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给股民的12个最有价值的忠告

投资原则:始终能赢的前提

巴菲特一贯把投资目标限制在自己能够理解的范围内,绝对不会投资他不熟悉、不了解的公司。巴菲特多次忠告投资者:“一定要在自己的理解力允许的范围内投资。”巴菲特还说:“投资原则可用六个字来概括,即‘简单、传统、容易’。”而他的另一个投资原则看上去更为简单:第一条,不要赔钱;第二条,永远记住第一条。

忠告1 不熟不做,不懂不买(1)

在巴菲特经营合伙公司时,经常有客户打电话给巴菲特,提醒他要关注某些股票。巴菲特对这些人的回答总是一成不变:“我不懂这些股票,也不了解这些股票。我不会买我不了解的股票。”

自2006年上半年以来,中国股市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上证综合指数从2006年5月初的1 400多点,涨到2007年5月29日的 4300多点。投资者热情高涨,开户数不断增长。根据权威的数据显示,2007年6月7日,沪深两市新增开户总数为210829户,其中新开A股账户180 404户,B股账户2 747户,基金账户27 678户。

我们可以从北京CBD白领的异常表现一窥目前席卷中国的这股炒股狂潮:在全民皆股的热潮中,这些白领们更是不甘人后,以至于把交易大厅搬到了办公室——在网上炒股。他们私下里笑称,经理们的单间办公室是“大户室”,外边的办公室隔间则是“散户厅”。办公室成了股票交易大厅,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股票。无论遇到谁,一谈到股票,立刻笑逐颜开,滔滔不绝。在这个公平交易的赚钱平台上,似乎人人都能发大财,人人都能成为“股神”。

最值得借鉴的投资原则

一提到巴菲特,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那令人眼红心热的稳健收益。近50年来,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尔投资公司平均每年都保持近23.5%的收益。作为成功的投资者,巴菲特有很多投资经验和投资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其中最值得借鉴的投资原则是:不熟不做,不懂不买。

这也是很多中国投资者都比较认可的一个原则。巴菲特的主要意思就是:对于那些不熟悉、不了解的上市公司,自己绝不会下注,而是坚决地把自己的投资目标限制在自身能够理解的范围内。他多次忠告投资者:

“一定要在自己理解力允许的范围内投资。”

在几十年的投资生涯中,巴菲特一直坚守这一原则。只要观察一下他长期持有的股票,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在这一原则上的坚定性。

在股票投资领域,沃伦·巴菲特凭借其卓越的投资眼光和丰富的经验,成为了全球知名的投资大师。他长期持有可口可乐、迪斯尼公司、麦当劳、富国银行等企业的股票,这些企业都是家喻户晓、闻名全球的企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巴菲特建议投资者一定要对“不熟不做”的投资原则多加利用,在操作过程中多投资一些自己熟悉的或者很容易了解的公司。而我们所能够熟悉和了解的公司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 自己所在地的上市公司;

2. 自己所处行业的上市公司;

3. 基本面比较熟悉、易于了解的上市公司。

易于了解的公司主要是指公司的基本面信息容易收集,具体经营情况容易把握。就收集信息而言,很多重要的信息都来自于上市公司的年报、半年报或季报。巴菲特在研究判断相关信息时,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评估股票的价值和股价升值的潜力:

1. 对上市公司现状的分析;

2. 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估算。

以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为例,他在1987年对可口可乐的现状做了这样的分析:可口可乐是最大的软饮料销售者,有最好的品牌、最好的分销渠道、最低成本的生产商和装瓶商,高现金流,高回报,高边际利润。他对可口可乐未来发展的估算是:10年后可口可乐的收益预计达到35亿美元(事实也正是如此,大约是1987年进行分析时的3倍)。

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与分析,巴菲特得出的结论是: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极具投资价值。于是他集中投资,重仓持有。至2003年,可口可乐股票市值达到101.50亿美元,15年间增长了681%,为巴菲特赚取了88.51亿美元的收益!

然而,巴菲特和他的好朋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投资选择上有所不同。尽管他们都关注新兴产业,但比尔·盖茨更倾向于投资微软公司这样的软件产业巨头。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如果巴菲特投资高科技产业,而比尔·盖茨投资传统产业,那么,这两个在自己最擅长的能力圈外进行投资的人,可能会为世界增加两个新的百万富翁,但绝不会是百亿富翁。

因此,忠告投资者要了解自己的能力界限,不要盲目跟风。不熟不做,不懂不买,这是巴菲特给投资者的建议。在投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范围,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标的,避免盲目追求高收益而陷入风险。

巴菲特承认自己对分析科技公司并不在行。1998年,当股市正处于狂热追捧高科技尤其是网络公司股票的高潮之时,在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被问及是否考虑过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投资于科技公司。他的回答是:“这也许很不幸,但我的答案的确是‘不’。我很崇拜安迪·格鲁夫和比尔·盖茨,但我不会买英特尔和微软的股票。因为,当我分析微软和英特尔股票时,我不知道10年后这两家公司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想玩这种别人拥有优势的游戏。我可以用所有的时间思考下一年的科技发展,但不会成为分析这类企业的专家,第100位、第1000位、第10 000位专家都轮不上我。也许很多人都会分析科技公司,但我不行。”

伯克希尔副总裁查理·芒格也比较认可巴菲特的这种观点。他说:“我们没有涉足高科技企业,是因为我们缺乏涉足这个领域的能力。非科技股的优势在于我们很了解它们,所以我们宁愿与那些我们了解的公司打交道。我们为什么要在那些我们没有优势而只有劣势的领域进行竞争游戏,而不去我们有明显优势的领域施展本领呢?”

巴菲特说:“我们的原理如果应用到科技股票上,也会有效的,但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如果我们因为投资其他股票损失了股东的钱,我们会在下一年挣回来,并向股东解释我们如何做到了这一点。

“我确信比尔·盖茨也在应用同样的原理。他理解科技企业的方式与我理解可口可乐与吉列的方式是一样的。我相信他也会在投资中寻找一个安全边际。所以我们的原理对于任何高科技企业都是有效的,只不过我们本身不是能够把原理应用到这些高科技企业的人而已。如果我们在自己的能力圈里找不到能够做好的事,我们将会选择等待,而不是扩大我们的能力圈。

在许多行业中,我和查理都没有特别的投资能力。例如,每当评估专利、制造工艺、地区前景时,我们就一筹莫展。如果说我们具备某种优势的话,那么这种优势应该在于,我们能够认识到什么时候是在能力圈之内得心应手,什么时候我们已经接近于能力圈的边界而近乎手足无措。

在快速变化的产业中预测一个企业的长期经济前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圈边界。如果其他人声称拥有高科技产业中的公司经济前景预测技巧,我们既不会嫉妒也不会模仿。相反,我们只是固守于我们所能理解的行业。如果我们偏离这些行业,我们一定是不小心走神了,绝不会是因为我们急躁不安而用幻想代替了理智。幸运的是,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确定,伯克希尔公司总是会在我们已经画出的能力圈内做得很好。

归根结底,巴菲特之所以不肯投资高科技股的真正原因是,在他看来这个行业不像零售业或旅馆业那样能看到竞争者慢慢地进入市场。对于科技行业的公司而言,它的不可预测性在于:谁都无法担保,会不会哪天早上醒来,世界上又出现一个盖茨式的人物,在自家的地下室玩电脑玩出了名堂,一夜之间把你击败。

所以,对这个行业,巴菲特比较客气的说法是:他并不明白科技公司的行业情形。而比较不客气的说法则是:电脑科技日新月异、变化快速,你能看到10年后的情形吗?你能够确保10年后,你的公司还存在吗?

巴菲特对于电脑科技公司所抱持的态度,是和外太空航行一样的:“我们很尊敬、支持和感谢这些伟大的人物,但我们却不想亲自去尝试。”曾经,在美国股市持续飙升期间,最受股市崇拜的,就是电脑科技公司,尤其是网络公司。比如雅虎和亚马逊,这些公司从未看到收益,只凭美丽的梦幻吸引投资人。前者是全球最大的网址搜寻引擎公司,后者则是全球最大的网络书店。这两家公司自创立以来,常常年亏损几千万美元,但它们的市价却分别是234亿和170亿美元,这个数字是它们营业额(不是收益)的140倍和35倍。

巴菲特对于这些从未有收益的网络公司很不客气,1998年他在接受传媒访问的时候说:“如果今天我是在教大学投资课程的话,我会在期末考试的时候,问学生这个问题:请问你如何为这些(年年亏钱的)网络公司定价?任何提供答案的学生,他会当场被判不及格!”忠告1 不熟不做,不懂不买。

在1998年底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曾直言不讳地表示:“如果你花钱买入这些网络公司的股票,你并不是在投资,而是投机。”这句话揭示了他对于网络股的看法。2003年,美国股市经历了一场高台跳水,财富损失高达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尽管许多投资者已经悲痛欲绝,但身处华尔街之外的巴菲特却表现得从容不迫。

在他看来,真正的投资应该是基于实际价值的,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追逐没有盈利的网络公司。早在2001年,巴菲特就预言了技术网络泡沫将破裂。果然,自2002年第二季度开始,反映技术股走势的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持续下跌,从5000点高位跌破2000点,原来市值100多美元的股票跌到1美元以下甚至被摘牌。许多华尔街的投资商身价一落千丈,而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却走出了一个完美的U字形,回到两年前的水平。巴菲特的投资理论再次获得了掌声。

在2003年给股东的信中,他对网络股进行了总结:“不管它意味着多么光明远大的前景,只要现在或几年内没有创造价值,那就是价值收缩,而非价值创造。现在看来,泡沫的成因在于人们太在意IPO(首次公开上市)而不顾上市后的业绩了。”这表明他对于网络股的风险有着清晰的认识。

几十年来,巴菲特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投资原则,这些原则使他成为股市中的常胜将军,也使他远离了自己把握不好的高科技股。他的眼光始终如一,因为在他的观点里,“我只能给大家带来合理的回报”才是首要的投资目的。

巴菲特在投资过程中始终遵守一个原则:不碰复杂的企业。对于那些正因面临难题而苦恼,或者因为先前的计划失败而打算彻底改变营运方向的企业,他敬而远之。因为在他看来,报酬率高的公司通常是那些长期以来都持续稳定地提供同样商品和服务的企业。彻底改变公司的本质,会增加犯下重大错误的机率。

基于上述原因,巴菲特将投资始终掌握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从而增加了投资的稳妥性和安全性。他说:“我们喜欢简单的企业。”在伯克希尔公司下属的那些获取巨额利润的企业中,没有哪一个企业是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巴菲特进一步对简单企业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我们公司生产浓缩糖浆,在某些情况下直接制成饮料,我们把它卖给那些获得授权的批发商和少数零售商进行瓶装和罐装。”这段话同时也是可口可乐公司关于主营业务的解说词。一个多世纪以来,这句解说词一直出现在它的每份年报当中。巴菲特从可口可乐挖掘出简单和永恒的概念,并将其视为珍宝。

作为一名矢志不渝的公司收购者,巴菲特喜欢收购企业,不喜欢出售企业,对那些拥有大型工厂、技术变化很快的企业通常会退避三舍。反观中国绝大多数股民,不少人热衷于赶时髦,喜欢炒题材股,误认为随随便便就可以捉住黑马。往往不分青红皂白,拾进篮子里就是菜。股票品种选进十多只,持股各占二三百,真所谓芥菜、芨菜、苦菜、薇薇菜......一蓝子菜。结果在起起落落的行情面前,弄得眼花缭乱,顾此失彼。出了问题后,又怨天尤人。

这些人恰恰背离了巴菲特所主张的“不熟不做”的投资原则。其实,按照“不熟不做”的原则,倘若能做熟两三只股票,并持续深入地做下去,收获一定不小。因而透彻掌握所选股票的内在价值,摸透其量价关系变化,熟知其市场的活跃程度,清楚其动态表现和静态现状,才是真正在股市赚钱的要领。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财务上的成功,和他对自己所做投资的了解程度是成正比的。而这一点正是真正的投资人和报有侥幸心理的投机者之间的本质区别。真正的投资人以对企业的深度了解来掌握企业的走向,并以此作为自己的选股依据;而那些每天忙于抢进抢出的投机者则只会跟着K线图左冲右突,他们根本不会静下心来深入了解一个企业。在当今股市里,这类投机者占了绝大多数。

巴菲特多年来一直拥有许多企业:加油站、农场开垦公司、纺织厂、连锁性的大型零售商、银行、保险公司、广告公司、铝业及水泥公司、报社、石油、矿产和开采公司、食品、饮料、烟草公司,以及无线和有线电视公司等。他或者拥有企业的控制权,或者只是拥有该公司的部分股票。无论是哪一种情形,巴菲特对企业运作的状况总是了如指掌。他了解所有伯克希尔持股公司的年收入、开销、现金流量、劳资关系、定价弹性和资本分配等情况。

一名股东曾经请教巴菲特对医药类股票的看法。他说,这不是伯克希尔公司所擅长的领域。当然,这只是在1993年巴菲特购买布里斯托尔?梅耶斯?斯奎泊医药类股票之前的情形。

巴菲特补充说,“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这个领域没有好的投资机会。”他真正想说明的意思是,尽管医药类股票不是伯克希尔公司擅长投资的领域,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医药领域无疑同样拥有非常出色的公司。在某种程度上,巴菲特认为医药类股票和被其列为禁忌的科技股类似。

巴菲特坦言自己没有能力预测这类科技公司的业绩,因为他对目前的技术发展状况知之甚少,至于竞争对手的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更是一无所知。巴菲特想告诉投资者的是,对于这类科技股和医药股来说,也许其他人比他更擅长——但是他认为,即使是那些所谓的专家,也并不一定完全值得信赖。对于投资者来说,它们充满着风险和变化。

