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L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建模语言,它支持软件体系结构建模。UML支持三种方法来描述体系结构:
1. 将UML看作一种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进行体系结构建模。
2. 利用UML的扩展机制约束UML元模型以支持体系结构建模需求。
3. 对UML元模型进行扩充,增加体系结构建模元素。
其中,逻辑视图定义了系统的实现逻辑,存在于它们之间的语义联系。逻辑视图包括系统的类/协同/接口及其关系。
逻辑视图、实现视图、部署视图、过程视图和用例视图是面向对象软件系统的5种重要的视图。这些视图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软件系统。
- 逻辑视图描述了软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涉及实现细节。它包括类图、对象图、交互图、状态图和活动图等模型图。
- 实现视图描述了软件系统的物理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包括部件图、交互图、状态图和活动图等模型图。
- 部署视图描述了软件产品在计算机硬件系统和网络上的安装、分发和分布。它包括分布图(deployment diagram)。
- 过程视图考虑非功能性需求,如性能和可用性。它解决了并发性、分布性、系统完整性、容错性等问题,并描述了逻辑视图的主要抽象如何与过程结构相配合在一起。
- 用例视图用于支持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它定义了系统的边界,并从使用者的角度描述了系统的外部静态功能和动态行为。
UML是一种通用的、可重用的面向对象建模语言,它包括了一组标准的建模元素和规则。UML的基本模型元素包括:结构模型元素(如类、接口等)、行为模型元素(如状态、操作等)以及成组元素(如包、模块等)。关系是将这些基本模型元素联系在一起的语言,它们可以分为关联关系、依赖关系、泛化关系和实现关系。模型图是UML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由一组节点和它们之间的连线组成,用来表示UML基本模型元素及其关系。
UML有9种不同的模型图,分别是类图、对象图、用例图、序列图、协作图、状态图、活动图、组件图和分布图。
UML建模规则包括以下内容:
1. 名字:任何一个UML成员都必须包含一个名字。名字是UML成员的唯一标识符,用于在模型中区分不同的成员。在命名时,应遵循一定的命名规范,以便在阅读和理解模型时能够清晰地识别各个成员。
2. 作用域:UML成员所定义的内容起作用的上下文环境。这意味着在设计模型时,需要考虑成员的作用范围,以及它们与其他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确定作用域,可以更好地理解模型的结构和逻辑。
3. 可见性:UML成员能被其它成员引用的方式。这涉及到成员之间的访问权限和依赖关系。在设计模型时,需要确保各个成员之间的可见性和可达性,以便在分析和优化系统时能够正确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4. 完整性:UML成员之间互相联接的合法性和一致性。这意味着在设计模型时,需要确保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合理且一致的。此外,还需要检查模型中的循环依赖和自环等问题,以确保模型的完整性。
5. 运行属性(execution):UML成员在运行时的特性。这涉及到模型中的算法、过程、服务等在实际运行环境中的表现。在设计模型时,需要考虑这些特性对系统性能、可靠性等方面的影响,并将其体现在模型中。
一个完备的UML模型必须对以上内容给出完整的解释。当用于软件系统的建造时,UML模型必须是完备的,以便为开发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指导。然而,在模型在不同的视图中出现时,出于不同的交流侧重点,其表达可以是不完备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UML建模规则,以满足项目需求和沟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