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今年首次向公众开放,目前正在展出“兰台翰墨 家国春秋——明清历史档案展”等多个展览,数百件珍贵档案实物首次亮相,并向观众讲述明清档案在近代的坎坷经历和在现代的重获新生。
明清档案是我国唯一留存下的古代国家档案,是近代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之一。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新材料的发现,有力推动学术的发展。有一种说法称近代中国古文献有四大发现,按照文献涉及内容的时代顺序,分别是殷墟甲骨、汉晋简牍、敦煌文书、明清档案。
这些文献重光于世,让有识之士为之振奋。然而在近代中国,它们被抢夺、被偷窃、被烧毁的危险也随之而来。这些文献能够保存至今殊为不易。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专门负责收集管理明清两朝及以前各朝代中央机构形成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2022年7月对公众开放的两项基本陈列,“守护国家记忆 传承民族文脉——明清档案事业发展历程”讲述了明清档案在近代的坎坷经历;新中国成立后,这批档案得到了妥善保管与运用;“兰台翰墨 家国春秋——明清历史档案展”则通过保存至今的明清档案实物,讲述明清两朝的历史流变。
元代以前的国家历史档案留存极少,它们大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要保存的是明清两朝的历史档案,共77个全宗1000余万件,其中以清朝档案占绝大多数;明朝档案仅留存千余件,是清朝为了修《明史》而收集的。明清两朝的档案管理制度已相当成熟,设有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和收贮档案的库房。位于南池子大街南口的皇史宬是收贮明清皇家档案的库房。它始建于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清朝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修。这里收贮的是实录、玉牒、会典等文献;清朝重修时,在皇史宬正殿中筑高台,高台上陈列精致的木柜收贮文献,隆重其事,就是要凸显这批文献的重要性。
明清两朝内阁大库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收贮档案的库房之一。然而,它也经历了许多磨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烧毁了圆明园,其中包括了内阁大库。这次火灾严重破坏了收贮在圆明园中的档案,导致大量文物流失海外。此外,清朝末期,因为财政紧张,北洋政府将内阁大库档案约八千麻袋卖给了西单路口的同懋增纸店。这些档案中包括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和文化遗产,因此它们的流失对于中国历史学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明清档案在整理与研究工作逐步进入正轨之时,一场更大的灾难已迫在眉睫,日寇的逼近让档案不得不踏上漂泊之路。新中国成立后,明清档案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重获新生,再度光耀中华文脉。
1933年,故宫第一批南迁文物从前门火车站出发,运往南京,之后抵达上海,此后又有四批文物运抵上海。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收藏的明清档案,也包含在南迁文物之列,一共3773箱档案从北平来到了上海。这不是明清档案的全部,也不是明清档案漂泊的终点。1936年底,故宫博物院在南京朝天宫的库房修好之后,寄存在上海的文物陆续迁至南京。文物到了南京之后未满一年,“七七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故宫文物又踏上西迁之旅。故宫文物分成南路、中路、北路三路迁往大后方,其中明清档案主要走中路、北路,中路1082箱档案沿着长江从南京来到宜宾,最后落脚乐山;北路956箱档案从南京出发到徐州,再经陇海铁路到宝鸡,再南下成都,最后落脚峨眉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专门负责收集管理明清两朝及以前各朝代中央机构形成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2022年7月对公众开放的两项基本陈列,“守护国家记忆 传承民族文脉——明清档案事业发展历程”讲述了明清档案在近代的坎坷经历,新中国成立后,这批档案得到了妥善保管与运用;“兰台翰墨 家国春秋——明清历史档案展”则通过保存至今的明清档案实物,讲述明清两朝的历史流变。
展出的舆图、赤道南北两总星图、金沙江上下两游山水全图等珍贵文物,展现了当时中国人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清朝科举考试的考卷、小金榜、大金榜等也吸引了众多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