由于只在他了解的范围内选择企业,所以对伯克希尔所投资的企业一直有高度的了解。他建议投资人:“仅在你的竞争优势圈内选股,但这并不取决于这个竞争优势圈有多大,而是取决于你如何定义形成优势圈的参数。”有些股东曾批评巴菲特划地自限,使得伯克希尔没有机会接触如网络业等具有极高投资潜力的产业。巴菲特反驳道,投资的成功在于你能否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他进一步解释说:“投资人并不需要做对很多事情,重要的是能不犯重大的过错。”

活用巴菲特炒股原则的一位姓李的股民深得巴菲特“不熟不做”之真传,他说:“我对B股和H股这两种股票,一向敬而远之。几年前,B股对内陆居民放开时,B股也是像现在一样被疯狂炒作。我当时想,看起来B股确实比A股便宜很多,应该有很不错的收益,思来想去,决定开个B股账户尝试一下。不料,我还没行动,B股的价格就开始直线下降。后来才知道,当我们纷纷买入B股时,炒家根本不管A、B股的价差,全部发牌给中国投资者了。因此,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境外的股票并不比我们内陆的好玩。其实,不管从炒股历史还是从资金方面来看,仅凭咱们一般投资人的力量,要获胜,是很不容易的!原因很简单,无论QDII还是个人,对外国股票和外国市场都不熟悉。所以,不熟的先不做。”

另一个活用巴菲特投资原则的是张女士。她的选股诀窍就是亲自考察公司,发现那些价格远低于实际价值的公司。

张女士购买的第一只股票是×××。在她决定购买这只股票之前,她经过仔细研究,发现公司拥有的各商店、楼房等固定资产加起来,远远超过市值,如果再加上每年的销售收入,这只股票的收益一定会非常可观。随后,她亲自走进这家公司的几家商店,发现顾客很多。通过和店员交谈,张女士得到的反馈也相当不错。实地考察了一段时间之后,张女士觉得自己看中的这只股至少还会有一半的潜力,于是她大胆地买进了自己有生以来的第一只股。

“巴菲特认为考察公司是最重要的事,这是最明智的作法。如果你要投资哪只股票,你能不去现场反复考察吗?而有很多股民在股市投下几万元、几十万元,却如此轻率。”她告诉朋友,“巴菲特有一个经典案例,当年美国运通公司遭遇‘色拉油丑闻’,所有人都抛售这家公司的股票,导致公司股价狂泄。可巴菲特来到零售店观察了一天,看见很多人还在刷美国运通公司的卡。他因此相信,只要美国运通公司还有生意做,它就一定会好起来。于是,巴菲特逢低进入,大赚一笔。”

近几年,国家一直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很多人视地产股为畏途。张女士觉得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还是很有潜力的。她专程赶到她想投资的房地产公司售楼中心观察,发现房子卖得非常好。另外她还发现,业主们在网上对这家房地产公司的评价都很高。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准备之后,她最终以5元左右的价格购入该房地产公司大量的股票。后来,这家房地产公司的股票让张女士赚到了两倍于本金的银子。

“我在一个大型的交易所,问过一位十分有名气的基金经理,他说,优秀的基金经理每天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1/3的时间调查上市公司、1/3时间与投资者沟通,最后剩下1/3时间才看盘。在研究公司方面,专业人士都这么认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真研究公司呢?”亲自考察公司已经成为张女士投资前必须做的功课。当然,也有发生误会的时候,有一次某商场的服务员对她不停地问长问短产生了怀疑,还以为是竞争对手来刺探情报。这时她就回答说:不为了买你们公司的股票,我哪会这样?!

张女士坦言:自己不喜欢那些炒概念的高科技股,而是对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股票注意力多一些。正如“巴菲特投资吉列剃须刀,因为男士离不了。”不管是哪只股票,张女士选股一选一个准,而且回报率都是翻番的。个中原因基本上都是遵循了巴菲特“不熟不做”的原则。

忠告:必须投资明星企业

巴菲特坦言,选择一个优秀的明星企业比投资技巧和信息更重要。因为这是你能达到投资目标的唯一保证。自2006年以来,在物价涨幅高于储蓄收益而中国股市又已进入牛市通道的情况下,城乡居民纷纷将储蓄存款投向股市,以规避储蓄风险谋取更多投资收益,这本无可厚非。然而,股市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投资场所。在参与股市投资之前,许多新股民并没有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准备,对股市风险还缺乏清醒的认识,在投资方式上也存在明显的认识误区。

如何寻找超级明星企业?巴菲特说:“投资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活动,因为你从来不需要挥棒。你只需要站在击球线上,投手就会把股票的价格投给你——美孚石油58美元!通用汽车47美元!美国钢铁39美元!而且没有人要求你一定要击球。即使你错过了机会,也不会遭到惩罚。并且,你可以用一整天的时间等待你希望得到的投球。然后,当投球手睡觉的时候,你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走过去击球了。”这也许就是股票市场吸引巴菲特的原因之一吧。

“在我购买一只股票的时候,我会像购买整个公司那样去考虑,就像我沿着大街找到一家可以收购的商店一样。如果我想收购一家商店,我会了解这条大街上的每一家商店,了解每一家商店的所有方面。例如,我可以根据沃尔特?迪斯尼在1966年上半年的股票市场价格分析公司的价值。当时该公司的股票价格是每股53美元,这个价格似乎并不便宜。但是,想到你可以用8000万美元买到整个公司,而《白雪公主》、《瑞士家庭罗宾逊》以及其他根据小说改编的动画片的票房收入就值这个价钱,那么,这点代价也就变得无所谓了。这样,你就拥有了迪斯尼乐园和沃尔特?迪斯尼电影公司这样的合作伙伴。”

巴菲特选择投资目标企业的态度如同选择结婚对象,他说:“在伯克希尔所有的投资活动中,最让我和查理兴奋的是买入一家由我们喜爱、相信且敬重的人管理的、具有非常出众的经济前景的卓越企业。这种买入机会虽然难得一见,但我们始终在寻找。我们的态度与寻找终身伴侣的态度完全相同:我们需要积极的行动、高昂的兴趣和开放的思维,但并不需要急于求成。

“投资很像选择心爱的人。你必须得苦思冥想,并且列出一份你梦中的她需要具备优点的清单,然后慢慢寻觅。突然,碰到了你心中的那个她,于是你们就结合了。”就是这样,巴菲特找到了他的超级明星企业。

在1994年,巴菲特与一些学生谈到了进行公司分析的基本方法。他选择了某一个行业,对其中6~7家企业进行仔细研究。他不会听信任何关于这个行业的外界评论,而是努力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找出答案。巴菲特让自己沉浸于想象之中:如果我刚刚继承了某家公司,而且它将是我们家庭永远持有的唯一财产。那么,我将如何管理这家公司?我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我需要担心什么?谁是我的竞争对手?谁是我的客户......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必须走出办公室与客户进行沟通。通过沟通我会发现,与其他企业相比,我的这家企业具有什么样的优势与劣势。如果你进行了这样的分析,你可能会比管理层更了解这家公司。

在1999年给《财富》杂志写的文章中,巴菲特说出了选股的关键所在:就投资而言,关键不是确定某个产业对社会的影响力有多大,或者这个产业将会增长多少,而是要确定所选定的企业的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确定这种优势的持续性。因为,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的企业,能为投资者带来满意的回报。

巴菲特的投资论述与选股经验主要有以下三条:

1. 选择具有长期稳定性的产业;

2. 在产业中选择具有突出竞争优势的企业;

3. 在优势公司中优中选优,选择竞争优势具有长期可持续性的企业。

在2000年4月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回答一个关于哈佛商学院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的问题时说:“我对波特非常了解,我很明白我们的想法是相似的。他在书中写道,长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是任何企业经营的核心,而这一点与我所想的不谋而合。事实上,这正是投资的关键所在。而要做到这一点,最佳途径就是研究、分析那些已经取得长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

忠告2 必须投资明星企业(2)

巴菲特之所以强调要投资于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是因为对于长期投资来说,股价最终取决于公司内在价值。而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的经济命运要远远优于一般企业,能够持续创造更大的价值增值,从而为股东带来更大的财富增值。

在实际操作中,对持续竞争优势的分析应该分为两个步骤:

1. 分析企业是否具有真正的竞争优势;

2. 分析企业是否能够持续保持这种竞争优势。

从企业价值增值能力的角度来看,公司竞争优势就是指一个公司在向客户提供具有某种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一种优势。依赖于这种优势,该企业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超出所在产业平均水平的价值增值能力。

通过对巴菲特数十年投资历程的观察,我们发现他最大的投资特点就是持股经常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巴菲特之所以如此大胆地长期持有,是因为他坚信,他所投资的企业和产业在长期内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赢利性。

巴菲特表示:“我们的重点在于试图寻找到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未来10年、15年或者20年后企业的经营情况是可以预测的企业。研究我们过去对子公司和普通股的投资时,你会看到我们偏爱那些不太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公司和产业。我们这样选择的原因很简单:在进行两者(子公司和普通股)中的任何一种投资时,我们寻找那些我们相信在从现在开始的10年或20年的时间里肯定拥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至于那些竞争环境迅速转变的产业,尽管可能会提供巨大的成功机会,但是它们并不具备我们寻找的确定性。”

由此,巴菲特同时总结了自己的产业分析经验,结论是:主业长期稳定的企业往往盈利能力最强。“经验表明,经营盈利能力最好的企业,经常是那些现在的经营方式与5年前甚至10年前几乎完全相同的企业。当然,管理层决不能因此过于自满。因为企业总是有机会进一步改善服务、产品线、生产技术等系列环节的,所以管理层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些机会。可以想见的是,一家公司如果经常发生重大变化,就可能会因此导致重大失误。也就是说,在一块总是动荡不安的经济土地之上,不太可能建造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似的经济特许权,而这样的经济特许权正是企业持续取得超额利润的关键所在。”

一个公司的主业之所以能够长期稳定,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所在产业具有长期稳定性。而那些经常甚至很快发生重大变化的产业,如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等,巴菲特则认为难以对其长期前景进行可靠预测,所以他从不投资于高科技等容易变化的不稳定产业。

巴菲特表示:“当然,有许多产业,连查理或是我可能都无法确定到底它们的业务是‘宠物石头’还是‘芭比娃娃’。甚至即使我们花了许多时间努力研究这些产业,我们还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有时是由于我们本身智力和学识上的缺陷阻碍了我们对这些产业的了解,有时则是由于产业的特性本身就是很大的障碍。对于一家随时都必须应对快速技术变迁的公司来说,你根本就无法判断其长期经济前景。例如在30年前,我们能预见到现在电视机制造产业或电脑产业的变化吗?当然不能。就算是大部分热衷于进入这些产业的投资人和企业经理人也不能。因此,我们宁愿专注于那些容易预测的产业。”

巴菲特的投资经验表明,产业演变对投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产业演变会导致产业吸引力和产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重大变化,相应的,企业对于产业演变的战略反应是否合适将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变化程度。在进行产业演变分析时,应关注以下三个重点:1. 分析重要的产业演变过程;2. 分析演变中的重要经济关系;3. 应用产业图景进行合理预测。总之,作为一名企业投资组合经理人或普通投资者,不应仅凭手上持有的现金就随意购买某个企业的股票,而应具备抵抗诱惑的能力。如果某家公司未经过投资原则检验,千万不要购买。要有耐心等待适当的企业出现。不买进或卖出就不会有进展,这种假设是错误的。在巴菲特看来,要在一生中做出数百个聪明的决定实在太困难了。

忠告2:必须投资明星企业

在选择公司时,巴菲特会综合考虑公司的管理状况、金融业绩以及现行价格等因素。虽然这些因素看似简单,但在这些方法背后,却隐藏着巴菲特另一个重要的投资原则——把握成长与增值的分寸。一般来说,一个“增值型投资者”寻求购买那些潜在价值被大打折扣的股票,因为它可以从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比率中反映出来,也可以从价格与收益比率较低及股息收益较高中反映出来;而一个“成长型投资者”则与那些能产生快速收益的公司合作赚钱,并且他们会持续地这样做。多数分析家都意识到他们必须在增值与成长之间做出选择,这是因为他们习惯从思维上把二者对立起来。然而,巴菲特对“增值和成长”的看法有所不同。

在很多场合,巴菲特都曾解释过某种股票的价值是整个投资期内现金流动总量减去适当的利息折现。在这里,成长只不过是计算过程中的一部分,它附属于现金流动。由此可见,依照巴菲特的观点,增值与成长在尾部是相吻合的。在巴菲特看来,最好把自己称作增值投资家,但要谨防落入为购买典型的“增值”股而购股的陷阱之中。正是由于巴菲特成功地把握了成长与增值的分寸,所以在数十年的股市搏杀中,他创造了骄人的业绩。以合理的价格买进优秀企业的股票

在1989年的年报中,巴菲特在反思前25年的投资生涯中所犯的错误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非同一般的好公司(基于持续竞争优势的价值投资策略)要比用非同一般的好价格买下一家一般的公司(格雷厄姆价值投资策略)好得多。

“在犯下新的错误之前,好好反省一下以前的那些错误倒是一个好主意。所以,现在就让我们稍微花些时间回顾一下过去25年中我所犯的错误。

“当然,我所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买下伯克希尔公司的控制权。虽然我很清楚公司的纺织业务没什么发展前景,却因为它的价格实在太便宜了,让我无法抵挡买入的诱惑。即使在我的早期投资生涯中买入这样的股票确实让我获利颇丰,但是到了1965年投资伯克希尔后,我就开始发现这种投资策略并不理想。

“如果你以相当低的价格买进一家公司的股票,通常情况下,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会有所改善,使你有机会以不错的获利把股票出手,尽管这家公司的长期表现可能会非常糟糕。我将这种方式称为‘雪茄烟蒂’投资法:在大街上捡到一只雪茄烟蒂,短得只能再抽一口,也许冒不出多少烟,但‘买便宜货’的方式却恰恰是从那仅剩的一口中发掘出所有的利润,如同一个瘾君子想要从那短得只能抽一口的烟蒂中得到天堂般的享受。

“除非你是一个清算专家,否则买下这类公司的投资决策实在是非常愚蠢的。首先,乍一看非常便宜的价格可能到最后毫无价值。因为在陷入困境的企业中,往往是一个问题还没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就冒了出来。其次,你最初买入时的低价优势很快就会被企业过低的投资回报率侵蚀。例如,你用800万美元买下一家出售价格或清算价值达1000万美元的公司,而你又能够马上把这家公司进行出售或清算,并实现非常可观的投资回报,那么这个投资就是明智的。相反,如果你10年后才能出售这家公司,而在这10年间这家公司盈利很少,只能派发相当于投资成本几个百分点的股利的话,那么这项投资的回报将会令人非常失望。所以说,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却是平庸企业的敌人。

“或许你认为这道理再浅显不过了,我却是经历了惨痛的教训才真正领会的,而且是在经历了多次的教训后。在买下伯克希尔不久后,我通过一家后来并入伯克希尔公司的分公司,买了一家百货公司。这家公司的管理层是一流的,我以低于账面价值相当大的折扣买入,而且这笔交易还包括一些额外的利益:未入账的不动产价值和大量采取后进先出法的存货准备。但是,直到在三年后我才得以幸运地以相当于买入成本左右的价格将这家公司脱手。在结束了伯克希尔公司跟这家百货公司的婚姻关系后,我的感觉就像乡村歌曲中的丈夫们所唱的那样:‘我的老婆跟我最好的朋友跑了,然而我还是非常挂念我的朋友!’”

