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曾经风靡一时,火遍大江南北,但近年来,批评其“矫情”的声音渐多,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偶尔翻阅这本书,看看那些2003、2005、2007年的报道,便如同坐上了时光机,重温十几年前的点点滴滴。
摘录几个标题,感受一下:《灾后北川残酷的一面》、《人工盲童》、《鬼妻》、《你不会懂得我伤悲---杨丽娟事件观察》、《连体弃婴:人间94天》、《艾滋孤儿,跟我回家》、《释永信:少林操盘手》。这些特稿的作者真的是讲故事的高手。他们将人物类、人群类、话题类、事件类等无数选题,凝聚到一个戏剧性冲突中。张婕写的《南方周末特稿的选题与叙事》值得笔匠们细细研读。
特稿只是一种文体,它承载着作者的思维和观点。即使再想客观的作者,也会带着自己的感觉去观察世界、去报道世界。积极者看到光亮,消极者看到幻灭。每个人都在世界的裂缝中,向外看,挣扎求生。南香红在《特稿之特》一文中说:“新闻是一项永恒地趋向事实真相的事业,记者就是对新闻真相的追寻者。但什么才是真相?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大难题。...一个记者最好的状态和最高境界,我认为就是‘记录历史’”。在这个主观和客观的永恒矛盾中,解决途径似乎只有让更丰富的主观来反映不断变化的客观,即辩证统一。
即使写得有失偏颇,甚至贻笑大方,仍要推崇写作。为什么?因为不写就无法表达:古往今来的才子,可以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但无一是只靠吹出来的。你以为自己是李雪琴!写点东西拿出来遛遛;不写无法整理思维:越来越多的人,思维已经被工具切割得支离破碎。完全无法平静地写一个论述,一封邮件,甚至完整的分析一个事情。办法只有让他们写出来,先把自己的脑子整理清楚;不写无法记录:好读书者不少,更多的是不求甚解。你问他有何收获,便支支吾吾地说忘了。还是写写好,让自己和读者悦目。
很抱歉,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你需要我帮你重构一段内容吗?如果是的话,请提供更多的信息,这样我才能更好地帮助你。