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国》是武志红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2016年12月。该书剖析了结婚、逼婚、愚孝等社会问题,以“巨婴”和“巨婴国”来解释当代中国的国民性。作者认为,人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

你可以在以下网站找到《巨婴国》的全文pdf云和完整版pdf:

关于“巨婴”这一概念的起源,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他在观看冯小刚执导的电影《一九四二》时,发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情节:一位军需官去妓院找乐子,他并没有直接与年轻女子发生关系,而是让对方先为他洗脚、擦身,待他自己感到舒适后,才开始与对方亲热。这个情节让武志红感到困惑,因为在他看过的西方电影中,如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电影《大开眼界》,西方人在性行为上的表现更加直接和成熟,而在中国电影《一九四二》中,军需官对对方的呵护就像是一个手脚还不灵活的婴儿,需要他人无微不至地照顾。

基于这个联想,武志红认为中国的许多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仍然表现出婴儿般的行为特征,而这些行为往往导致负面后果。例如,近年来流行的“妈宝男”现象,指的是那些已经超过 30 岁的成年男性,甚至有了家庭和孩子,却仍然与母亲同睡一张床,完全听从母亲的意见,没有自己的主见。另外,一些老人通过“讹诈”扶助者来获取利益的现象,也反映出他们内心深处婴儿般的心态。武志红认为,这是因为老年人认为世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运行的,当他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生气和哭闹。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因为老年人无法接受自己无法控制世界的无助感。因此,摔倒的老人会将责任推给身边的人,潜意识里是要证明自己仍然是无所不能的,世界依然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武志红提出的“巨婴”概念主要是指成人具有婴儿般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的现象。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根据婴儿时期的心理特点来行为的思考方式其实早在弗洛伊德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并属于心理学上的心分析流派。需要注意的是,心分析流派并非心理学中的科学领域,其中的观点和结论虽然有大量临床案例支持,但仍不具备严谨性。例如,精神分析流派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婴儿在 6-12 个月的口欲期结束后会进入肛欲期,此时婴儿的主要快感来源于肛门,具有涂抹大便的冲动。而人类成长过程中对于排泄的需求就源于这个阶段的经历。

因此,有些精神分析的言论更像是假想,不能太当真。回到《巨婴国》这本书,它也遵循着精神分析流派的思维,所以读这本书时,理智的选择是从中启发,而不是完全相信它。在书中,作者列举了大量案例,说明“巨婴”现象十分严重,并通过这一现象重新看待集体主义与中国孝道文化。针对一些案例,作者还提出了解决方案。

如果细读《巨婴国》,你会发现虽然书中案例颇多,但并非随意堆砌。可以看出,作者武志红并不满足于用表面的“巨婴”现象来解释案例中的问题,他希望沿着“巨婴”再往下深挖一些。从表面的“巨婴”概念深入下去,武志红概括了“巨婴”心理的两大特征:共生与全能自恋。

1共生

先说共生。婴儿在0-6个月与妈妈属于共生关系,这被称为共同体。这时候的婴儿会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是一个人。TA会把母亲的乳房当作自己的,把母亲的一切当作是自己的。所以,这时的婴儿不会关心妈妈,也不会感受妈妈是高兴还是悲伤,因为TA不觉得母亲是自己身体之外的一个人。

武志红认为,现今这种共生现象远不止于母婴,在成人世界,母子共生、父子共生、夫妻共生等等,已经成为中国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之前说到的“妈宝男”,就属于母子共生。另外,为什么许多婆婆不喜欢儿子娶的媳妇?那是因为婆婆在“巨婴”心理的作用下,会觉得儿子是自己的。当儿子娶了媳妇,对她来说,就是媳妇抢走了自己的儿子。而且,婆婆欺负了媳妇,并让儿子处于困扰中时,婆婆也不会体谅儿子的感受。因为她从没有把儿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不会像尊重一个独立个体一样去尊重儿子,心里会想:“既然儿子是我的,那我说什么,他就得听什么,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这种“共生”特征往往不会只体现在家中个别人身上,它往往是一个集体现象。如果一个家庭中多数人都具有“共生”的特征,那么父母会理所当然地把儿女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儿女对他们来说是可控的,同时儿女们也不可以违背父母的意愿。一旦违背并发生了冲突,不论事实谁对谁错,那必然是儿女不孝,而父母永远是权威的代表。