巴菲特表示自己许多见解都是慢慢向芒格的观点靠拢的。“我在进化,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巴菲特做了进一步说明,“如果我只学习格雷厄姆一个人的思想,就不会像今天这么富有。”话虽如此,巴菲特还是花了很多时间,才融合了他从格雷厄姆和芒格那儿学到的知识,他说:“我开始对以合理的价格买进优秀公司的股票很感兴趣。”

伟大企业的定义在巴菲特数十年的投资历程中至关重要。他对伟大企业所下的定义是:“在25年或30年后仍然能够保持其伟大地位的企业。像可口可乐和吉列这样的公司很可能会被贴上伟大企业的标签。因为在过去的10年中,两家公司都已经明显地扩大了他们本来就非常巨大的市场份额,而且所有的迹象都表明,在下一个10年中他们还会再创佳绩。”

在实际投资过程中,我们往往难以找到那些具有长期持续竞争优势的伟大企业。巴菲特的投资分析经验表明,仅有少数企业具备这种优势。查理和他在寻找一生中也只能鉴别到少数几个这样的公司。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公司的领导能力并不一定能保证它们的成功。例如,几年前通用汽车、IBM和西尔斯百货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动荡,尽管它们在某些行业中具有无可匹敌的优势,但最终未能保持领先地位。

大多数公司在确定是否为伟大企业时会遇到许多假冒者。这些公司在市场上看似高高在上,但在竞争对手的攻击下却显得不堪一击。鉴于成为一家伟大企业的难度,查理和我认为,我们发现的伟大企业的数量永远无法超过“蓝筹股50家”排行榜,更不用说“璀璨明星20颗”了。因此,在我们的投资组合中,除了伟大的企业外,我们还增加了几家“可能性高的公司”。

为了形象地描述这些伟大企业,巴菲特将其比喻为“游着鳄鱼的很宽的护城河保护下的城堡”。他认为,可口可乐和吉列公司是他长期投资的典范。从长期来看,可口可乐和吉列所面临的产业风险远小于电脑公司或通讯公司。可口可乐占据全球饮料销售量的44%,吉列则拥有60%的剃须刀市场占有率(以销售额计)。除了箭牌公司在口香糖领域的霸主地位外,巴菲特认为没有哪家公司能够像他们一样长期保持全球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近年来可口可乐和吉列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加,品牌吸引力、产品特质和销售渠道的强大实力使他们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就像他们的企业经济城堡周围形成了一条护城河。相比之下,一般的公司每天都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孤军奋战。

那么,为什么伟大企业具备长期竞争优势呢?巴菲特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特许权”。他说:“一项经济特许权的形成需要产品和服务具备三个特征:一是顾客需要或希望得到的产品或服务;二是顾客认定找不到类似的替代品;三是不受价格管制。这三个特征的存在将表现为一家公司能够主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从而获得更高的资本回报率。在某些情况下,经济特许权甚至可以容忍管理不善的公司。也就是说,即使是无能的经理人也会降低经济特许权的盈利能力,但不会对其造成致命打击。”

在1988年,《财富》杂志出版了一份投资人手册,其中显示了美国全美500个制造企业和500家服务企业中,有6家公司在过去10年的股东权益报酬率超过30%,最高的一家也不过只有40.2%。然而,在1977年至1986年间,总计1000家中仅有25家能够达到业绩优异的双重标准:连续10年平均股东权益报酬率达到20%,且没有一年低于15%。这些超级明星企业同时也是股票市场上的佼佼者,在所有25家中有24家的表现超越标准普尔500指数。

这25家《财富》冠军榜企业的两个特点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第一,其中大企业只使用相对于其利息支付能力来说很小的财务杠杆(真正的好企业常常并不需要借款);第二,除了一家企业是高科技企业和其他几家是制药企业之外,绝大多数企业的业务都非常普通。它们大都出售的还是与10年前基本上完全相同的、并非特别引人注目的产品(不过现在销售额更大,或者价格更高,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这25家明星企业的经营记录表明:继续增强那些已经相当强大的经济特许权,或者专注于一个遥遥领先的核心业务,往往是形成企业非常出众的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

巴菲特一再强调,投资人要关注的是企业,而不是市场,选择股票的本质是选择公司。在收集目标公司信息时,巴菲特告诫投资者:一定要注意区分上市公司公告与非正式公告。上市公司公告是指公司董事会对公司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并购重组等所有对公司股票价格可能产生较大影响事项的公开正式披露的报告。由于上市公司对公告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性负有法律责任,并且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总体来说,上市公司公告中一般不会存在明显的虚假、误导或遗漏。非正式公告是指没有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进行披露的消息,或者指小道消息、传闻。由于非正式公告不是上市公司依法通过正规途径或渠道披露的信息,其真实可靠性没有保障,一些消息甚至成为庄家用以欺骗散户、操纵股价的工具。

因此,投资者应把上市公司公告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加以仔细阅读和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目标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价值投资并非仅仅关注企业当前的业绩表现,而是更注重其未来的业绩潜力,包括一年后、两年后的情况。因此,在股票投资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挖掘、分析和探索上市公司的情况。投资者应明白,炒股不仅要看K线图,更重要的是分析公司的价值潜力,即估值。当公司的股票已经透支了现在的业绩甚至未来业绩时,对这类股票的投资就需要谨慎了。

然而,对于一些规模较小、业绩增长潜力较大、尤其是产业前景良好的公司,投资者可以关注。郑小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在股市中取得了稳健的业绩,这要归功于她遵循巴菲特的“不熟不做”原则。她认为,投资于一个不熟悉的陌生行业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不断摸索和总结。这样的投资既浪费时间和精力,往往也得不偿失。因此,对于不熟悉的行业,投资者应尽量避免投资,即使该行业有很高的利润诱惑也不可轻举妄动。

“不熟不做”并不意味着只有在熟悉之后才去投资某个企业,关键还要看该企业是否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这是运用“不熟不做”原则的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的原则是:投得起钱没钱赚的投资不干。在这里,“不熟不做”的“熟”并不是指实践后的感性认识,而是指在选择企业和行业之前所做的调研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投资规划。

2007年5月31日,许多股民认为这一天是中国的“黑色星期二”。然而,郑小姐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国债利率从3.39%提高到3.81%必然会影响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导致股票的合理目标价下降,从而引发市场波动。加上印花税的大幅提高和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指数出现大幅度下挫,这仍然是股市的正常现象。

郑小姐表示,市场没有规律,所以在投资过程中要特别警惕所谓的预见规律。例如,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设定自己的预期:“股价将会涨到不可能再涨的高位,跌到不可能再跌的低位”。然而,股价永远没有最高点也没有最低点。她引用巴菲特的话:“炒股实际上是50%技术、50%艺术、50%传说。”

最后,针对大多数股民看着自己抛出的股票持续上涨、买入的股票持续下跌而产生的后悔情绪,郑小姐表示:“你没赚到钱,并不意味着你亏了,就像好的基金经理只赚合理的钱。很多人理财不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太害怕失败。但如果你避开了失败,也就避开了成功。”

在股票市场中,像郑小姐这样的投资者越来越普遍。他们秉承价值投资的理念,追随巴菲特的足迹,在复杂的股市中不断成熟和稳健地获得投资回报。然而,要成为这样的投资者并不容易,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正确评估投资企业。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应该把自己当成企业分析家,而不是市场分析师、总体经济分析师或有价证券分析师。在购买股票之前,投资者必须对企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这包括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产品构成、财务状况等多方面信息,但最重要的是对企业经营团队进行了解和分析。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和谐、敬业守信的经营团队是企业成功的首要前提。如果这个团队变化不定、表里不一,甚至尔虞我诈、相互倾轧,那么这样的企业是很难保持自身的经营平稳发展的。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公司。有些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在大量侵占上市公司资产、严重侵犯中小投资者权益后逃往外地长期不归,使上市公司经营受到巨大影响,甚至濒临退市。这样的企业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保障投资者权益了。因此,“选股票就是选老板”应该成为理性投资者的座右铭。在选择公司时,投资者可以观察其过去的行为和业绩表现、经营团队是否相对稳定以及是否有不良记录等。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通过深入的拜访来了解公司的经营理念、营运目标以及企业的人格特征等信息。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特许权团队与商品企业团队之间的区别。巴菲特相信,如果一个企业面临重大变革,它很少会给投资者提供高额报酬率。然而,许多投资人却往往被一些企业将来可能带来的好处所迷惑,而忽略了眼前十分确定无疑的企业现实。因此,在投资决策中,我们需要理性思考并谨慎行事。

总之,作为理性投资者,我们需要学会正确评估投资企业、注意选择合适的公司以及认识到特许权团队与商品企业团队之间的区别。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股市中获得稳健的投资回报。

巴菲特的投资原则是:以合理的价位购买绩优的企业,远比以较低的价格购买经营困难的公司更为划算。他认为,有特许权的经销商可以持续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而不用害怕会失去市场占有率或销售量。这使得它们能够获得较高的资本投资报酬率。有特许权的企业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拥有大量的经济商誉,这使得它们有较高的耐力去承受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影响。

反观商品企业,它们所提供的商品多半大同小异。竞争者本身之间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几十年以前,这些商品企业提供的基本物资包括石油、瓦斯、化学药品、小麦、铜、木材和橘子汁等等。但到了今天,电脑、汽车、航空公司和银行保险业已经变成日常必备的产品。尽管有庞大的广告预算,但是在同一市场中要有效地区别产品的差异仍极为困难。所以,商品企业的报酬率都不高,而且“最有可能是获利不易的企业”。因为提供的产品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只能在价格上互相较量,拼命地把产品的价格压低,比成本高不了多少。除此之外,也只有在商品供应紧缩的时候这样的企业才能够赚钱。巴菲特认为,决定商品企业长期获利能力的关键,是供应紧缩年数和供应充足年数的比值。然而,这个比值通常都很小。

巴菲特非常重视那些能完整、详实地报告公司营运状况的管理人员。他尤其尊敬那些不会借着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隐瞒公司营运状况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能够成功地分享信息给他们的团队,同时也勇于承认错误,并始终保持对股东的坦诚态度。对于巴菲特来说,拥有这样的管理者的企业才值得投资。

财务会计标准只要求企业以产业类别分类的方式公布商业信息。然而,一些管理者利用这些最低标准,将公司所有的商业活动都归类为同一个产业类别,从而混淆投资人的视听,使他们无法获得关于自身利益的个别商业动态的信息。因此,巴菲特认为,只要信息能帮助具有财务知识的读者回答以下三个重要的问题,就应该公布,无论这些信息是否属于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范畴,或是超出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要求:1. 这家公司大概值多少钱?2. 它未来的发展潜力有多大?3. 从过去的表现来看,管理者是否能够充分掌握公司的营运状况?

