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29日下午14:00,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诚之课堂”导师讲座再次开讲。本次讲座由特级教师、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我系师范生兼职导师周靖老师主讲,主题为《怎样上好一堂课》。此次讲座吸引了近两百名本科生、研究生及在职中学教师参加,在第一教学楼报告厅举行。

讲座伊始,周靖老师分享了她在一次观课评审中的经历。这次课堂教学比赛的主题是“聚焦核心素养,创新课堂教学”,使周靖老师不断反思:究竟怎样的课才能称之为一堂好课?她翻阅了特级教师们的课堂观察记录,发现有一些共性的不足,如文科教学发散过度、理科教学难度过高等。为了帮助广大青年教师,周靖老师决定做一次关于“怎样上好一堂课”的专题讲座。

在讲座中,周靖老师提出了一堂好课应该具备的五大元素:知识信息的丰富性、核心概念的聚焦性、教学结构的逻辑性、诠释论证的思辨性、过程方法的迁移性。以下是她对这五大元素的具体阐述:

1. 知识信息的丰富性

周靖老师以隋唐历史教学为例,介绍了如何根据校情和学情,紧紧围绕单课的核心知识和关键问题,以丰富、典型的史料或案例勾勒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相,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递史事、史实和史是。她提到了人教版初中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以及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作为案例。

2. 核心概念的聚焦性

周靖老师指出,一堂课应该聚焦一个核心概念,而非洋洋洒洒地不断输出。要在纷繁复杂的史事中,确立一个能串连史事、提炼并抽象出史事本质特征的大概念,无论是对概念内涵的注解还是概念外延的诠释,都力求聚焦且精准。

总之,周靖老师的讲座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宝贵经验和指导意见,希望广大青年教师能够从中受益,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一堂好课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核心概念的贯穿性:教师需要在课程中始终围绕核心概念展开讲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以英国革命为例,周靖老师结合人教版初中教材和华东师大版高中教材,为同学们展示了如何用核心概念“革命”来串联一堂完整且有深度的课程。

2. 教学结构的逻辑性:教师需要在教科书的编写逻辑和学生的认知逻辑之间架起桥梁,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强化对学习目标的理解。以明朝对外关系的教学为例,周老师介绍了某位教师以提问方式串联通贯中外历史的教学设计,并特别提出,一堂好课设置的问题应该是有内在逻辑的,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与问题之间需要体现出层次性和关联性。

3. 诠释论证的思辨性:教师需要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给予思考和辨析的指导,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辩证、逆向、发散等多维态势,培养高阶思维。以古代两河流域的教学为例,周靖老师结合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具体讲解了“汉谟拉比法典”的重要性这个细节。

4. 过程方法的迁移性:好的教学要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即基于教学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结构得以不断延伸并拓展,经由示范、模仿、迁移等路径,最终完成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衍生出新知识,拓展出新方法,发展终身的学习力。周老师以“社会转型”分析为理论工具,引导学生学习西欧封建社会、中国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中国近代社会等教材内容,很好地实现了理论方法的迁移。

综上所述,一堂好课应该具备核心概念的贯穿性、教学结构的逻辑性、诠释论证的思辨性和过程方法的迁移性等特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周靖老师在讲座中提出了一堂好课应该具备的五大元素:知识信息的丰富性、核心概念的聚焦性、教学结构的逻辑性、诠释论证的思辨性、过程方法的迁移性。她还强调,教无定法,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情况,根据校情、学情制定和实施适宜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