在武志红看来,孝道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维系“巨婴”状态的文化。他认为,孝道的本质是顺从,要求子女对父母的无条件服从。这种文化使得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超越真理。作者并未全盘否定孝道文化,但指出其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愚孝”。

这种文化支持着以父母为中心的逻辑,维持着父子、母子之间的共生关系。当视野从家庭扩展到社会时,在某些特殊年代,我国的集体主义文化曾非常繁荣。那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共生的,个人的行为和思想都要符合集体利益和大多数人的想法。这是因为个体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他人融为一体的。在这种状态下,独立思考并不容易实现。

书中多次引用作家王小波讲述的一个故事:洪水来临,一名青年为抢救集体的一根电线杆而牺牲。事后,人们展开争论,讨论这名青年是否值得这样做。最后,上级表示,即使是一根稻草,也值得去抢救。这个故事意味着什么,不必多说。

成人状态下的共生意味着一个人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自我,必然受到长辈或群体意志的支配,或者成为支配者的工具。

另一个心理特征是全能自恋。武志红将“巨婴”心理的全能自恋概括为:一动念头,世界就得立即按照我的意愿运行;如果世界不按我的想法来,我会愤怒甚至大哭大闹。心理学家克莱因也用更具体的方式表达了这一特征:婴儿会觉得自己创造了妈妈和妈妈的乳房,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或摧毁她。基于这一心理特征,许多人潜意识中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任何事情不能达到预期就会生气,并认为那是别人的过错,而不是自己的问题。毕竟,他们是全能的。

武志红举了一个例子:他自己认识一个女生,每次成绩出来后都会想死。即使她考第一也是如此,唯独有一次例外,那是因为她门门课都考了年级第一。武志红问这位女生:“你觉得自己应该是完美的?”女生反问:“难道我不是完美的吗?”

全能自恋倾向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它与自负有所不同,不仅让人觉得自己完美无缺,更重要的是不能接受不完美。当面临不完美的情况时,这种人会认为那是由于其他人的恶意造成的。随着全能自恋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出现被迫害妄想症,这种情况下的人会觉得自己非常伟大,如果现实中没有那么伟大,那只能是因为有一个强大而邪恶的幕后敌人在处处陷害和遏制他的行为。

在中国文化中,全能自恋的表现形式有两个极端:一种是成为保留全能自恋的巨婴,另一种则是严重压抑自己的全能自恋心理。这种现象在中国家庭中尤为明显,一个人从小时候到长大成人,一直对父母言听计从,完全压抑自己内心那种“谁也管不了我”的全能心态。然而,当这个人成为父母后,他会完全释放曾经的压抑,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你什么都得听我的”,展现出自身无所不能的状态。这样的循环使得孩子接着进入了这个状态。

孝道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将这种循环合理化,它告诉家庭,父母是权威,他们想做什么,儿女都得顺着来。将全能自恋特征延伸到社会,作者武志红认为,中国历史上那些具有真知灼见的忠臣总斗不过太监,原因在于太监甘愿做指令的绝对执行者。由于大多数君王是“巨婴”,因此他们最需要的永远是能够任由他们摆布的阉人——只有太监那种无限制地讨好与顺从,才能让皇帝感受到自己的无所不能。

其他人的顺从最能让“巨婴”开心,也最能让“巨婴”体会到自己的全能;而那些说真话的大臣则会让“巨婴”觉得我的想法受到了拦阻,无法为所欲为。这样一来,“巨婴”当然会愤怒,当然不会听那些谏言的大臣,甚至还要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