伯克希尔公司的年度报告不仅符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标准,还提供了许多额外的信息。巴菲特详细列出了伯克希尔所有下属企业的个别盈余,以及其他有助于股东分析公司营运状况的相关资料。他对那些采用同样坦诚作风向股东公布资料的企业主管表示敬意。同时,他也赞许那些勇于公开讨论失败的企业主管。在他看来,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都是虚假的。而在他对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所作的年度报告中,对于伯克希尔的经济现状和管理成果,不论好坏,都保持公开的态度。过去他曾经承认伯克希尔在纺织业和保险业面临困难,也承认自己在管理这些企业时有过失误。尽管有人批评巴菲特之所以能轻松地公开承认错误,是因为他拥有伯克希尔42%的股权,根本不必担心饭碗不保。但事实上,除了这些批评之外,营运报告上的改进也是有目共睹的。巴菲特相信,开诚布公至少能带给管理者与股东相同的好处。他说:“误导他人的主管,最后也将误导自己。”巴菲特深知检讨错误的价值,而不是只关注成功的作为。

巴菲特认为,股东权益报酬率只是一层烟幕。既然大多数的公司都以保留部分上年度盈余,做为一种增加公司股东权益的手段,那么对于平均每股盈余这种表面的数据,又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呢?如果一个企业在每股盈余增加10%的同时,它的股东权益也成长了10%,那就没什么了不起了。因为这和把钱存入银行,然后就会生利息其实是一样的。

与大多数股票分析师不一样,巴菲特把股东权益报酬率视为评估投资成败的指标。商誉是企业有能力从再投资的资金获得高报酬时,企业价值对账面价值的溢价。长期股东权益报酬率为10%的普通企业,在低利率时期可能有溢价,可是利率会在高低之间游走,所以这个溢价可能很快就会消失。巴菲特发现,比较保险的作法是寻找股东权益报酬率突出的企业,这样的报酬率可能一再重复而且远远超越一般债券或现金报酬率。

股票和债券主要有两大差异,首先,债券有到期日,也就是偿还本金或议定新利率的日期。而股票的股东权益则永远存在。除非你是有决定权的大股东,否则你只能听任管理阶层决定是否分配股利或把赚到的现金再投资。第二个差异则和再投资风险有关。所谓“再投资风险”,举例来说,如果你购买利率为10%的债券,而且对债券的信用风险感到满意,在到期之前,你可以确定每年可得到本金10%的收益。但你无法确定,定期得到的收益有多少购买力。你也无法预知,通货膨胀会把物价推到什么水准,或是目前利率会对股价造成何种影响。这个问题并不深奥。按照合理的推算,这种债券的收益价值,10年后将远远超过原本的投资。假设你在拿到第一年的收益之前利率下降,那么利率10%的债券到现在会值钱很多。长期的总报酬率则无法预估 。

巴菲特认为,股票可以看做是提供固定报酬率的债券,如果你把股票看做可以提供固定报酬率的债券,你会拥有“再投资机会”。股票会有股利,不过这个股利仍无法预测。但保留盈余将以能够预知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再投资。假如长期的股东权益报酬率是10%,保留盈余也可以带来10%的获利。一般的债券把“盈余”全数付给投资人作为收益。大部分上市公司把50%或更低的盈余拿来分配股利。成长快速、可能回购股票的高报酬率公司,或许只会拨出一小部分的盈余来发放现金股利。所以,投资人必须有能力控制那些会影响营业盈余的各种不寻常因素。巴菲特设法了解在拥有特定的资金可供运用的情况下,管理层能为公司创造营业收益的额度。他认为这是判定经营绩效最好的一个依据 。

巴菲特认为,在负债少或无负债的情况下,优秀的企业一样能达成良好的股东权益报酬率。众所周知,公司能借增加其负债比率来提高股东权益报酬率。巴菲特当然了解这个情况。但是巴菲特绝不会为了提高伯克希尔的股东权益报酬率而增加公司的负债。他说:“好的企业或投资决策不需要举债的帮助,就可以产生令人满意的经济成果。”此外,高负债的公司在经济衰退期间非常容易受到伤害。巴菲特宁愿在财务品质上犯错误,也不愿意以增加债务的方式拿伯克希尔公司股东的福利冒险 。

纵观中国股市,许多投资者买入股票非常随便。一只股票只要有股评人士推荐,或有利好传闻,就准有人买。对于这些投资者来说,买股票比买菜还随意。其结果是大多被套牢,然后在无奈与焦灼中等待解套。因此巴菲特提醒投资者,一定要对那些不得不靠借相当程度的负债才能达成良好股东权益报酬率的公司,应该抱持怀疑的态度 。

每股盈余只是评估企业价值的起点 巴菲特指出,投资人应该了解会计上的每股盈余只是评估企业经济价值的起点,绝不是终点。因为不是所有的盈余都代表相同的意义。那些必须依赖高资产以实现获利的企业倾向于虚报公司盈余。因为资产高的企业必须为通货膨胀付出代价,这些企业的盈余通常会像“海市蜃楼”般虚幻。因此会计盈余只在分析师用它来估计现金流量时才有用 。

巴菲特认为,即使是现金流量也不是度量企业价值的完美工具。相反,它常常会误导投资人。如果一定要以现金流量作标准,对企业进行评估,那么它只适用于那些初期需大量投资,随后只有小幅支出的企业,像房地产、油田以及有线电视公司等。相反,制造业需要不断地资金支出,若使用现金流量就无法得到准确的评估结果。

巴菲特比较喜欢采用的是他所谓的“股东盈余”——公司的净所得加上折旧、耗损、分期偿还的费用,减去资本支出以及其他额外所需的营运资本,来代替现金流量。他认为,股东盈余并没有提供许多分析师所要求的精确计算结果。若要计算未来的资本支出,最常使用的是粗估法。

巴菲特对那些不断增加开销的经营管理者非常厌恶。每当某家公司宣布要大肆进行削减开支的计划时,他就知道这家公司并不了解开销对于股东们的意义。巴菲特说:“真正优秀的经营管理者不会是早上醒来才说:‘好,今天我要削减开销。’就像一个人不会在早上醒来才决定呼吸一样。”

巴菲特特别欣赏威尔斯法哥银行的卡尔?雷查德和保罗?海山,以及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汤姆?墨菲和丹?柏克,因为他们毫不留情地删减非必要支出。他说,这些管理者“极度憎恨过多的冗员”,他们“即使是在利润创纪录的情况下,也会和承受压力的时候一样拼命地删减支出”。巴菲特在处理成本费用与非必要支出的时候,态度也极为强硬。他对于伯克希尔的毛利率非常敏感。他了解任何企业经营所需的适当员工人数,同时也明了既然有销售,就该有相对的支出。

伯克希尔是一个独特的公司。在公司总部的员工配备得十分精当,全体员工加在一起可能还凑不成一支垒球队。伯克希尔没有法律部门,也没有投资人关系部门。没有任何企管硕士专业人才组成的策略计划部门,来负责策划合并和收购等事宜。伯克希尔不雇用安全警卫、轿车司机或是公文信差。伯克希尔的税后经常性支出还不到营业盈余的1%。巴菲特说,拿伯克希尔和其他营业盈余相当,但经常性开销高达10%的公司做比较,就会发现:股东们单是因为这个经常性开支,就损失了9%的实质价值。

巴菲特投资的目标企业常常是那些选择能将每一美元的保留盈余转化为至少有一美元市场价值的公司。如果该公司的经营者长久以来一直将他们公司的资金做最佳的投资,那么经由这种测验方式,将能很快地突显出其优异的报酬率。如果把所有的保留盈余都投资在这样的公司中,并且得到高于平均水准的报酬,那么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将成正比大幅上涨。巴菲特就能从中获利。

《华盛顿邮报》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从1973年到1992年,《华盛顿邮报》公司赚了17.55亿美元,从这些盈余中公司拨给股东2.99亿,然后保留14.56亿,转投资于公司本身。在1973年时,它的市场总价值是8000万美元。从此以后其市场价值就一路上涨到27.1亿美元;从1973年到1992年间总共上涨了26.3亿美元。在那20年间它为股东所保留的每一美元盈余经转投资后其市场价值增值为1.8美元 。

可口可乐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自1988年以后,可口可乐公司的表现变得非常突出。在1992年,它的股票每股从10美元升到45美元,其绩效已经超越史坦普工业指数。从1987年以后,可口可乐的市场价值已经从141亿美元上涨到541亿美元。当公司支付28亿美元股利给股东,并从保留盈余的转投资中获得42亿美元的时候,公司已经产生71亿美元的盈余。对于公司所保留的每一美元盈余,它已经创造9.51美元的市场价值。从1988年到1989年,伯克希尔公司在可口可乐公司投资的10.23亿美元是值得的。在1992年之前,这项投资的价值达39.11亿美元。

创造股东持股的价值是关键

投资者在选择企业时,除了关注企业在经济价值上的吸引力之外,还应注意企业的管理经营能力是否能够很好地完成“创造股东持股的价值”这样一个大目标。基于这两点,巴菲特选择公司的标准是长期发展远景看好,且公司由一群有能力和以股东利益为第一优先的管理者所经营,它们将随着日后公司市场价值的增加而获得证明。

忠告3 正确评估投资企业是唯一的原则(5)

巴菲特对那些投资方面的“门外汉”有一个建议,即投资于指数基金。而对投资行家,巴菲特的忠告则是:“如果你对投资略知一二并能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那么就选5~10家价格合理且具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这时,传统意义上的多元化投资对你就毫无意义了。”

巴菲特认为,许多投资者,包括那些提供投资咨询的人,从未意识到购买自己不了解的公司的股票可能比没有充分多元化还要危险得多。因此他告诫说:“最优秀的股票是极为难寻的,如果很容易被找到,那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它们了吗?我知道我想购买最好的股票,不然我宁愿不买。”

正如巴菲特所言,上市公司的业绩永远是股市中的试金石。在牛市消灭低价股的口号声中,一大批低价股甚至垃圾股摇身一变,草鸡被美化成了凤凰。但是一旦面临年报、季报试金石的检验,那些曾经风光一时的股票,如大唐电信,就会因业绩从预盈到预亏,在当日便毫不留情地跌停;再看,深圳第一家整体上市的TCL集团,因连续三年亏损,被迫戴上了ST的帽子。2007年一季度,国内已经有21家“垃圾股”因连续亏损而退市。像浏阳花炮,多年来虚构业绩,放盈利“礼花”的,很容易炸伤投资者。所以,牛市中不问青红皂白地炒题材,投资者一不小心就会踩上“地雷”,风险也就不请自来。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基于一个独特却又有远见的思想,即少意味着多。他认为,对你所做的每一笔投资,你都应当有勇气和信心将你净资产的10%以上投入此股。因此,理想的投资组合应不超过10个股,每个个股的投资都在10%左右。

集中投资并不意味着找出10家好股,然后将股本平均摊在上面这么简单的事。实际的情况正如玩扑克赌博的人:当牌局形势对自己绝对有利时,不妨下大赌注。当巴菲特在1963年购买美国运通的股票时,还不敢肯定地说,他已经在选股中运用了优选法理论,但这次购买却是他贯彻自己选股理论的真实写照,也是巴菲特的勇气所为。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巴菲特作为合伙人服务于一家位于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有限投资合伙公司,这个合伙企业使他可以在获利机会上升时,将股资的大部分投入进去。到1963年,这个机会来了。由于提诺?德?安吉利牌色拉油丑闻,人们认为运通公司对成百万伪造仓储发票负有责任,美国运通的股价从54美元直落到35美元。巴菲特却在这个时候将公司净资产的40%,共计13万美元投在了这只前景看好,却在当时走了霉运的股票上。

巴菲特忠告投资者,在对金融类上市公司尤其是其中的商业银行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同时关注收益性及其成长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等各个方面。银行发行上市所公布的招股说明书是投资者最可靠和最全面的资料来源之一。投资者应重点关注并对此进行有针对性地解析以考察该银行的投资价值所在。主要分析以下三个要点:

1. 收益及其增长情况。首先根据公布的财务数据看银行的收益情况,如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

2. 安全性状况,主要是银行的资产状况。由于商业银行目前仍然以信贷业务为主,因此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状况基本上决定了银行经营风险;

3. 流动性状况。

流动性状况对于银行来说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银行不会遇到流动性危机。然而,一旦流动性危机发生,可能会导致挤兑,从而损害商业银行的信誉。因此,银行总是将流动性管理视为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先生是一位成功的投资者,他在1997年进入股市,目前拥有近百万的自有资金。他的炒股技巧与众不同,他不是通过消息获利,也不是依靠技术分析发家,而是通过投资具有实力的公司实现了巨额收益。

正如巴菲特所说:最本质的不是投资于金融衍生品,而是投资一家公司。因此,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才是投资股票的关键。正确评估一家公司的价值观对投资者至关重要,这是决定投资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

张先生的投资步骤通常是这样的:首先,他会通过市盈率来评估公司的价值。如果公司的市盈率过低,说明公司的价值被市场低估了,这是他选股的最重要标准。他通常会选择市盈率在10倍以下的股票,如果该行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市盈率可以提高至最高20倍。

其次,他非常注重公司的经营能力。尽管公司的经营能力包含了许多方面,但张先生判断一个公司经营能力的唯一工具就是其财务报表。因为财务报表既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同时也是公司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因此,通过分析公司财务报表,就能对自己想投资的公司财务状况和整个经营状况有一个基本了解。了解公司的经营实力和业绩,就可以对公司的内在价值做出基本判断。

此外,张先生还特别关注该公司是否处于垄断地位,特别是国际垄断地位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具有较强的定价能力,同时其生产成本也比竞争对手更低。

在巴菲特看来,不注重创新的公司是没有发展潜力的。注重技术创新项目的管理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能力的一个途径;对于成长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上选择集成创新策略已被证明是一条有效的方法。

在考察投资公司时,张先生不仅关注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还会关注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是否具备某种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资产,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那些有意识地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成功地进行技术创新、建立与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没有掌握新技术,又不及时跟踪新技术的公司,绝对不会有长久的发展潜力。而创新带来的变化必然反映在股市中。张先生说:“按照我的经验,稳定的行业市场,才能使企业保持稳定的市场增长。一般具有增长潜力的市场,每年的市场增长率应该在30%以上。”

根据张先生的观点,上市公司的半年报披露是考察公司的重要依据之一,市场会围绕上市公司的半年报业绩变化挖掘题材、寻找热点。虽然半年报期间较难形成大的行情,但仍会形成局部热点。投资者只有正确地掌握了半年报的投资策略,才能极大地把握住投资机会。

半年报披露的选股重点包括业绩和题材。在业绩方面,投资者常常以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作为评价股票优劣的标准,这种投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每股收益只是衡量公司业绩的一个方面,其中还包括市盈率、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流量等。而好的股票更多集中于重点行业的龙头品种或具备并购重组、资产注入与整体上市的题材品种。要分析公司的利润构成,识别上市公司业绩增长。除了看这些数据之外,还要和上市公司以前的年报、半年报、季报进行对比分析,这样,投资者才能挖掘真正有价值的投资对象。此外,对于涨幅过大的品种,已经达到估值水平或者早已超过合理估值,不管其半年报业绩有多高,都应该放弃长线持有的打算。

在题材方面,投资者要特别关注上市公司的股本扩张题材、并购和重组等题材。有的公司会进行高比例送转股,因为上市公司可以高比例送转股降低的股价,所以这类个股中常常会隐藏着超级黑马股。此时,对于个股的投资,应该选择半年报公布的早期和中期;而在半年报进入披露的最后阶段时则应减少持股。因为业绩较好的公司往往早公布其半年报;反之,往往在后期比较集中,从而对市场行情产生不良的影响。除了真正具有长期持有价值的股票外,其余类型的股票可以考虑及时卖出。特别是次新股、扭亏股和大比例送转股等题材炒作型的股票。这是因为时近年底时资金面往往比较紧张,部分主流资金需要撤出股市。从以往的行情分析,股市行情整体走弱一般是在9月份之后,所以,半年报披露即将结束或结束之后,投资者需要实施适当减仓。

