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可以帮你完成这个任务。以下是你要求的重构段落结构:
心理学(教心)部分的简答+论述:
- 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 丰富学生的知识
-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与新课程改革
- 对传统的智力观念提出了新的诠释,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 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如下:
1. 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因此,我们应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而不是把学生区分为三六九等。
2. 科学的智力观。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言语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和培养。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3. 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其作用方式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来进行教学,要善于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尤其是要根据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智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 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读了大学的人才是人才,也只有通过上大学这条路才有可能成才。而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只要这一优势智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都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成才的道路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 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 遗传与营养
- 早期经验
以上是重构后的段落结构。请问还有其他问题吗?
人的智力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学龄前被认为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智力并非天生,教育和教学对智力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人的智力是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只能机械、被动地影响智力的发展,没有主观努力和个人的勤奋,很难获得事业的成功和智力的发展。
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应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教学方法,将“灌输式”的教学变为“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思考所学知识。同时,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有的放矢的辅导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破传统学科教育片面强调线性思维的局限,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还应注重开放性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的不良现状。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智力、气质等与遗传因素关系较密切,而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更密切。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力因文化强弱而异,其影响力大小取决于社会对顺应要求的程度。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类,每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权威型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消极、被动、缺乏安全感和不诚实;放纵型教养方式可能使孩子任性、幼稚、自私和野蛮;民主型教养方式更有可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学校教育中的教师领导风格、同伴群体以及个人主观因素也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人格特征形成的作用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强。此外,自然物理因素和自我调控因素等也对人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