病即生火,肝无虚证之说。肝火旺盛引起肾阴虚,肾阴虚加重肝火大,如此相互因果联系。也叫子病及母,母病及子。治疗原则是在治疗肝气不和的基础上,亦要同时降肝火补肾阴。肝气不和能导致脾气不和,从而导致脾虚,治疗原则健脾和胃。如此,治疗肝气不和型的病患既要疏肝理气,又要清热去火,还要滋阴潜阳。必要时还需和胃止呕,制酸,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等。所以单方治病非常片面且疗效甚小,必须多方治病,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肝气不和型疾患治疗药方包括逍遥散+龙胆泻肝汤+知柏地黄汤+三黄汤+保和丸+平胃散+健脾丸+归脾丸。驱血瘀+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具体草药包括柴胡、知母、香附、山楂、党参等。胃糜烂加白及、百合、佛手、延胡索;当归、黄柏、郁金、神曲、黄芪等胃酸加乌贼骨、瓦楞子;白芍、熟地、青皮、萝卜籽、木香、心烦失眠加龙骨、牡蛎;白术、山药、枳壳、麦芽、枣仁、呃逆、呕吐加代赭石、砂仁;甘草、丹皮、半夏、鸡内金、远志体内有血瘀者加桃仁、红花;薄荷、泽泻、厚朴、大白、茯神体内血栓者加三七;龙胆草、茯苓、大黄、麦冬、枸杞;栀子、山茱萸、枳实、五味子、菊花;生地、黄连、川穹、何首乌、石决明;车前子、黄芩、丹参、女贞子;木通、黄柏、赤芍;肝气郁结型则多见急躁易怒、坐卧不安、胸肋胀痛、腹胀呃逆、不思饮食、心烦不眠、心悸心慌、闷闷不乐、少言寡语等症状。西医学所讲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狂躁症等精神疾病都同肝气郁结有诸多关联。
肝主情志。肝气上逆,肝火上行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通。机体升降受阻,清不能升,浊不能将。轻者心神不宁多梦噩梦顽固性失眠重者脑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精神疾病。
总之,针对不同类型的肝气不和型疾患,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药方和草药来调整患者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目的。同时,患者在平时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辅助药物治疗和加速康复。
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是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象、问诊等多方面信息对疾病进行辨证,然后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其基本原则是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象、问诊等多方面信息对疾病进行辨证,然后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病的发展和治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中医内科病的出现和发展都错综复杂,中医诊病讲的是整体观念,全局出发,这点跟西医的局部治疗完全不同。一种疾病的形成往往会导致多种病症的发生,追其根源,还是属于某一个脏器出了问题引发的。例如:肾阴虚引起肝火旺,肝火旺导致多发性炎症;肾阳虚则会导致身体各部位出现寒证。中医采取治本为主,前者滋阴降火,后者温中散寒,标本兼治,疗效甚好。
中医内科病的发病机理都是以点带面,通常是肾脏先发病。肾的阴阳出现失调,要么出现肾阳虚,要么出现肾阴虚,或者是阴阳两虚。阴虚生火,阳虚生寒,阴阳两虚则寒火同时出现。病的性质只有两点,寒和热,这就是阴阳失调。肾藏真阴阳,一般来说,肾阴阳平衡,机体就会康健,反之阴阳失衡,机体立即患病,所以,中医自古以来有“跟肾当先生之说”。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乃后天之源”。本人在诊疗过程中大都以治肾为主,脾胃为辅,其次治肝。由肾、脾、肝这三个脏器疾患导致的内科病人众多,唯有治肾是重中之重。
本人行医40余年,尤擅于中医内科疑难杂症。本人治病用方之大、用药之多打破了历代医家的常规用药,为现代众多医家所不能接受 。
煎药方法:
1. 一剂药煎四次,一天只煎一次。每次煎药时,先用大火烧开,然后转小火煎煮10、30和40分钟。煎完后将药水全部倒出,第二次煎药时需要重新加水。
2. 另一种连续煎药法是将一剂药连续煎四次,每次煎25分钟。四次煎好的药水混合后保存备用。
这两种煎药方法都以烧开后的时间为基准,通常要求使用大火烧开,小火煎药。瓦罐砂罐等煎药工具较为适宜。
服药方法:
每剂药需服四天,每日三次,饭后服用。儿童、年老体弱者可酌量或遵医嘱调整剂量。
注意事项:
本平台所发的文章仅用于普及中医知识,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推荐或指引。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本平台所发的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如需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广告是系统随机配发的,我们无法详细控制和选择。请您切勿购买任何动物制品、肉食,不要购买渔猎、捕鸟器具,拒绝杀生。请勿沉迷于色情内容,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请务必牢记!
宁可架上药生尘,但愿世上无疾苦!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有完整的入门系列和视频系列,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传承伤寒论经方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长按2秒关注岐伯有道
欢迎多多分享本号内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