综上所述,要正确评估投资企业是唯一的原则。通过充分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注半年报披露的信息、分析业绩和题材等方面,投资者才能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实现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投资者在关注半年报的投资机遇时,也应注意防范半年报风险。这些风险包括上市公司业绩下滑的风险、上市公司担保链中个股的风险以及业绩和分配方案等方面突然“变脸”的风险。

另一位李姓女士则擅长运用巴菲特评估投资企业的方法。她表示,投资者往往难以在市场底部找到合适的投资股票,因为抄底往往伴随着较大的投资风险。一些股票价格下跌是由于基本面因素,再加上公司业绩下滑,导致股价进一步下跌。因此,投资者在抄底买入时务必谨慎。

1. 此类股票可能会有一定的涨幅,然后回落并进行调整,其股价保持在较高水平;

2. 如果在周线上呈现三角形形态,虽然成交量一度出现萎缩,但仍保持较高水平;

3. 盘整时间较长,通常在半年左右,这将为投资者提供较大的空间。

投资这类股票还需要注意其他因素,如公司基本面是否发生重大变化、在市场下跌过程中是否表现出抗跌性、股价波动幅度是否逐步收窄并不断抬高底部。投资者应在股票发力时开始参与,最好是在冲高后逐步加仓,以获得较好的收益。

李女士还总结了一套独特的方法来判断公司优劣,主要包括以下三条:

1. 投资者需考察上市公司净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净利润是指企业在未来经营期内所获得的归所有者所有和支配的净收益。上市公司的收入来源多样,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等。其中,营业利润被认为是公司最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而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则是非经常性损益,即不稳定的收入来源,未来能否再次形成收入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例如,中国移动上半年净利润达379亿元,同比增长25.7%,超过了多家投资银行预期的360至374.08亿元,增幅也高于市场预期的19%~24%,平均每天净赚逾2亿元。其中彩铃、WAP和彩信业务增长迅速,成为业务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由于被豁免债务而形成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未来不可能继续实现。因此,在选择上市公司时,投资者应选择那些有稳定主营业务收入的公司。

2. 学会分析上市公司行业的特殊性。由于上市公司所属的行业类别繁多,导致其主营业务收入发生较大变化,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

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是以价值投资为主,他认为投资者真正需要具备的是对所选择的企业进行正确评估的能力,你并不需要成为一个通晓每一家或者许多家公司的专家。 你只需要能够评估在你能力圈范围之内的几家公司就足够了。 能力圈范围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范围。 他还提出了“安全边际”投资策略,即在购买股票时,要确保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此外,他还强调了长期持有和分散风险等原则 。

巴菲特的投资策略中,安全边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这一点也是价值投资的核心概念。安全边际的定义非常简单: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的顺差,换一种通俗的说法,安全边际就是价值与价格相比被低估的程度或幅度。对一只股票来说,只有当价值被低估的时候才存在安全边际或安全边际为正;当价值与价格相当的时候安全边际为零;而当价值被高估的时候不存在安全边际或安全边际为负。价值投资者只对价值被低估特别是被严重低估的对象感兴趣。安全边际不保证能避免损失,但能保证获利的机会比损失的机会更多。

巴菲特说:“我们的股票投资策略持续有效的前提是,我们可以用具有吸引力的价格买到有吸引力的股票。对投资人来说,即便买入的是一家优秀公司的股票,但是如果支付的价格过高,也将抵消这家绩优企业未来10年所创造的价值。”简单来讲,投资者如果忽视安全边际,即使买入优秀企业的股票,也会因买价过高而难以盈利。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中有两条最重要的原则:第一,永远不要赔钱;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安全边际是巴菲特投资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投资者在买入价格上留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可以大大降低因预测失误引起的投资风险。即使投资人在预测上有一定程度的错误,也能在长期内确保投资本金的安全。

如果想要的安全边际迟迟不来怎么办呢?那么只有两个字——等待。应用安全边际的首要原则,就是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耐心等待机会的来临,这种机会来自于公司出现暂时问题或市场暂时过度低迷导致优秀公司的股票被过度低估时。巴菲特说:“你必须等机会来临时才行动。如果我下周有了好主意,我会做一些事。如果没有,我才不会做什么见鬼的事。”

在实际投资操作中,如何应用巴菲特和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呢?巴菲特曾在伯克希尔1992年年报中指出:“我们强调在我们的买入价格上留有安全边际。如果我们计算出一只普通股的价值仅仅略高于它的价格,那么我们不会对这只股票产生兴趣。我们相信这种‘安全边际’原则——本杰明·格雷厄姆尤其强调这一点——是投资成功的基石。”这正是巴菲特永不亏损的投资秘诀。

格雷厄姆认为,“安全边际”是价值投资的核心。尽管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涨落不定,但大多数公司还是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价值的。训练有素且勤勉的投资者能够精确合理地衡量这一相对稳定的内在价值。股票的内在价值与当前交易价格通常是不相等的。基于安全边际的价值投资策略是指投资者通过公司的内在价值的估算,比较其内在价值与公司股票价格之间的差价,当两者之间的差价(即安全边际)达到某一程度时就可选择该公司股票进行投资。

为了真正的投资,必须有一个真正的安全边际。并且,真正的安全边际可以由数据、有说服力的推理和很多实际经验得到证明。在正常条件下,为投资而购买的一般普通股,其安全边际要大大超出现行债券利率的预期获利能力。在一个10年的周期中,股票盈利率超过债券利率的典型超额量可能达到所付价格的50%。这个数据足以提供一个非常实际的安全边际——其在合适的条件下将会避免损失或使损失达到最小。如果在20种或更多种股票中都存在如此的安全边际,那么在完全正常的条件下,获得理想结果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就是投资于普通股的典型策略,并且不需要对成功概率做出高质量的洞察和预测。

格雷厄姆指出:“股市中的失败特别偏爱投资于估值过低股票的投资者。首先,股市几乎在任何时候都会生成大量的真正估值过低的股票以供投资者选择。然后,在其被忽视且朝投资者所期望的价值相反方向运行相当长时间以检验他的坚定性之后,大多数情况下,市场总会将其价格提高到和其代表的价值相符的水平。理性投资者确实没有理由抱怨股市的反常,因为其反常中蕴含着机会和最终利润。”格雷厄姆告诫投资者,“从根本上讲,价格波动对真正的投资者只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当价格大幅下跌后,提供给投资者低价买人的机会;当价格大幅上涨后,提供给投资者高价卖出的机会。”格雷厄姆指出:“......测试其证券价格过低还是过高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拿其价格和其所属企业整体的价值进行比较。”

巴菲特认为,安全边际是投资中最重要的概念。在《聪明的投资人》最后一章中,本杰明·格雷厄姆强烈反对所谓的匕首理论:“面对把正确投资的秘密浓缩为几个单词的挑战,我斗胆地提出一个座右铭:安全边际。”他认为,投资者忽视了这个非常简单的投资座右铭,从而导致他们从90年代开始遭受重大损失。

巴菲特认为,格雷厄姆有三个基本的思想,这足以作为你投资智慧的根本。这些思想没有一个是复杂的,也没有一个需要数学才能或者类似的东西。巴菲特建议用贴现现金流公式计算出的最便宜的股票是投资者应该买入的股票,无论公司是否在增长,无论公司的盈利是波动还是平稳,或者无论市盈率和股价与每股账面价值的比率是高是低。当然,即便是对于最好的公司,你也不能买价过高。买价过高的风险经常会出现,而且现在对于所有股票,包括那些竞争优势在未来必定长期持续的公司股票,这种买价过高的风险已经相当大了。

巴菲特之所以非常强调安全边际策略,其根本原因是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和公司经营的因素非常复杂,而人的预测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很容易出现预测失误。股价波动是难以准确预测的,尽管股价长期来说具有向价值回归的趋势,但如何回归、何时回归是不确定的。公司价值是难以准确预测的,同时受到公司内部因素、行业因素、宏观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本身是变化和不确定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更是不确定的。

安全边际是对投资者自身能力的有限性、股票市场波动巨大的不确定性、公司发展的不确定性的一种预防和保险。有了较大的安全边际,即使我们对公司价值的评估有一定的误差、市场价格在较长的时期内仍低于价值、公司发展受到暂时的挫折,都不会妨碍我们投资资本的安全性,以及保证我们取得最低程度的满意报酬率。

安全边际是一种预防和保险。华尔街从来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股价波动。格雷厄姆在去世前几个月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我在华尔街六十多年的经验中有过什么发现的话,那就是从来没有人能够成功地预测股市变化。”虽然如此,但是安全边际却可以为股票市场波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提供一种预防和保险。有了较大的安全边际,即使市场价格在较长的时期内仍低于价值,我们仍可通过公司净利润和股东权益的增长,来保证我们投资资本的安全性以及取得满意的报酬率。如果公司股票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我们反而能够以更大的安全边际买入公司更多的股票。正如巴菲特所说:“未来永远是不确定的。在大家普遍看好时,你只能花高价从市场买入股票。所以,不确定性反而是长期价值投资者的朋友。”

投资者在买入价格上留有足够的安全边际,不仅能降低因为预测失误引起的投资风险,而且在预测基本正确的情况,可以降低买入成本,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前提下获取稳定的投资回报。巴菲特指出,根据安全边际进行价值投资的投资报酬与风险不成正比而成反比,风险越低往往报酬越高。

例如,《华盛顿邮报》公司在1973年的市值为8000万美元。当时你可以将其资产卖给十位买家之中的任何一个,而且价格不低于4亿美元,甚至还会更高。该公司拥有《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以及几家重要的电视台,这些资产目前的价值为20亿美元。因此愿意支付4亿美元的买家并非疯子。现在如果股价继续下跌,该企业的市值从8000万美元跌到4 000万美元,其贝塔值会相应上升。对于用贝塔值衡量风险的人来说,更低的价格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是价值投资,他认为股票的价值应该反映在其内在价值上。他会选择那些被低估的公司进行投资,这些公司的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他也会选择那些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进行投资。巴菲特认为,长期持有股票是最好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获得最大的收益。他也会关注公司的管理层和经营状况,以确保公司能够保持稳定的增长 。

这种抱有至少先要保住本金,然后再来追求获利的投资态度,正是巴菲特的一大投资策略。正是基于这种相对保守的投资理念,使他专门寻找那些行业情形最容易明白的企业来投资。

许多投资人对难懂的行业兴趣盎然,反而对普通生意没有太多感觉。毕竟,人人都懂的公司,缺乏一种挑战性。尤其是对男性投资人而言,这是一种征服感、一种追求超人一等的感觉。比如目前全球各地颇能激发投资人兴趣的电脑科技股,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试想:如果你想靠买对股票而能炫耀于人前,你会选择可口可乐、麦当劳、迪士尼这样的公司,还是几家鲜为人知但却充满科技气息的科技股?答案自然是后者,因为它提供了“人人不知唯我独醒”的炫耀机会。然而,巴菲特并非这类投资人。他投资的目的主要是赚钱,而不是为了炫耀。

因此,他选择了一个看似呆板的方法:选购那些非常简单的行业和公司,例如可口可乐、迪士尼、沃尔玛、吉列、《华盛顿邮报》等公司。巴菲特曾表示,他的成功秘诀很简单,就是专门挑选那些一尺高的栏杆跨过去,而不是专找那些七尺高的栏杆尝试跳过去。

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过去和今天的业绩良好固然是好事,但它们都已反映在今日的股价上了。因此,对于投资人而言,能为自己赚钱的,是未来的成绩。真正决定投资成败的,是公司未来的表现。试想,如果投资成败是取决于过去和今日,那任何人都能投资致富,并且也不需要很强的分析能力,因为过去和今日的业绩都是一目了然的。正因为投资成绩是由未来而定,所以巴菲特认为,行业的性质比管理人素质更重要。毕竟,人心莫测,管理人可以“变质”,但整体行业情况一般不会那么容易发生变化。

每一个经济体系里的各种行业,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竞争状况。有些行业很容易进入,因此竞争异常激烈。另一些行业则因消费者注重品牌等因素,使得整个相关行业年年获利丰厚。巴菲特曾说过,从第一家民航公司算起,几十年来,整个民航事业是没有半点收益的。自从20世纪80年代投资美国主要民航公司未取得盈利之后(伯克希尔的投资标准是,即使没有亏掉本钱,只要没有可观利润,也被视为失败),他开玩笑说,自己设立了一个类似美国戒烟者和戒酒者每次忍不住就可以打进去取得咨询的电话号码,以便每次他突然想要投资民航公司时,可以打进去寻求建议。

巴菲特认为,不同行业的竞争程度各异。有些行业竞争激烈,如零售业;而有些则相对平淡。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能从零售行业的竞争中看出这一点。例如,沃尔玛创始人沃尔顿先生在世时,每天都会去主要竞争对手的几家分店参观,以了解对手的削价情况并制定对策。基于这样的观察,他得出结论:在零售业中,反应迟钝就等于失败。

巴菲特表示,如果让一个反应迟钝的人去管理类似可口可乐的公司,那么10年后这家公司仍然会安然无恙。但是,如果让这个人去管理一家超市,就相当于让企业快速走向衰败。因此,在选择投资标的时候,应该选择那些即使是“傻瓜”也能够管理的公司,因为迟早会有某个“傻瓜”爬上去主管这家公司。

