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由乙酰水杨酸制成。它最初被发现于19世纪末,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和发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了阿司匹林的其他用途,如治疗风湿痛、预防心脏疾病等。
据统计,全球每年消耗的ASP约为5万吨,相当于1200~5000亿片药片,因此被临床誉为“万能药”。近20年来,人们陆续发现了ASP的诸多新用途,如治疗痛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代谢性肥胖、糖尿病及其周围神经病变、腹泻等。最新的研究还表明,ASP可能还具有预防和治疗脂肪肝、癌症、阿尔茨海默症等疾病的潜力。
ASP可能具有预防和治疗脂肪肝、癌症、阿尔茨海默症等疾病的作用。最新研究显示,只需每天服用81mg的ASP,坚持6个月就能显著(10.2%)降低肝内的脂肪含量。此外,ASP还能改善生化指标,6个月后 MASLD者ALT和AST分别降低16.1U/L、14.6U/L,远优于对照组,说明低剂量的ASP能有效改善肝损伤状况。
另外,给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每天使用100mg小剂量的ASP,可以使罹患II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15%。
经过4.7年的中位随访,共记录到995例糖尿病病例。其中,ASP组的糖尿病发病率为5.68%,安慰剂组为6.60%,与对照组相比,显示每天坚持服用小剂量ASP能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降低15%,空腹血糖的增长速度也相对变慢。因此,认为ASP治疗可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且能减缓健康老年人空腹血糖的增加。
2021年,JAMA Oncology子刊报道了哈佛大学团队的一项近10万人的数据显示,与不定期使用相比,在70岁及之后定期服用ASP,能使结、直肠癌的风险显著降低,尤其是在70岁之前就开始用药者。研究者从两个大型的前瞻性队列中,收集到94540名70岁及以上的参与者。在28-34年的随访期间,累计记录到1431例结直肠癌(CRC)病例。
在7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每周使用≥2次ASP的参与者罹患CRC的风险降低了20%。与不规律使用的相比,从40~69岁期间就开始规律使用ASP的女性,罹患CDC风险显著降低了21%~31%。开始服用ASP的年龄越大,从中获得的健康益处越小。具体而言,70~74岁开始定期使用ASP,相应的罹患CRC风险降低17%;如果到了75~79岁,风险降低13%;但达80岁及以上,则无法观测到风险差异。
国外另一项大型荟萃分析也显示,服用ASP能使消化道肿瘤相关疾病风险降低22%~38%,包括胰腺癌和肝癌;柳叶刀子刊发表的另一项涵盖9万例脂肪肝患者的大型临床数据亦表明,每日接受低剂量ASP治疗能使NAFLD患者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显著降低52%;连续2年以上服用ASP,能使携带遗传性突变基因的高危人群肠癌的发病率降低50%,且此种保护能够持续20年。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ASP的预防癌症效果,甚至在美国有人将ASP视为具有潜在抗癌作用的“保健品”。
尽管阿司匹林(ASP)在诸如脂肪肝治疗等特定疾病领域仍彰显出其治疗潜力,然而,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上,其昔日无可撼动的地位已渐显动摇。鉴于此,我们在应用ASP时,必须秉持更加审慎与理性的态度。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剖析,ASP究竟能否重焕辉煌,抑或是时候让它走下神坛?让我们一同期待后续的探讨~
单位: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
关注“肝胆相照平台”获取更多优质内容。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请注意,这些信息不能替代专业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您将这些信息用于非专业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文封面设计:创可贴制作(字体均为站内免费/可商用字体)
点赞是一种魔力,能让心情如花朵般绽放!🧡请点击一下,祝您好运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