在投资过程中,很少有人希望每天都进行交易。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能够手持现金,耐心等待,总会等到一个完美的高安全边际的时刻,因为市场的无序性总会带来价值低估的机会。非洲草原上的狮子,在没有猎物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草丛中慢慢地等待,耐心观察周围情况,直到猎物进入伏击范围才迅速出手。如果你的投资组合里累积了很多次这样的投资成果,从长期看,你一定会取得远远超出市场回报的机会。所以安全边际的核心就在于把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安全边际是以“内在价值”为基础的。在计算“内在价值”时,预期收益率是最有弹性的参数。预期收益率的上升和安全边际的扩大都趋向于一个结果,即相对低的买入价格。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阶段性的仓位比例控制也可以视为运用安全边际的辅助手段。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这两位大师级人物都非常强调安全边际原则,要求一定的安全边际。其根本原因在于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和公司经营的因素非常庞杂。而人的预测能力有限,容易出现预测失误。有了较大的安全边际,即使我们对公司价值的评估有一定误差、市场价格在较长时间内仍低于价值、公司发展受到暂时的挫折,都不会妨碍我们投资资本的安全性,并能够保证我们取得最低程度的满意报酬率。这就是安全边际原则的精髓所在。

赵先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股票投资者,他表示:“安全边际是格雷厄姆价值投资理论的核心要素。如果投资者能确认一只股票值得长期投资,过分追求安全边际有时会错失良机,有些投资者为了等待更低的价格反而被迫追高买入。只要优质股票价格合理,稍微降低一点安全边际并无大碍,因为优质股票本身就有保障,而低价买入优质股票的机会非常少。即使基本面较差的股票有很大的安全边际,如果你买入了,也可能出现亏损。因为,股票基本面持续恶化,安全边际也会随之消失。这也是巴菲特发现格雷厄姆应用价值投资的最大局限,说明了股票基本面远比安全边际更重要。”

“巴菲特思想的精髓在于‘确定性’,这是一种自己能够看懂、具有较高安全边际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直接影响着复利的效果。”

“我认为,巴菲特实际上40%像格雷厄姆,20%像费雪,40%是他自己。因为巴菲特从遇到格雷厄姆到接触费雪的《如何选择成长股》之前都是他自己所说的‘满世界找雪茄烟屁股’的人。在费雪和查理的帮助下,他明白了‘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优秀的公司远比以低廉的价格购买不那么优秀的公司好得多’的道理,但他最终没有放弃‘安全边际’,这也是他说自己更多的像格雷厄姆的原因(费雪并不是完全不考虑安全边际,只不过没有把它看成原则条件)。”

“格雷厄姆是价值投资的奠基人。我只是觉得这个基础理论还有不完善之处,真正把它完善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的是巴菲特。通过安全边际和基本面对收益率的影响,就可以看出它们的重要程度。假设安全边际为50%,基本面为零,安全边际能影响的收益范围最大为100%。如果安全边际为零,基本面优秀的企业长期收益率可能是1000倍。也就是说,基本面对收益率的影响会超过安全边际。投资者如果想要持续、稳定地获得超额收益则完全取决于优秀的基本面,而不是取决于多获得10%的安全边际还是少10%的安全边际。另外,对行业的选择也是另一种安全边际,例如,尽管万科是优秀的企业,但由于房地产的性质降低了它的安全性。”

赵先生还表示:“费雪主张投资成长率高于平均水平、利润相对成长以及拥有卓越管理阶层的企业。他与格雷厄姆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费雪认为仅仅阅读公司财务报告并不足以判断是否应该投资,而应尽可能从熟悉该公司的人士那里获取第一手资讯,此种方式已成为目前基金经理选股前的必备条件。巴菲特则是将这两种投资方法加以发扬光大。”

巴菲特投资中国石油可能与西格尔的思想有一定的关联。西格尔的“股票的长期收益并不依赖该公司实际的利润增长率,而是取决于该增长率与投资者预期的比较”思想对巴菲特也有一定影响。我曾在西格尔的《投资者的未来》的封面上看到巴菲特“能够让投资者更聪明”的评语。

特许经营权是巴菲特投资理论的核心,特别是对于普通投资者,持有具成长性的特许经营企业股票是持续稳定获得高额收益的最佳途径。建议选择股票前首先问问自己:这个公司有特许经营权吗?

相对于有限的股价安全边际,巴菲特发现的是更强有力的基本面安全边际,包括特许经营权、确定性、持续成长、行业特性等基本面因素为我们提供了更巨大的安全边际。

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同赵先生一样,另一位在股市中打拼多年的郑先生也在学习巴菲特,并有以下两点体会。

1. 经过多年的思考,郑先生觉得安全边际原则是巴菲特投资理念中的精髓。这个理念是巴菲特从老师格雷厄姆那里学来的,有了足够的安全边际才能从容地参与股市这场游戏。增强安全边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首先,学习识别财务骗术与企业骗术的技巧,分析企业的技巧,阅读财务报告的技巧。尽量投资于未来盈利有保障的公司。其次,学会估计企业资产与盈利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未来前景的可靠程度。最后,投资者不要付出过高的价格,你可以从流通市值与可能的真实资产、真实盈利的比率入手观察。

2. 观察巴菲特持有的股票,每一种股票都是全球著名的企业: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大的饮料公司;麦当劳亦为全球第一大快餐业者;美国运通公司的运通卡与旅行支票则是美国人跨国旅行的必备工具;吉列公司的刮胡刀则占有全球60%的市场;迪斯尼在并购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之后,以成为全球第一大传播与娱乐公司;富国银行拥有加州最多的商业不动产市场并位居美国十大银行之一;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则是美国两大住宅贷款业者之一;《华盛顿邮报》是美国最受尊敬的报社之一,获利能力又远高于同类行业。

. 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具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使得它们拥有“特许权”,与一般企业有所不同。巴菲特对特许权的定义是:消费者在某家商店找不到某种商品(如可口可乐或吉列剃须刀),尽管有其他竞争企业生产同类产品,但消费者仍会去寻找这种商品。而且,这种产品的优势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很难改变,这就是巴菲特“长期投资”甚至“永久投资”的基本因素。

2. 郑先生认为自己从巴菲特那里得到的第二大收益就是提高了自己判断企业价值的能力。较高的分析能力取决于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从巴菲特那里,郑先生明白了:财务报告只是研究企业的一个起点,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这需要运用我们自身的逻辑推理去论证、分析问题,不断地增加新的知识,提高投资者的思维能力,扩大视野。

3. “巴菲特还教会我善于利用时间的尺度去度量价值,当你对一个问题无法下结论的时候,多利用时间这把尺子,多问问自己,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一年的尺度上如何思考。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时间尺度是个很大的优势,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资产收益稳定性真实性高的企业。

4. “要利用概率权衡你投资获胜的机会是多少,没有80%的胜算就不要投资。那么,胜算概率怎样确定?这就看你对企业未来几年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有哪些,有利的因素、判断不明的因素、不利的因素各占百分之几,基于不同因素的权重和概率知识,估算一下企业未来胜算的概率,再算算市场价格相对于真实资产和真实盈利的乘数。结合我国市场的特点,找出胜算概率较高的价格区间。”

5. 忠告5 集中投资,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1)

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巴菲特采用的是集中投资策略。“‘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是错误的,投资应该像马克?吐温建议的那样,‘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站在交易大厅里,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散户朋友们面对1300多家上市公司,傻了眼,不知该买入哪只股票,听A说甲股好,就买甲股四百股;又听B说乙股好,则又买乙股二百股;忽然之间见丙股向上狂奔,又追涨丙股三百股;突见丁股黑马相,遂“逢低”买丁股八百股......手中持有的股票不下数十个,看盘时注意了甲,忘了乙;看到了丙涨,疏忽了丁跌。整天将键盘敲打个不停,总怕忘了、漏了自己的哪个宝贝“疙瘩”。如此不集中资金,其结果只能是:一被“套牢”;二是忍痛“割肉”。

普通股民在买入股票时,如果能掌握一些有效的原则并严格执行,就可以大大减少类似于上面提到的失误,提高获利的机会。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掌握趋势原则:

在投资者准备买入一只股票前,应对大盘的运行趋势有一个明确的判断。一般情况下,大多数股票都会随大盘趋势运行,即买入股票在大盘处于上升趋势时较易获利,而在顶部买入则无疑于海底捞月,在下跌趋势中买入更不会有好结果。投资者要根据自己的资金多少来制定投资策略,确定你是准备长线投资还是短线投机。而且,所选股票最好是处于上升趋势中的强势股。

2. 确定分批原则:

投资者对一只股票的买入时机没有十分把握的时候,可采取分批买入和分散买入的方法,这样可大大降低投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买入的股票种类不要太多,一般在2到4只为宜。此外,投资者进行分批买入时,应根据你的投资策略和资金情况有计划地实施。

3. 牢记底部原则:

对喜欢中长线投资的股民朋友来说,买入股票的最佳时机应在股价处于底部区域或刚突破底部上涨的初期,因为这是风险最小的时候。虽然短线投资机会天天都会有,但你也要考虑到短期底部和短期趋势的变化,要把握住快进快出的投资原则。另外,投入的资金量也不要太大。

4. 注意风险原则:

高风险高收益,股市就是这样的投资场所,可是股市中的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也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完全回避。作为投资者应具有风险意识,尽可能地把握好买入股票的时机是控制风险最重要的一步。这时,投资者不但要考虑大盘的趋势,还应重点分析所要买入的股票是上升空间大还是下跌空间大?买进的理由是什么?买入后如果不涨反跌怎么办?在买入股票时,投资者对这些问题都应有个清醒的认识。

集中投资的典范:

如果用一句话对巴菲特的投资策略加以总结,那就是“集中投资策略”。这是一种有别于活跃派资产投资组合,但又能击败指数基金的策略。巴菲特是集中投资的典范,他的业绩和成就正是因此而颇具传奇色彩。

巴菲特之所以提出集中投资策略主要得益于两个人,一位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一位是菲利浦?费雪。1934年,凯恩斯在给商业同行的一封信中写道:“通过撒大网捕捉更多公司的方法来降低投资风险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你对这些公司知之甚少,更无特别信心......人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里,我最有信心投资的企业也不过二三家。”

费雪是另一位杰出的投资顾问,从业近50年并著有两本重要著作:《普通股与菲普利润》和《普通股通往财富之路》,这两本书都深受巴菲特的喜爱。他在1958年所写的《普通股通往财富之路》一书中指出:“许多投资者,当然还有那些为他们提供咨询的人,从未意识到,购买自己不了解的公司的股票可能比没有充分多元化还要危险得多。”尽管如今已高龄96岁,费雪依然坚持这一原则。与其他伟大的投资家一样,他不轻易采取行动,而是在尽可能全面了解一家公司之后亲自拜访该公司。如果他对所见所闻有信心,就会毫不犹豫地大量投资于此公司。

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合理的集中投资方法一直被人们忽略,因为它与人们想象的多数经验丰富的投资者的做法大相径庭。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风潮衰退后,人们才又重新认识到集中投资的重要。

集中投资的精髓可以简要地概括为: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将你的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理会股市短期内的跌升,坚持持股,稳中取胜。

集中投资看似是一个极为寻常的想法,但事实上,它根植于一套复杂的彼此相关联的概念之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它的方方面面,就会发现它的深度、内涵以及坚实的思想基础。

许多投资者认为: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才算保险。他们不但没有集中资金,反而拿有限的资金四处出击。结果手中的股票不是这只涨,就是那只跌,一年忙到头,好的可以赚点钱,中的打平手,不好的情况下则是负增长......

巴菲特警告投资者:“对一个普通投资者来说,我认为只要有三家公司的股票就够了。因为投资者买的股票越多,越可能购入一些对其一无所知的企业。而通常投资者对企业的了解越多,关注越深,投资的风险就越低,收益就越好。”应用到选股上,就是要集中专注于少数几个自己最有优势的领域,而不是盲目地多元化以求降低风险。实际上,许多投资者在依靠集中投资取得第一桶金之后,又把钱浪费到了多元化的领域,最后又回到了起点。

巴菲特对此的总结是:“多样化是无知的保护伞。”“如果你对投资略知一二并能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那么选3~5家价格合理且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就足够了。”

前面提到的对巴菲特集中投资理念产生至深影响的凯恩斯曾说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越来越确信正确的投资方法是将大笔的钱投入到一个自己认为有所了解以及能够完全信任的管理人员的企业中。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将资金分散在自己一无所知或毫无信心的企业中,就可以限制风险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中外股市操作成功的投资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比较善于精心选股、集中投资,很少有分散投资能带来辉煌收益的例子。这一点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极为重要。

集中投资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是广泛多元化、高周转率策略的反论。在所有活跃的炒股策略中,只有集中投资最有机会在长时间里获得超出一般指数的业绩。但它需要投资者耐心持股,哪怕其他策略似乎已经超前也要如此。我们从短期角度认识到,利率的变化、通货膨胀、对公司收益的预期等因素都会影响股价。但随着时间跨度的加长,持股企业的经济效益趋势才是最终控制股价的因素。多长时间为理想持股期呢?这里并无定律,如果我们将资金周转率定在10%至20%之间,10%的周转率意味着你将持股10年;20%的周转率意味着你将持股5年。

巴菲特告诫投资者,对价格波动不必惊慌。价格波动是集中投资的必然副产品。不管从学术研究上还是从实际案例史料分析上,大量证据表明,集中投资的策略是成功的。从长期的角度看,所选公司的经济效益定会补偿任何短期的价格波动。巴菲特本人就是一个忽略波动的大师。另一位持相同理念的大师是巴菲特多年的朋友和同事查理·芒格。巴菲特与查理彼此支持,互为补充,二人的观点有时如出一辙。

集中投资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汲取了相关的逻辑学、数学和心理学原理的精华。集中投资的基本原理是在50年前由约翰·凯恩斯首先提出来的。巴菲特所做的,而且做得非常成功的是亲身实践了这一原理,然后才将它发扬光大。如果我们认真地对伯克希尔的资产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尽心尽力对成功率较高的股票进行集中投资会产生最令人满意的收益。相反,不动脑筋地企图以多种不同名称的股票按相同的比重进行投资,将会使收益与市场持平。当你除去佣金,减去开销,并对收益进行调整时,你开始明白,你为什么很难在业绩上超出市场了,因为你同时拥有几百种股票而且还在不断地买进卖出。

984年,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了一场关于集中投资的演讲。他指出,这种投资策略自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撰写《证券分析》一书以来已经有50年的历史,但在他采用价值投资的35年里,没有看到这种趋势的出现。巴菲特认为,人类的特性中有一种顽症,就是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化。

然而,在他演讲后的15年里,仍然没有人急于实施集中投资。正如巴菲特所说:“我们甚至已经从讲授价值投资学的讲台上败下阵来......这种状况还可能会持续下去。尽管轮船已环绕地球航行,但地球平面学说协会仍将繁荣。证券市场上仍将存在巨大的价值与价格差异,而那些阅读格雷厄姆和多德的书的人仍将继续发财。”

巴菲特对投资策略充满信心,对自己的运气没有太多依赖。他的所有投资行动基本上都源于周密的思考,不会因为短期利益而失去航向。他对投资风险的理解比任何人都更深,因此能够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并充满信心地接受最终结果。

巴菲特的合作伙伴查理提到,在他和巴菲特离开研究生院之前,他们就进入了商界去发现“巨大的、但可预测的极端不理智行为产生的格局”。这里所说的格局并不是指预测商机,而是指当不理智局势真的形成时,人们在这种局势之下会采取的几种行为格局。

王小姐是一位在股市上有一定赢利的投资者,她在集中投资股票时主要是对龙头股进行交易。她表示:“在刚开始买龙头股的时候,我也走过许多‘弯路’,甚至出现被套牢的尴尬境地,这是因为我没有正确掌握购买龙头股的方法所致。那时候,我还不知道龙头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时机选择、价格变化、成交量及运行方式等四个方面。走了几次‘弯路’后,我才明白:投资龙头股最适宜的方法是追涨,而在追涨龙头股时,我特别选择市场整体趋势利好的背景下买入。再后来,我抓住了一点,就是在大势利好时,追涨的成功概率较大。而在大势恶化时,即使个股短线形成突破,也会受到大盘的影响。”

王小姐总结了这样的投资经验:龙头股是某一时期在股票市场中,对同行业板块的其他股票具有影响力的股票,它的涨跌往往对其他同行业板块股票的涨跌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在买入龙头股时需要果断干脆,如快刀斩乱麻,一点也不能犹豫。不仅在追涨买入时需要果断,在卖出时更要果断。如果操作过于犹豫的话,轻则错失机会,重则可能买在相对高位。购买龙头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 注意政策环境背景,把握住新政策的导向,就能抓住后期二级市场的新机会。在中国的股市历史上,有两次大行情都是在政策推动下产生的,而板块和个股的商机也蕴涵在新政策之中。王小姐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在2007年上半年她买进的有色金属之所以能获利五倍,就是由于政府大力推进偏远地区开发建设的政策所致。

2. 从资金流向分析,主流资金的投向决定了股市炒作的方向,也是决定热点能否持续的关键。资金投入量越大,热点持续的时间就越长,龙头股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 运用基本分析法,分析上市公司的基本状况,分辨出行业龙头股;运用价值分析法,分析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

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王小姐还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很多投资者都以为龙头股都是直线上涨的,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通过长期观察,我发现龙头股的涨势也是有很多类型的,明确龙头股的不同涨势,有助于我们针对不同的上涨趋势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以取得最佳的投资效果。归纳起来,龙头股的上涨形式主要有四种:台阶式、直线式、通道型、振荡式。

“以台阶式上涨的龙头股为例,它在启动初期不显山不露水,没有像别的龙头股那样放巨量拉长阳线的强烈信号,投资者想在它行情启动阶段及时发现和捕捉它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由于这种龙头股上涨的持续时间较长,走势有明显的规律性,所以投资者在这种龙头股的上涨过程中很容易跟进,也比较容易获利。所以,投资者要注意发现不同涨势的龙头股,并采用适当的策略,及时跟进。”

忠告5 集中投资,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4)

“巴”为中用

股民张先生说,他进入股市只不过两三年,可以说是一位不太会炒股的“业余选手”,但他炒股却赚了不少的钱。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就在大家频繁买卖手中股票的时候,张先生始终坚持守自己选中的两只股票:一只是×××,一只是××。

在股市投资的这三年里,张先生始终坚持炒两只股票,即使有名家股评、电视报纸和股友的强力推荐,甚至周围的同事炒哪只股票赚了一两万的现身说法,他也从不向其他股票多看一眼。他的原则是:在股市上不怕不懂,因为股票市场的许多知识学海无边,很多内幕你是永远不会知道的,就怕炒股的人没有想法,把事情搞复杂,“混水摸鱼”在股市是行不通的,只有在简单透彻的河水里“清水叉鱼”才能获利。

当张先生刚开始炒股票的时候,整个大盘从2100多点跌下来,他一入市就被深深套住。被套的也是××。后来,等股市跌到相对平稳的时侯,他把×ד割肉”逃脱后,就做起了逢低买到高抛的短线投资,但获利甚微。再后来,他就只炒××和×××两只股票。不像他周围许多股民,一下子林林总总地同时炒十几只股,面对键盘时,他们都记不得自己的股票号码,只好对照纸条一个一个敲号码。像这种连号码都记不住的盲目炒家,根本谈不上对股票各种波段中的价格了解和分析。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股市,大多数人都懂这个道理,但是有多少人能应用这个道理呢?

张先生买的××虽不是绩优股,但它股性活,适合炒短线;×××是绩优股,适合作中长线投资。根据目前的行情走势,××和×××逢低,张先生闭着眼睛都敢进去,保证稳赚钱。话又说回来,炒股赚钱应该不是什么深奥的事,但就是这点事却让许多人赔得连房子都没了,而张先生却一点也不用担心。

相对于张先生,孙先生的投资策略也可以说是一绝。

在中国股市跌入低潮的2001年,当许多人已经被深度套牢,到了无法自拔的时候。手上有一点闲钱的孙先生却选择在这个时候入市,并集中投资于一只股票——××酒业。他的这种做法着实让周围的人都吓了一跳,甚至连他的妻子都极力反对他只投资于这一只股票。难道中国就没有优秀企业了吗?面对人们的质问,孙先生仍是不为所动。

然而,孙先生刚买入股票不久,股价就开始下跌,从27元一直跌到21元。这时候,孙先生的妻子更是沉不住气了,不断劝他把手上的股票赶紧卖掉,算是花钱买了个教训。

孙先生在股市中的投资经历充满了曲折。当他的股票价格跌到20元左右时,他并没有抛售手中的股票,反而大力鼓动周围的亲朋好友购买这只股票,相信它将来一定会大涨。然而,当时大多数股票价格已经跌到了几块钱,对于这些人来说,20元实在是太高了。因此,没有人相信孙先生的话。至今,孙先生仍然为他的朋友们错过这次机会感到惋惜。

幸运的是,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这只股票的价格果然从每股30元涨到了100元以上。孙先生原先的1000股也通过分红送股的方式,变成了5000股。短短几年时间,孙先生的投资从原来的3万元变成了50万元!

当中国股市的牛市行情随着2007年到来时,许多股票的价格翻了几番。有“分析高手”告诉孙先生,现在××酒业的价格太高了,建议他卖掉之后换其他股票,一样可以赚钱。为此,孙先生专程赶到这家酒厂去实地考察,甚至还了解到了工人最近是否加班,工厂门前采购的车子在排队等等。最后,孙先生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原子弹随时都能造出来,但第二个××酒不好造,全世界就这个地方能产出这样的高档白酒。以××酒厂现在的生产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据我的估计,这只股票至少还有40%的涨价空间。从长期来看,它为投资者再次带来10倍以上的收益也完全有可能!”

××酒业的现状和发展势头让孙先生对这只股票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说:“我准备像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一样持有××酒业,起码在未来5年,我不会打算卖掉它。”

作为新股民,入市之前一定要在投资基础知识和技能上下足工夫。首先,要掌握证券常识和交易基本规则。有些股民连交易时间、股票代码、除权除息、每股收益、上市公司什么时候公布定期报告、在哪些权威媒体可以查到公司公告等等最基本的东西都还没弄清楚,就贸然入市,这样做无异于博彩或赌博。所以,在准备下第一份单子之前,请务必先把你要买的股票、它的交易规则等问题搞清楚。其次,要掌握基本技能。

股市投资的境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技术分析、博弈分析和价值分析。要提高投资胜算,投资者需要掌握这三个层面的技巧。在入市之前,投资者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和认识。

首先,要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成功的投资人往往能够及时关注和掌握宏观的、政策的、公司行业的动态信息,并长期坚持。因此,新投资者不仅要看到成功者的收获,还要关注他们的付出。要考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股市投资。

其次,对投入的资金要有系统的安排。有些投资者特别是新股民,对股市的风险缺乏足够了解,可能会盲目乐观、冲动地将储蓄全部投入股票,甚至产生借钱或卖房炒股的想法。这是非常危险的。股市投资应是家庭理财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考虑到股市起落和股票流动性的问题,投资者一定要用一部分富余资金来作投资,这样在心态上才不会急功近利,万一投资失手也不至于影响到家庭生活。

再次,要正确认识自己的风险承受力。通过分析家庭状况、收入稳定性、投资目的、证券投资相关知识和资源等因素,明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而规划好本金数额和投资风格。刚开始投资时,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循序渐进地选择风险投资对象。

此外,学会控制情绪也很重要。股市中常常会有追涨杀跌等从众心理作怪,新股民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受周围人的影响,失去自己的目标。每个人的投资目的和风格都各有不同,不加分析地盲从只能带来更多失误。

当然,在做好这些准备之后,并不一定能成为赢家,还需要时刻计算损益比率。

巴菲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判断股票投资输赢概率的高超技巧,来自于他最大的爱好——打桥牌。他每周大约打12小时的桥牌。他常说:“如果一个监狱房间里有3个会打桥牌的人,我不介意永远坐牢。”他的牌友霍兰这样评价巴菲特的出色牌技:“如果巴菲特有足够的时间打桥牌,他将会成为全美国最优秀的桥牌选手之一。”

巴菲特在打桥牌与股票投资的策略中看到了许多相似之处。他认为,这是因为两者都需要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并作出判断。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只要根据当时所拥有的信息,认为自己有成功的机会,就应该去做。然而,一旦获得新的信息,就应该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或做事方法。

从巴菲特打桥牌的风格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股票投资策略。伟大的桥牌选手和证券分析师都具有敏锐的直觉和判断能力,他们都是基于无形的、难以捉摸的因素做出决策。巴菲特曾说过:“桥牌是锻炼大脑的最好方式。每隔10分钟,你就得重新审视一下局势。在股票市场上做决策不是基于市场上的局势,而是基于你认为理性的事情上......桥牌就像在权衡赢得或损失的概率。你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算计。”

巴菲特认为股市投资在某种意义上说有如打桥牌,因为它们都是有百万种推理的游戏。你有许多赖以推理的依据——已打出的和未打出的牌。所有这些推理都会告诉你概率发生的可能性,这是对智力最好的锻炼。

很多人知道巴菲特具有超凡的快速计算能力。当他与纽约股票投资商克瑞斯第一次见面时,克瑞斯问他:“你是否曾使用过计算器?”巴菲特回答:“没有。”克瑞斯又问:“那么你如何进行复杂的计算呢?难道你有天赋吗?”巴菲特说:“没有,我只是与数字打交道的时间太长了,对那些数字有感觉而已。”

当被要求示范一些计算时,巴菲特立刻回答出了问题。例如,他回答“9801”作为99乘以99的结果;对于一幅油画价格100年内从250美元涨到500万美元的问题,巴菲特几乎立即回答了13%作为年收益率。当克瑞斯惊讶地问他是如何做到的时候,巴菲特解释说:“任何复利表都会显示出答案。”

通过以上这个小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巴菲特显然是有数学天赋的。因此,很多投资者声称巴菲特的投资策略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他有这个能力,而对那些没有这种数学能力的人,这个策略就无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实施巴菲特的投资策略并不需要投资者学习高深的数学知识。巴菲特表示:“这只是简单的代数问题,学起来并不难。难的是你能够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应用它。”

巴菲特善用概率投资,他常常应用概率的方法就是:收益概率乘以可能收益数量减去亏损概率乘以可能亏损的数量。这个算法并不准确,但事情就这么简单。如果价值估计不准确,那么投资者在确定买入价格时的安全边际也会不准确,其直接后果是投资盈利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而在概率较低的情况下进行集中投资可能会给投资人带来很大的亏损。

巴菲特非常重视概率估计的确定性。“我把确定性看得非常重要,只要找到确定性,那些关于风险因素的所有考虑对我来说就无关大局了。你之所以会冒重大风险,是因为你没有考虑好确定性”。著名经纪公司负责人马歇尔?温伯格对巴菲特重视概率估计确定性的程度深有感触。他回忆与巴菲特两次一起吃午饭的情景:有一次他们俩在曼哈顿的一家餐馆吃午饭,巴菲特感觉火腿加乳酪的三明治味道很好,额外又吃了一个。几天后,温伯格和巴菲特又要一起出去吃午饭。巴菲特说:“我们还去那家餐馆吧。”温伯格说:“但是我们前几天刚刚到那儿吃过一次。”巴菲特说:“是啊。所以我们为什么还要冒险去别的地方?还是去那家吧。在那儿我们肯定能吃到我们想吃的东西!”这件事让温伯格认识到巴菲特在生活中运用的是与在投资中相同的“确定性”原则:“这也是巴菲特寻找股票的方式,他只投资于那些盈利概率绝不会让他失望的企业。”

澄清投资与概率论之间的联系的一个有用例证是风险套购的做法。巴菲特对风险套购的看法与商学院学生的看法是一致的。所谓风险套购,从纯粹意义上讲,不过是从两地不同市场所报的证券差价中套利的做法。风险套购已成为目前金融领域普遍采用的做法,它也包括对自己宣布并购的企业进行套购。有些投机家对未宣布的企业并购也采取套购的做法,但巴菲特认为,他的职责是分析这些事件实际发生的概率,并计算损益比率。

巴菲特看到了宣布合并的消息后往往是先分析消息的确定性。有些企业合并的买卖并不一定最终实现。董事会可能会出人预料地拒绝合并,或者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也会发出反对的声音。没有人能够十分有把握地说某一笔风险套购交易一定会最终实现。这就是风险所在。

巴菲特的决策过程就是运用主观概率的方法。他说:“如果我认为这个事件有90%的可能性发生,它的上扬幅度就是3美元,同时它就有10%的可能性不发生,它下挫的幅度是9美元。用预期收益的2.7美元减去预期亏损的0.9美元就得出1.8美元(3× 90% - 9 × 10% =1.8)的数学预期收益。”下一步,必须考虑时间跨度,并将这笔投资的收益与其他可行的投资回报相比较。如果你以每股27美元的价格购买阿伯特公司,按照巴菲特的计算,潜在收益率为6.6%(1.8美元除以27美元)。如果交易有望在6个月内实现,那么投资的年收益率就是13.2%。巴菲特将以这个风险套购收益率与其他风险投资收益进行比较。

忠告6 玩好股市,每时每刻都要算计(3)

风险套购交易是具有亏损风险的。“我们愿意在某些交易中亏本——比如风险套汇——但是当一系列类型相似却彼此独立的事件有亏本预期概率时,我们是不情愿进入这类交易的。”巴菲特坦言道,“我们希望进入那些概率计算准确性高的交易。”

以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巴菲特对风险套购预测采用的主观概率法。在风险套购中并没有一定的历史数据,比如发生频率可供参考,因为每笔交易都是不同的,每次情况都要求不同的预测判断。即使如此,使用一些数学运算对风险套购的运作还是大有益处的。

凯利优化模式

著名数学家凯利在1956年发表了“对信息率的新理解”一文,将信息传送率与机会成功率用公式来界定。我们将其称之为“凯利优化模式”,也可称之为优化增长战略。它的原理是如果你知道成功的概率,你就将你资金的一部分押上,从而优化你的增长率。它的公式可表达为:2P- l = X,你应押上的资金的百分比(X)等于2倍的获胜概率(P)减去1。

例如,如果你打败庄家的概率为55%,你应押上资金的10%来获取赢局的最大增长;如果打败庄家的概率为70%,你就押上40%的资金;如果你知道获胜的机会为100%,你就应该押上你赌资的100%。

凯利模式达到最优化有两个标准:一是用最短的时间获胜;二是取得最大财富增长。

巴菲特在分配伯克希尔的投资资金时,就充分应用了凯利优化模式。巴菲特曾敬告投资者要耐心等待,直到最佳机会出现,然后押大赌注。巴菲特发现凯利模式作为一个数学解释是非常有用的,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证券资金的分配过程。

凯利模式对集中投资者是一种很好的判断工具。巴菲特认为,只有那些使用得当,反应灵敏的人才会从中受益。采用凯利模式是有风险的,如果你不了解它的三项制约的话。

1. 任何投资者,不管是否使用凯利模式,都必须放眼长线进行投资。即使21点的玩家已掌握了打败庄家的模式,成功也未必能在前几副牌中显现出来。对投资也是同一道理。可能有无数次投资者已选对了投资的公司,但市场对所选公司业绩成长却迟迟不给结果,显得不紧不慢,悠闲自得,这就需要投资者要有长远眼光,不能急在一时。

2. 对使用借贷投资一定要谨慎。借贷投资股市的危险性(证券交易的顾客保证金账户)已被巴菲特等投资家大肆宣传过了。如果你在顾客保证金账户上使用凯利模式,股市的下跌可能迫使你放弃你的高概率赌注。

3. 在玩高概率游戏时的最大危险在于下赌过高的风险。如果你判断某事件的成功概率为70%,而实际上它的成功概率仅为55%,你就有冒“灭顶之灾”的风险。减小这种风险的方法是保守下注——将凯利模式中的赌注减半或部分使用。这就增加了你赌注的安全性,而且可以保证你有个相对良好的投资感受。例如,如果凯利模式告诉你可以用资金的10%下注(表明成功概率为55%),那么你就选择投资5%(凯利赌注减半模式)。凯利赌注百分比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为证券投资人提供安全边际。这种投资比率的安全边际加上选股的安全边际一起,为投资提供了双层保护。

由于押注过度的风险大大超过了保守下注的惩罚,所以对于投资者——特别是刚刚涉足集中投资策略的投资者——应该使用凯利赌注百分比模式。要提醒投资者注意的是,你在减小赌注的同时也减少了你潜在的收益,但这总好过让你面临“灭顶之灾”。并且由于在凯利模式中赌注与收益的关系呈抛物线状,所以保守下注所受到的惩罚并不严厉。在凯利赌注减半模式中,赌注减了50%,潜在收益仅减少25%。

巴菲特认为,在大多数的投资中,投资者的买价决定了投资报酬率的高低。如果你要买一个公司,你需要知道它一年可赚多少钱,它的买价是多少。有这两个数据,投资者就可以算出自己的投资报酬率,即用该公司每年所赚的钱除以买价。因此不管是百分之百买下一个企业,还是只投资一股,巴菲特都用相同的评估方法,即买价决定报酬率的高低。

投资者不妨先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有人愿意推荐给你一个在年底实现1100美元收益的投资,你最高愿意为这项投资付多少本钱?如果投资者付出1 100美元,而在年底又得到 1100美元,那么投资者在该年的投资报酬率等于零。然而,如果投资者付出1 000美元,取得在年底收到1100美元的收益,投资者的获利即为100元,年报酬率为10%。

现在你的下一个问题是:10%的年报酬率与其他投资报酬率相比,是否是好的报酬率。为了作此决定,投资者应该货比三家。投资者可能发现银行提供他7%的存款利息,这表示他借给银行1000美元,一年后他将得到1 070美元。很明显地,10%的报酬率高于7%。

如果比较许多不同的投资,仍发现10%的报酬率最高,那就可以下此结论:这家公司给投资者提供的报酬高于其他。然后,再回到原来的问题上,今天你愿意付出多少价钱,以取得年底回收1100美元的收益?如果你至少要求10%的报酬率,最高价格你只应该付1 000美元。如果你的价格提高,例如付出1050美元,你的获利将减少50美元,报酬率随之下降(50÷$1050\times$ $=1/21$4.7%)。如果你付出较低,如950美元,你的获利将是150美元,则报酬率上升(150÷$950\times$ $=3/19$15.7%)。由此可知,买价愈高报酬率愈低,买价愈低报酬率愈高。付的愈多获利愈少,付的愈少获利愈多。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是长期投资,以稳健的策略投资,确保自己资金不受损失,并且要永远记住这一点。其次,让自己资金以中等速度增长。巴菲特认为,对那些一路上涨的股票非常有好感,但很显然,高价买进低价卖出当然赚不了钱。在巴菲特购买威尔斯法哥银行股的时候,这只股票的价格从它的最高点跌到只剩下一半。尽管巴菲特在较高的价格就开始收购威尔斯法哥的股票,他还是很乐意见到股票下跌的情形,并且把握这个机会作为低价投资组合加码的手段。

此外,巴菲特认为,只要对你所持有的股票的公司深具信心,你就应该对股价下跌抱持欢迎的态度,并借着这个机会增加你的持股。

巴菲特在购买可口可乐公司股票时,它的市场价值已达到148亿美元,这说明巴菲特购买可口可乐股票时的出价可能过高。但既然市场愿意付出超出这个数字60%的价格,便意味着购买者考虑了它未来增长的可能性。

巴菲特对可口可乐公司的投资是成功的。在他的投资生涯中,可口可乐一直是他最成功的投资之一。他在1988年末开始买入可口可乐的股票,以大约平均价格41.85美元买入了1417万股,买入的静态市盈率约为17.2倍。1989年又以47美元的价格买入918万股,静态市盈率约为16.5倍。

巴菲特在1988年第一次购买可口可乐股票时,人们问他:“可口可乐公司的价值在哪里?”巴菲特回答:“可口可乐的价值是它有市场平均值15倍的盈余和12倍的现金流量,以及30%~50%的市场溢价。”巴菲特为可口可乐这样一个只有6.6%净盈余报酬的企业,甘愿付出5倍于账面的价格,原因就在于有可口可乐的经济商誉作保证,所以他非常乐意投资。巴菲特认为价格与价值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可口可乐公司的价值,主要是取决于企业生存期间现金流量的预估值以适当的贴现率折算成的现值大小。

1988年,可口可乐公司的股东盈余(净现金流量)等于8.28亿美元。30年期的美国政府公债(无风险利率)的收益率大约是9%。如果在1988年可口可乐公司的股东盈余以9%的贴现率(我们要知道,巴菲特不会在贴现率中加入风险溢酬)折现,可口可乐公司的价值在当时是92亿美元。当巴菲特购买可口可乐的时候,公司的市场价值是148亿美元,巴菲特可能花了太多钱买这家公司。但是92亿美元是可口可乐公司目前股东盈余的折现价值。因为市场上的其他人乐意用高于可口可乐公司(实值92亿美元)实质价值60%的代价来购买它,这表明买主将它未来成长的机会也视为价值的一部分。

分析可口可乐公司,我们可以发现从1981年到1988年,股东盈余每年以17.8%的增长率成长——比无风险报酬率还要快。当这种情形发生时,巴菲特使用二阶段折现模型。当一家公司在某几年有特殊的表现,并长期以较稳定的比例成长时,此模型就适合用来计算未来的盈余。

让我们使用二阶段的折现模式,来计算1988年可口可乐公司的现值及其未来现金的流量。1988年,可口可乐公司的股东盈余是8.28亿美元。如果我们假设可口可乐公司在未来10年内能够以每年度15%的比例增加股东盈余(这是合理的假设,因为这个比例比公司前7年的平均值还低),第10年度股东盈余将会等于33.49亿美元。让我们更进一步地假设在第11年度刚开始时,成长率将会减少到每年5%,使用9%的贴现率(当时的长期债券利率),我们能计算出可口可乐公司的实质价值在1988年为483.77亿美元。

如果我们将可口可乐公司的股东盈余在未来10年的成长率由先前假定的15%改为12%,之后则每年以5%成长,那么以9%的贴现率计算公司现值是381.63亿美元。若在未来10年是以10%的比例成长,以后都以5%的比例成长,可口可乐的价值将会是324.97亿美元。而且如果我们假设所有的成长率皆为5%,公司至少仍值207亿美元。

在1988年和1989年巴菲特购买可口可乐期间,可口可乐在股票市场上的价值平均为151亿美元。但是巴菲特估计,可口可乐公司的实值大约是207亿美元(假设股东盈余以5%的比例成长)、324亿美元(假设股东盈余以10%的比例成长)、381亿美元(假设股东盈余以12%的比例成长),甚至是483亿美元几种可能。于是巴菲特以低价买进,这个“低价”是相比较于实质价值而言的。在价格远远低于其实质价值时,巴菲特就会毫不犹豫地买进。

忠告6 玩好股市,每时每刻都要算计(6)

如何分析企业的盈利模式

对于股票投资来说,一只股票是不是值得投资人下注,关键是要看企业的盈利特征和业务模式,也就是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通俗地讲,就是企业赚钱的方法,而且是一种有规律的方法。这个赚钱的方法决定企业的未来生死,决定了企业的相应投资价值和投资类型,当然还决定了一个投资者应该采取的操作策略。好的盈利模式一定可以保证企业持续发展或者增长。它同时也是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

既然是研究盈利模式,就不是一般研究中所提到的产品、价格、产量、财务、估值、投资评级等,也不是研究一个企业的短期信息,比如这个企业突然签订一个大的订单,或者一个企业车间突然着火等等。实际上,这些只能对这个股票价格造成短期影响,而根本的核心影响是由这个公司的盈利模式和业务特征所决定的。

盈利模式、业务特征这些概念解释起来非常抽象,著名基金经理彼得?林奇用很形象的比喻对其作出了解释。他认为看股如看人,选股如嫁人。不同的股票好比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职业一样,如果你很清楚他的职业,就不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联想,可以采取直接的方法和他相处。可是企业的核心特征不像是一个人的职业特征那么容易辨认,因此只有掌握了一些分析方法,获得了一些经验,你才可以辨认出这些核心的特征。

盈利模式与企业的管理密切相关,因为盈利模式是企业将商业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关键途径和手段。实际上,盈利模式反映了管理层的战略眼光、判断力和执行力的综合表现。从估值的角度来看,具有优势的盈利模式往往能导致企业估值高于其他企业。因此,分析一个企业的盈利模式对于投资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股票的未来走势和投资者的操作策略往往取决于企业采用的盈利模式。

那么,如何区分企业优秀和劣质的盈利模式呢?答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生的,被费雪称为“幸运且能干”;另一种是主动适应产业特点的,被费雪称为“能干所以幸运”。这两种盈利模式都需要企业具备出色的管理能力。

实际上,有时候仅通过简单分析行业状况就可以看出企业的盈利模式。例如,有些行业赚钱相对容易,这是粗浅的盈利模式分析。通常情况下,进入门槛较低的行业竞争激烈,当所有人都参与其中时,过度竞争可能导致无利可图的生意。许多制造行业,特别是生产中、下游产品的企业,都属于这种情况。原材料价格上涨会大幅压缩毛利率。例如,如果原材料占成本的70%,而价格上涨10%,企业成本将上升7%,毛利率则相应减少7%。此外,普通制造企业需要不断更新设备以提高效率和跟上时代潮流,这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因此,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负债也随之增加,因为新设备往往昂贵且需要融资购买。然而,利润却没有随之增长得更快。

尽管如此,有些企业的盈利模式仍然优于其他企业,如“连锁+品牌”模式优于“代工生产”模式;天然垄断行业也优于过度竞争行业,这些都是天赋的盈利模式。这样的企业即使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只要管理层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也能创造可观的利润。例如,美国的纽柯钢铁公司在周期性行业中,其股票价格在10年内增长了10倍。这得益于该公司管理层成功地树立了卓越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